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候的梦想是摇滚歌手,中年时期的冥想是背包客、独行侠。不玩王石爬山顶,不航郭川赤道行,专攻城市漫步游。与陌生人搭话,也许遇见谁,也许爱上谁。一路富足、感激、开心。一路留着胡须,任它疯长,让自己开怀、释怀、解怀。
走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或是遗址,或是街道巷口,有三样东西随处可见:一是包含着某种含义的蓝眼睛,二是瘦弱的流浪猫们在恣意地上蹿下跳,三是与当地人对视后的善意眼神。这里,混合着东西方与遗落的阿拉伯气息扑面而来,那些爱阿塔图克的人们与迎面飘逸的面纱闪烁在脑海中,难以忘怀。回忆起来,那混血的亲切滋味,那混杂着各种风味的热烈心情一起涌上心头……
钟情伊斯坦布尔中村Ortakoy
伊斯坦布尔的中村,是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Istanbul)的一个小渔村。(土耳其语中凡带有“KOY”的词缀都是小渔村的意思)
中村区域不大,由于是地震多发区,很多老公寓都是3~4层,造就了村子视野舒缓的独特景色。平时,在四季酒店、餐厅、咖啡馆、创意小店及周末市集随处可见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年轻人,仔细看他们的脸庞,仿佛所有的深眉高鼻者都东方游牧民族的黄色柔和了。
追溯起来,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深受西欧文化熏陶,这里随处可见穿着新鲜时髦的“突厥人”。这里的年轻人都能说简单英文,基本可以搞定指路和简单沟通。有次,我从地中海返回伊斯坦布尔,抵达中村已经是傍晚。下了飞机,我想直接乘机场大巴驶向塔克西姆(taksim)广场。我把地名写在一张纸片上,给巴士调度室的大叔,他立刻画出几条线路并指出哪几路巴士是可以到达。在巴士上,我主动与几位旁座的当地人搭话,一位面善的女士,虽然不会英文,但示意我跟着她下车走,她指导我去酒店的路。还有两位会英文的小伙子也主动为我指路。抵达车站后,他们一直送我到酒店。
这儿书店里总能见到土耳其语版的成吉思汗一那个征服了西方世界的蒙古人的书籍。成吉思汗和李小龙都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瑜伽体式的大人物、狠角色。
走访老城区清真寺
Old City Sultanahmet
曾以为土耳其会像“没落”的东欧,也模糊地知道奥斯曼帝国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从盛行到没落,再到如今的混搭,曾经沧海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从欧洲乘船到亚洲,经过博斯普鲁斯(Bosphorus)海峡。那时尽管海风寒冷刺骨,却抵挡不住我第一次探索伊斯坦布尔的热情。而再度与它重逢是在黄金十月,阳光普照,气候宜人,许多当地人在海边玩耍,聊天。
清晨,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地铁上,随意打听路人,如何去老城区清真寺(Old CitySultanahmet)。他们为我推荐了一位老者指路。老者一路面带笑容,带我走到电车站(后来在街边遇到很多老人都是这样,虽然听不懂我说什么,但只要说简单的他们英文单词,他们都能帮我解决问题)。
下了电车,看到很多上班族进入一家叫“GRANDE PATISSERIE AND CAFE”的咖啡馆,我也好奇地跟进去。这里面包圈很好吃,冰镇甜品甜到难以下咽。座在门口,看着朝霞与慢电车一同渐渐清晰,第一次深深体会到这个城市的悠闲自在。我拉着行李箱寻找预定好的酒店,路看着光景,接受当地人友好地指路。有家酒店前台帮我致电预定的酒店,询问如何到达。
到达酒店时,我以为误走进了一家古董瓷盘店。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区很多房屋都是重新修复过的老房子。我住在顶层房间,直到推开房门,才看到老房子的真实样子—一就像即将推倒的危楼。不过还好,窗外视线不错,可以看到清真寺与电影中常出现的马尔马拉海(MARMARA)。
我理解的奥斯曼建筑,大概是缩小版的清真寺屋顶。而这个老区的精品酒店,屋顶都是平建的自助餐厅。退房前去贝伊奥卢(Beyoglu)散步,发现这个路段多是些缩小版的星级饭店,也参观了大名鼎鼎的索菲特大酒店,走进大堂,就像进入了被洗劫一空的美术馆。我还参观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特别钟爱博物馆旁边的公园,年轻人在长椅上缠绵,周围景色宁静安详。
每到一个旅行城市,我最喜欢去上当地的yoga课,并把这个过程当做探索“陌生”城市,结识当地“人群”的重要方式。在Sultanabmet,我大部分时间都去了靠近海边的CIHANGIR区,去上这里的yoga课。上课途中,每次都经过一个陡坡,很像青岛以前菠萝油子。授课老师用土耳其语搭配一些简单英文讲课,我依照周围人的体式,跟上呼吸自我调整,感觉通体舒畅。从课堂窗户可以看到大海,躺在瑜伽垫上,晒着伊斯坦布尔金秋的夕阳,忘记究竟是在土耳其还是青岛。
某天晚上,我因迷路误打误走地找到了颇有知名度的土耳其浴CEMBERLITASHAMAMAI。听说洗浴是这里的传统,但没想到这个传统简直是“酷刑”。躺在烫热过的大理石上,一位老人为我按摩。只记得最后收尾那“左扭右折”的数秒钟,我最终被“折磨”到了极限,只差大喊:“请放手吧!”但我似乎是被“控制”住了,根本动弹不得,即将要哭出来。虽然事后感觉很爽,但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这几十秒,还是让我唏嘘不已。
漫步繁华独立大街istiklal caddesi
抵达TUNEL后,我拉着TUMI行李箱漫步TAKSIM的istiklal caddesi大街。这条街修建于19世纪晚期,从Tunel广场一直延伸到Taksim广场,是整个城市历史、文化、娱乐的交会处,也是伊斯坦布尔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社交聚会中心。
我在街边找了家路边冰激凌店品尝,口味随意挑,都很好吃。随后把问路的纸条递给店员,店员还是找了位老者为我指路。我听得一知半解,但不担心,自己漫步街头也是不错的享受。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我找到了酒店所在的街道。如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老街,路窄窄的,刨意店铺、面包店、便利店、水果店、毛衣店、独立设计店随处可见。我入住的公寓酒店十分像一座老派私人银行,虽然也是旧房翻新,不过翻新得很有创意。公寓大门很重,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开它。
离开酒店那天的凌晨时分,当地清洁人员正在清理昨夜阿拉伯青年们泡吧后留在街上的碎洒瓶,还有没玩够的年轻人开着豪车,放着嘻哈音乐来回行驶。有两三个年轻人直接躺在街心花园里带着露水的草坪上呼呼大睡。
陶醉迷人小镇塞尔丘克SELCUK
拜访塞尔丘克小镇是从伊斯坦布尔飞行到伊兹密尔(Izmir)后。在这里参观的那些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遗址像是一个个大型的烂尾工程,被圈起来代表了—个时代的痕迹。
有天清晨,我在圣约翰教堂(thechurch of stjohn)外围的村子里闲逛,遇到了牧童PAMUK和他的狗KENAN。他带我从围栏缺口进入教堂所在的山头,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SELCUK小镇。
艾菲索斯(Ephesus)(属于塞尔丘克小镇)里有个PAMUCAKBEACH海滩,大概属于爱琴海吧。海滩上人不多,我遇见两位从伦敦来的、热情友好的中年夫妇。和他们快活地聊天,并把他们的热情留在了我的镜头中。
这里的美食很诱人,尽管我偏素食,但还是无法拒绝这里的美味。当地人直接围坐在烤炉前,烤面包、洋葱、细长尖椒、小牛肉,烤出的香气,使我驻足垂涎。
从艾菲索斯乘坐长途大巴到达小镇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在这里最大“收获”是到AVANOS游逛,清晨退房时随便搭乘一辆巴士到了这个“农贸市场”。这里琳琅满目的水果、蔬菜、干果、土产奶酪等,民族风味十足。
在返回伊斯坦布尔的途中,踏着夜色,吹着海风,忽然很想念青岛,想念妈妈的饺子、包子、合饼。不过,当回到青岛后,发现自己居然吃贯了土耳其的饭菜,大约用一周时间才适应了家里的饭菜。
走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或是遗址,或是街道巷口,有三样东西随处可见:一是包含着某种含义的蓝眼睛,二是瘦弱的流浪猫们在恣意地上蹿下跳,三是与当地人对视后的善意眼神。这里,混合着东西方与遗落的阿拉伯气息扑面而来,那些爱阿塔图克的人们与迎面飘逸的面纱闪烁在脑海中,难以忘怀。回忆起来,那混血的亲切滋味,那混杂着各种风味的热烈心情一起涌上心头……
钟情伊斯坦布尔中村Ortakoy
伊斯坦布尔的中村,是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Istanbul)的一个小渔村。(土耳其语中凡带有“KOY”的词缀都是小渔村的意思)
中村区域不大,由于是地震多发区,很多老公寓都是3~4层,造就了村子视野舒缓的独特景色。平时,在四季酒店、餐厅、咖啡馆、创意小店及周末市集随处可见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年轻人,仔细看他们的脸庞,仿佛所有的深眉高鼻者都东方游牧民族的黄色柔和了。
追溯起来,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深受西欧文化熏陶,这里随处可见穿着新鲜时髦的“突厥人”。这里的年轻人都能说简单英文,基本可以搞定指路和简单沟通。有次,我从地中海返回伊斯坦布尔,抵达中村已经是傍晚。下了飞机,我想直接乘机场大巴驶向塔克西姆(taksim)广场。我把地名写在一张纸片上,给巴士调度室的大叔,他立刻画出几条线路并指出哪几路巴士是可以到达。在巴士上,我主动与几位旁座的当地人搭话,一位面善的女士,虽然不会英文,但示意我跟着她下车走,她指导我去酒店的路。还有两位会英文的小伙子也主动为我指路。抵达车站后,他们一直送我到酒店。
这儿书店里总能见到土耳其语版的成吉思汗一那个征服了西方世界的蒙古人的书籍。成吉思汗和李小龙都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瑜伽体式的大人物、狠角色。
走访老城区清真寺
Old City Sultanahmet
曾以为土耳其会像“没落”的东欧,也模糊地知道奥斯曼帝国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从盛行到没落,再到如今的混搭,曾经沧海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从欧洲乘船到亚洲,经过博斯普鲁斯(Bosphorus)海峡。那时尽管海风寒冷刺骨,却抵挡不住我第一次探索伊斯坦布尔的热情。而再度与它重逢是在黄金十月,阳光普照,气候宜人,许多当地人在海边玩耍,聊天。
清晨,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地铁上,随意打听路人,如何去老城区清真寺(Old CitySultanahmet)。他们为我推荐了一位老者指路。老者一路面带笑容,带我走到电车站(后来在街边遇到很多老人都是这样,虽然听不懂我说什么,但只要说简单的他们英文单词,他们都能帮我解决问题)。
下了电车,看到很多上班族进入一家叫“GRANDE PATISSERIE AND CAFE”的咖啡馆,我也好奇地跟进去。这里面包圈很好吃,冰镇甜品甜到难以下咽。座在门口,看着朝霞与慢电车一同渐渐清晰,第一次深深体会到这个城市的悠闲自在。我拉着行李箱寻找预定好的酒店,路看着光景,接受当地人友好地指路。有家酒店前台帮我致电预定的酒店,询问如何到达。
到达酒店时,我以为误走进了一家古董瓷盘店。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区很多房屋都是重新修复过的老房子。我住在顶层房间,直到推开房门,才看到老房子的真实样子—一就像即将推倒的危楼。不过还好,窗外视线不错,可以看到清真寺与电影中常出现的马尔马拉海(MARMARA)。
我理解的奥斯曼建筑,大概是缩小版的清真寺屋顶。而这个老区的精品酒店,屋顶都是平建的自助餐厅。退房前去贝伊奥卢(Beyoglu)散步,发现这个路段多是些缩小版的星级饭店,也参观了大名鼎鼎的索菲特大酒店,走进大堂,就像进入了被洗劫一空的美术馆。我还参观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特别钟爱博物馆旁边的公园,年轻人在长椅上缠绵,周围景色宁静安详。
每到一个旅行城市,我最喜欢去上当地的yoga课,并把这个过程当做探索“陌生”城市,结识当地“人群”的重要方式。在Sultanabmet,我大部分时间都去了靠近海边的CIHANGIR区,去上这里的yoga课。上课途中,每次都经过一个陡坡,很像青岛以前菠萝油子。授课老师用土耳其语搭配一些简单英文讲课,我依照周围人的体式,跟上呼吸自我调整,感觉通体舒畅。从课堂窗户可以看到大海,躺在瑜伽垫上,晒着伊斯坦布尔金秋的夕阳,忘记究竟是在土耳其还是青岛。
某天晚上,我因迷路误打误走地找到了颇有知名度的土耳其浴CEMBERLITASHAMAMAI。听说洗浴是这里的传统,但没想到这个传统简直是“酷刑”。躺在烫热过的大理石上,一位老人为我按摩。只记得最后收尾那“左扭右折”的数秒钟,我最终被“折磨”到了极限,只差大喊:“请放手吧!”但我似乎是被“控制”住了,根本动弹不得,即将要哭出来。虽然事后感觉很爽,但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这几十秒,还是让我唏嘘不已。
漫步繁华独立大街istiklal caddesi
抵达TUNEL后,我拉着TUMI行李箱漫步TAKSIM的istiklal caddesi大街。这条街修建于19世纪晚期,从Tunel广场一直延伸到Taksim广场,是整个城市历史、文化、娱乐的交会处,也是伊斯坦布尔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社交聚会中心。
我在街边找了家路边冰激凌店品尝,口味随意挑,都很好吃。随后把问路的纸条递给店员,店员还是找了位老者为我指路。我听得一知半解,但不担心,自己漫步街头也是不错的享受。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我找到了酒店所在的街道。如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老街,路窄窄的,刨意店铺、面包店、便利店、水果店、毛衣店、独立设计店随处可见。我入住的公寓酒店十分像一座老派私人银行,虽然也是旧房翻新,不过翻新得很有创意。公寓大门很重,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开它。
离开酒店那天的凌晨时分,当地清洁人员正在清理昨夜阿拉伯青年们泡吧后留在街上的碎洒瓶,还有没玩够的年轻人开着豪车,放着嘻哈音乐来回行驶。有两三个年轻人直接躺在街心花园里带着露水的草坪上呼呼大睡。
陶醉迷人小镇塞尔丘克SELCUK
拜访塞尔丘克小镇是从伊斯坦布尔飞行到伊兹密尔(Izmir)后。在这里参观的那些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遗址像是一个个大型的烂尾工程,被圈起来代表了—个时代的痕迹。
有天清晨,我在圣约翰教堂(thechurch of stjohn)外围的村子里闲逛,遇到了牧童PAMUK和他的狗KENAN。他带我从围栏缺口进入教堂所在的山头,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SELCUK小镇。
艾菲索斯(Ephesus)(属于塞尔丘克小镇)里有个PAMUCAKBEACH海滩,大概属于爱琴海吧。海滩上人不多,我遇见两位从伦敦来的、热情友好的中年夫妇。和他们快活地聊天,并把他们的热情留在了我的镜头中。
这里的美食很诱人,尽管我偏素食,但还是无法拒绝这里的美味。当地人直接围坐在烤炉前,烤面包、洋葱、细长尖椒、小牛肉,烤出的香气,使我驻足垂涎。
从艾菲索斯乘坐长途大巴到达小镇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在这里最大“收获”是到AVANOS游逛,清晨退房时随便搭乘一辆巴士到了这个“农贸市场”。这里琳琅满目的水果、蔬菜、干果、土产奶酪等,民族风味十足。
在返回伊斯坦布尔的途中,踏着夜色,吹着海风,忽然很想念青岛,想念妈妈的饺子、包子、合饼。不过,当回到青岛后,发现自己居然吃贯了土耳其的饭菜,大约用一周时间才适应了家里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