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也就是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用身边的数学,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课堂教学
1、教学导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由于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和老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小组合作“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请下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观察、辨析,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我这样导入: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又要来了,我们学校要召开迎接新年的联欢晚会,地点就选在我们的教室,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给我们的黑板加漂亮的花边,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呢?只要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热情会始终高涨。
2、例题教学。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对例题进行了改编。这节课中我没有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吃的肯德基为统计话题,问:喜欢儿童套餐的小朋友有哪些?喜欢全家筒、鸡翅筒等套餐的有哪些?这一改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练习环节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多媒体显示一个花店: 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母亲节到了,老师来到了这家花店想给妈妈买一束花。问:老师想买7支康乃馨,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想用30元钱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这样进行教学,既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課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二、生活经验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1、在学校生活中感受数学。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的生活事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如一年级开始,在早操出操排队时就要求做到“静、齐、快”,并告诉学生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个?前面、后面是谁?左边和右边又是谁?这样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又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数学。学校每年开展的春游,秋游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外出去活动学生都要买一些点心、零食和饮料,此时,我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该如何到超市去选购食品呢?又是给学生的一道很好的数学题。
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数学。如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米”作准备。再如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让学生说说家中物品的摆放位置。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三、数学应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解释生活现象。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如:在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后,用实物投影先投影出药盒子:西瓜霜24片一盒,师提问:“想象一下,这里面是怎么放的?”生1:“有4行,每行6片。”生2:“有3行,每行8片。”教师打开盒子进行验证。师:“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一找,把你的理解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实物,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真真实实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2.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再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学了周长后,我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课件出示一层楼梯的平面图,给出楼梯侧面和底面的长度,问:给这段楼梯铺地毯至少要几米?如果一到三楼都要铺,至少要几米?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将数学教学与身边的生活相衔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课堂教学
1、教学导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由于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和老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小组合作“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请下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观察、辨析,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我这样导入: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又要来了,我们学校要召开迎接新年的联欢晚会,地点就选在我们的教室,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给我们的黑板加漂亮的花边,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呢?只要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热情会始终高涨。
2、例题教学。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对例题进行了改编。这节课中我没有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吃的肯德基为统计话题,问:喜欢儿童套餐的小朋友有哪些?喜欢全家筒、鸡翅筒等套餐的有哪些?这一改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练习环节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多媒体显示一个花店: 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母亲节到了,老师来到了这家花店想给妈妈买一束花。问:老师想买7支康乃馨,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想用30元钱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这样进行教学,既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課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二、生活经验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1、在学校生活中感受数学。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的生活事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如一年级开始,在早操出操排队时就要求做到“静、齐、快”,并告诉学生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个?前面、后面是谁?左边和右边又是谁?这样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又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数学。学校每年开展的春游,秋游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外出去活动学生都要买一些点心、零食和饮料,此时,我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该如何到超市去选购食品呢?又是给学生的一道很好的数学题。
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数学。如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米”作准备。再如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让学生说说家中物品的摆放位置。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三、数学应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解释生活现象。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如:在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后,用实物投影先投影出药盒子:西瓜霜24片一盒,师提问:“想象一下,这里面是怎么放的?”生1:“有4行,每行6片。”生2:“有3行,每行8片。”教师打开盒子进行验证。师:“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一找,把你的理解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实物,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真真实实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2.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再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学了周长后,我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课件出示一层楼梯的平面图,给出楼梯侧面和底面的长度,问:给这段楼梯铺地毯至少要几米?如果一到三楼都要铺,至少要几米?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将数学教学与身边的生活相衔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