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怡(1989— ),女,汉族,广东兴宁人,中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
摘 要:随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出台新《政府会计制度》正是重塑会计核算方式方法,弥补原制度不足的有力举措。新《政府会计制度》优化了政府部门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统一了事业单位各行业的核算口径,文章主要围绕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对新旧制度的衔接,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寻求问题改进之策,在挑战中寻求突破,在机遇中不断进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效率,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应用;会计核算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前,政府各部门中一般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中的特殊行业,如:科学事业单位、中小学、高校、医院、国有建设单位等有对应的行业会计制度,一般以使用收付实现制为主,导致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口径难以统一,科目设计复杂繁多,行业间会计信息难以进行对比,加大了审计部门对各事业单位的业务审计难度;难以实际反映单位业务活动;基本建设投资还需设立单独账套核算,可能造成同项经济业务二次入账,加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为打破制度壁垒,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会计核算流程,国家出台了《政府会计制度》。
一、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统一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口径和科目设置,单位业务活动的会计处理从收付实现制过渡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的会计核算,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和相互衔接,合并基础建设核算账套,明确提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名义金额计量口径。要求按实际发生业务或事项核算,如实反映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财务运行和资金流动情况等。
(二)提高了事業单位资产使用效益
新制度的出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计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际计提列入折旧或摊销,提升资产核算的精准性,提高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深度协作程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中资产运维支出的科学性;同时可以更好归集单位的各项费用,直观反映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减少资金消耗,更大限度发挥资产综合效用,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
(三)提高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新制度的推行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提高单位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费用核算合理性对单位运行成本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核算,促进单位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政府对预算项目开展决策的准确性。通过对预算会计核算的优化,预算会计减少了虚列支出的问题;增设的债务预算支出则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综合预算要求一大提高。
(四)优化了社会经济市场环境
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事业单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在大环境中事业单位想要具备竞争实力,就需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自身竞争力。在新制度中对涉及经济市场应用做出适应性的改变,细化资产负债核算科目,提高事业单位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对自身内控能力的优化,以点带面,提升社会整体的运营能力,优化社会经济市场环境。
对事业单位而言,抓好新制度落实,做好制度新旧衔接,积极应对挑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个击破,应用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可提升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和预算管理水平。
二、新旧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
(一)新制度实施范围
在事业单位中除未与财政部门直接或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事业单位、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以外的事业单位均纳入《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范畴。
(二)新制度核算范围
扩大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新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增加了有关往来款项、无形资产开发的核算内容,细化了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将原净资产核算按不同来源分为累计盈余和专用基金,同时增设权益法调整和无偿调拨净资产对相关净资产进行核算,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家底”信息。扩大财务会计核算范围,增设收入和费用、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引入减值概念,更加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扩大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结合新《预算法》和部门综合预算要求,债务、投资相关会计核算范围,推进“全口径预算”的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撤销了对基础建设设立单独账套的要求,直接将此类核算纳入对应的专用科目核算,提高了账套会计信息的完整度。
(三)新旧制度会计科目衔接和会计核算内容衔接
财务会计资产科目中新增“其他货币资金”、“工程物资”;细化“存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增加“在途物品”、“加工物品”、“政府储备物资”等科目;同时加强对“在建工程”科目的使用,将建设中的基础建设项目的核算列入此科目。财务会计负债科目中细化“应缴税费”科目,增加“其他应交税费”科目。财务会计净资产科目中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科目统一归集到“累计盈余”科目核算。预算结余科目中细化“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增加“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将原“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统一归集到“资金结存(借方)”科目进行核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暂收暂付款项的预算会计处理,应在财务会计实际确认资金收付的年度确认预算会计收支。
(四)新旧制度会计政策衔接
新制度打破原收付实现制的局限,引入权责发生制与其并行,使用单位在财务会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当期符合收入、费用确定条件的应及时在当期给予确认,业务活动发生的当期不符合当期确认条件的,不论是否有资金流动,均不予确认收入和费用;使用单位在预算会计核算中继续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事业单位在出现资金流入或流出时在不考虑权利和责任发生与否的基础上即确认资金收支;完成两个会计制度衔接,准确确认不同核算基础下收入与预算收入、费用与预算支出间的差异,编制《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与费用和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收支“链接”起来。 (五)新旧制度年报衔接
新制度中,“双报告”模式具有独立性和互补性。在年度末,单位需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年度预算结余和盈余差异调节的过程。这就使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相互衔接,形成可良性循环的“闭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要完成新旧制度交替中年报的衔接,就要夯实前期工作基础,即做好前期的账务梳理和会计科目转移,更要注意的是对于不确定的往来科目的转入,不进行预算会计衔接转入,待确定时对年初余额进行调整。
三、事业单位应用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新旧制度衔接下财务人员业务素养与业务能力要求间的矛盾出现
新制度的推行离不开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但实际上,财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少迎难而上的决心,面对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核算难题和技术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单位对于新制度的宣传和制度实施培训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少单位间的交流平台,这让新制度的实施放慢了脚步。
(二)新制度应用中会计核算中“双功能”要求与核算难度间的矛盾出现
新制度对原有会计核算方式方法进行了重构,形成相互联系相对分离的会计核算体系,财务会计机制的加入使得财务人员工作量显著提升。就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涉及衔接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一项业务有类分录,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是后续双报告编制的基础,但这种做法增加了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会计核算难度。
(三)新制度应用中会计信息真实性要求与科目核算失误间的矛盾出现
会计报表与报告的形成依赖于单位对日常业务活动会计信息的核算,但在新制度实行中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因核算数据科目填列错误或差异调整出现误差,造成会计信息真实性偏差,出现收支不协调的问题,这让事业单位对新制度的运用和对单位的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新制度应用中资产核算变动与资产内部控制体系不能及时衔接的矛盾出现
在新制度中,对资产的项目特别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科目变动较大的资产,账目上的科目分类与实际资产管理的衔接不到位。部分单位未能将原单独设置账套的基础建设项目合理转入“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又有部分单位原未对属于单位经管资产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和文物文化资产范畴的资产未入账,容易出现账外账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资产流失。
(五)新制度应用中有效监督需求与监督机制不完善间的矛盾出现
随新制度的实施,引入多项新科目、新政策,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仍停滞不前,对新的会计核算下的业务风险把控不到位,特别是对个别权利相对集中的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工作中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加上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导致内控部门与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甚至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恐引发财务风险。
针对因新旧制度碰撞和新制度实施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系统建设等角度入手,解决好以上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需从人员思想和业务两个层面入手。在思想上,进行思想建设,排除业务人员畏难情绪,提升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相关人员对新制度实施的重视;在业务上,优化培训机制,选派业务人员到本级财政部门现场学习,结合在线职业教育系统和事业单位微信综合交流平台,提高业务人员对新制度认知度和对新业务的执行力;另外,完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机制,将实际财务业务水平评价、新制度贯彻落实到位程度列入对财务人员绩效管理。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减少核算失误
现代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工具,通过系统核算,规范和简化核算流程,减少会计核算失误,提高单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核算速度,帮助报表生成,快速寻错纠错,是实现新制度的有效应用的必备“神器”。为保证新制度的切实推行,要做到人机联动。事业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和核算软件升级,加强单位、财政和软件公司的三方联动,提高系统适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操作人员要尽快熟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核算效率,减少失误。
(三)强化财务核算,加强资产管理
新制度对原制度中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作出细化,引入“工程物资”科目,将完工前的基础建设项目统一在“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中核算,验收完成后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产生的利息费用应给予资本化,未来在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时应计入资产成本,避免出现资产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同时,单位应按照资产的所属严格划分资产类别,属于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应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在价值无法估计时可以用名义金额入账;划分为单位代为管理的资产视实际情况计入“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儲备物资”或“文物文化资产”科目核算,但其价值不得以名义金额入账。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下对折旧与摊销有了新的要求,要将折旧与摊销的实际计提落地,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扩大资产的核算范围,提高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减少出现账外资产,遏制资产流失。
(四)实行新制度,推动业财融合发展
各事业单位应坚持以新制度为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逐步实现业财融合发展目标。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效率,加强决策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在逐步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同时,加强对成本、资产和预算管理的力度。新制度的实施不仅是对会计数据的核算,还是对业务的量化计量,是实现事业单位运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新制度作用就要做好业财融合,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
(五)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全面控制
事业单位根据会计核算下容易出现的风险点,利用新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及时更新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实在难以独立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申请第三方进行业务审计;通过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内外联动,综合监管,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对新制度的落实情况联合专项审查,规范新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五、结语
总之,新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政府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增强了财务会计功能和预算会计功能,拓宽了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整合了基础建设会计核算,调整了报表体系,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和清晰性,优化了会计核算流程,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红宇.事业单位在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讯,2020(11):54+56.
[2]吴树桢.新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20(15):21-22.
[3]简晓辉.事业单位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05):34-35.
[4]于晓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0):13-14.
[5]陈航.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6):34-35.
摘 要:随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出台新《政府会计制度》正是重塑会计核算方式方法,弥补原制度不足的有力举措。新《政府会计制度》优化了政府部门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统一了事业单位各行业的核算口径,文章主要围绕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对新旧制度的衔接,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寻求问题改进之策,在挑战中寻求突破,在机遇中不断进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效率,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应用;会计核算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前,政府各部门中一般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中的特殊行业,如:科学事业单位、中小学、高校、医院、国有建设单位等有对应的行业会计制度,一般以使用收付实现制为主,导致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口径难以统一,科目设计复杂繁多,行业间会计信息难以进行对比,加大了审计部门对各事业单位的业务审计难度;难以实际反映单位业务活动;基本建设投资还需设立单独账套核算,可能造成同项经济业务二次入账,加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为打破制度壁垒,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会计核算流程,国家出台了《政府会计制度》。
一、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统一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口径和科目设置,单位业务活动的会计处理从收付实现制过渡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的会计核算,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和相互衔接,合并基础建设核算账套,明确提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名义金额计量口径。要求按实际发生业务或事项核算,如实反映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财务运行和资金流动情况等。
(二)提高了事業单位资产使用效益
新制度的出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计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际计提列入折旧或摊销,提升资产核算的精准性,提高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深度协作程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中资产运维支出的科学性;同时可以更好归集单位的各项费用,直观反映事业单位发展情况,减少资金消耗,更大限度发挥资产综合效用,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
(三)提高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新制度的推行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提高单位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费用核算合理性对单位运行成本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核算,促进单位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政府对预算项目开展决策的准确性。通过对预算会计核算的优化,预算会计减少了虚列支出的问题;增设的债务预算支出则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综合预算要求一大提高。
(四)优化了社会经济市场环境
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事业单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在大环境中事业单位想要具备竞争实力,就需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自身竞争力。在新制度中对涉及经济市场应用做出适应性的改变,细化资产负债核算科目,提高事业单位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对自身内控能力的优化,以点带面,提升社会整体的运营能力,优化社会经济市场环境。
对事业单位而言,抓好新制度落实,做好制度新旧衔接,积极应对挑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个击破,应用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可提升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和预算管理水平。
二、新旧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
(一)新制度实施范围
在事业单位中除未与财政部门直接或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事业单位、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以外的事业单位均纳入《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范畴。
(二)新制度核算范围
扩大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新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增加了有关往来款项、无形资产开发的核算内容,细化了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将原净资产核算按不同来源分为累计盈余和专用基金,同时增设权益法调整和无偿调拨净资产对相关净资产进行核算,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家底”信息。扩大财务会计核算范围,增设收入和费用、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引入减值概念,更加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扩大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结合新《预算法》和部门综合预算要求,债务、投资相关会计核算范围,推进“全口径预算”的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撤销了对基础建设设立单独账套的要求,直接将此类核算纳入对应的专用科目核算,提高了账套会计信息的完整度。
(三)新旧制度会计科目衔接和会计核算内容衔接
财务会计资产科目中新增“其他货币资金”、“工程物资”;细化“存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增加“在途物品”、“加工物品”、“政府储备物资”等科目;同时加强对“在建工程”科目的使用,将建设中的基础建设项目的核算列入此科目。财务会计负债科目中细化“应缴税费”科目,增加“其他应交税费”科目。财务会计净资产科目中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科目统一归集到“累计盈余”科目核算。预算结余科目中细化“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增加“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将原“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统一归集到“资金结存(借方)”科目进行核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暂收暂付款项的预算会计处理,应在财务会计实际确认资金收付的年度确认预算会计收支。
(四)新旧制度会计政策衔接
新制度打破原收付实现制的局限,引入权责发生制与其并行,使用单位在财务会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当期符合收入、费用确定条件的应及时在当期给予确认,业务活动发生的当期不符合当期确认条件的,不论是否有资金流动,均不予确认收入和费用;使用单位在预算会计核算中继续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事业单位在出现资金流入或流出时在不考虑权利和责任发生与否的基础上即确认资金收支;完成两个会计制度衔接,准确确认不同核算基础下收入与预算收入、费用与预算支出间的差异,编制《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与费用和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收支“链接”起来。 (五)新旧制度年报衔接
新制度中,“双报告”模式具有独立性和互补性。在年度末,单位需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年度预算结余和盈余差异调节的过程。这就使单位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相互衔接,形成可良性循环的“闭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要完成新旧制度交替中年报的衔接,就要夯实前期工作基础,即做好前期的账务梳理和会计科目转移,更要注意的是对于不确定的往来科目的转入,不进行预算会计衔接转入,待确定时对年初余额进行调整。
三、事业单位应用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新旧制度衔接下财务人员业务素养与业务能力要求间的矛盾出现
新制度的推行离不开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但实际上,财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少迎难而上的决心,面对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核算难题和技术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单位对于新制度的宣传和制度实施培训不够重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少单位间的交流平台,这让新制度的实施放慢了脚步。
(二)新制度应用中会计核算中“双功能”要求与核算难度间的矛盾出现
新制度对原有会计核算方式方法进行了重构,形成相互联系相对分离的会计核算体系,财务会计机制的加入使得财务人员工作量显著提升。就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涉及衔接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一项业务有类分录,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是后续双报告编制的基础,但这种做法增加了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会计核算难度。
(三)新制度应用中会计信息真实性要求与科目核算失误间的矛盾出现
会计报表与报告的形成依赖于单位对日常业务活动会计信息的核算,但在新制度实行中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因核算数据科目填列错误或差异调整出现误差,造成会计信息真实性偏差,出现收支不协调的问题,这让事业单位对新制度的运用和对单位的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新制度应用中资产核算变动与资产内部控制体系不能及时衔接的矛盾出现
在新制度中,对资产的项目特别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科目变动较大的资产,账目上的科目分类与实际资产管理的衔接不到位。部分单位未能将原单独设置账套的基础建设项目合理转入“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又有部分单位原未对属于单位经管资产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和文物文化资产范畴的资产未入账,容易出现账外账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资产流失。
(五)新制度应用中有效监督需求与监督机制不完善间的矛盾出现
随新制度的实施,引入多项新科目、新政策,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仍停滞不前,对新的会计核算下的业务风险把控不到位,特别是对个别权利相对集中的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工作中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加上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导致内控部门与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甚至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恐引发财务风险。
针对因新旧制度碰撞和新制度实施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系统建设等角度入手,解决好以上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需从人员思想和业务两个层面入手。在思想上,进行思想建设,排除业务人员畏难情绪,提升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相关人员对新制度实施的重视;在业务上,优化培训机制,选派业务人员到本级财政部门现场学习,结合在线职业教育系统和事业单位微信综合交流平台,提高业务人员对新制度认知度和对新业务的执行力;另外,完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机制,将实际财务业务水平评价、新制度贯彻落实到位程度列入对财务人员绩效管理。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减少核算失误
现代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工具,通过系统核算,规范和简化核算流程,减少会计核算失误,提高单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核算速度,帮助报表生成,快速寻错纠错,是实现新制度的有效应用的必备“神器”。为保证新制度的切实推行,要做到人机联动。事业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和核算软件升级,加强单位、财政和软件公司的三方联动,提高系统适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操作人员要尽快熟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核算效率,减少失误。
(三)强化财务核算,加强资产管理
新制度对原制度中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作出细化,引入“工程物资”科目,将完工前的基础建设项目统一在“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中核算,验收完成后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产生的利息费用应给予资本化,未来在转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时应计入资产成本,避免出现资产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同时,单位应按照资产的所属严格划分资产类别,属于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应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在价值无法估计时可以用名义金额入账;划分为单位代为管理的资产视实际情况计入“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儲备物资”或“文物文化资产”科目核算,但其价值不得以名义金额入账。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下对折旧与摊销有了新的要求,要将折旧与摊销的实际计提落地,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扩大资产的核算范围,提高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减少出现账外资产,遏制资产流失。
(四)实行新制度,推动业财融合发展
各事业单位应坚持以新制度为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逐步实现业财融合发展目标。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效率,加强决策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在逐步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同时,加强对成本、资产和预算管理的力度。新制度的实施不仅是对会计数据的核算,还是对业务的量化计量,是实现事业单位运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新制度作用就要做好业财融合,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
(五)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全面控制
事业单位根据会计核算下容易出现的风险点,利用新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及时更新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实在难以独立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申请第三方进行业务审计;通过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内外联动,综合监管,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对新制度的落实情况联合专项审查,规范新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五、结语
总之,新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政府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增强了财务会计功能和预算会计功能,拓宽了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整合了基础建设会计核算,调整了报表体系,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和清晰性,优化了会计核算流程,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红宇.事业单位在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讯,2020(11):54+56.
[2]吴树桢.新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20(15):21-22.
[3]简晓辉.事业单位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05):34-35.
[4]于晓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0):13-14.
[5]陈航.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