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犯罪多时空尺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明确犯罪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FZ市为研究对象,分析盗窃犯罪在多时空尺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揭示盗窃犯罪的驱动机制。基于显著性检验与核密度的分析表明,在“日”“周”“月”“季度”和“季节”等多个时间尺度下,盗窃犯罪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空间尺度上,盗窃犯罪空间异质性明显且成圈层结构分布;盗窃犯罪的时空分布格局受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犯罪主体意识多重因素影响,各因素间交互耦合共同作用使得盗窃犯罪产生时空差异性。本研究可为维护治安与防控盗窃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盗窃犯罪;犯罪地理学;时空分布格局;犯罪热点;多尺度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10-0030-05
  1 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在不断增加的各种犯罪诱因下,犯罪作为长期存在的问题愈演愈烈,犯罪类型逐渐多样化,犯罪手段隐蔽、智能化[1]。虽然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打击力度有所加强,历年来刑事案件数量呈减少趋势,但是日益突出的犯罪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还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巨大的威胁[2]。因此,犯罪治安防控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是公安部门的工作重点,亦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取得了诸多关于犯罪地理研究的成果。国外学者在19世纪早期从地理学的角度系统绘制犯罪案件的空间分布,20世纪早期从城市规划或建筑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罪犯居住地模式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期从计量统计分析的角度研究影响犯罪的多种变量,继而聚焦于环境对犯罪案件分布的影响,20世纪末期逐渐发展出计算机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犯罪空间分析,以及21世纪以来利用复杂性科学方法将犯罪理论应用于虚拟犯罪模拟,逐渐形成一系列成熟的犯罪研究理论[3]。Chressanthis和Grimes[4]研究了1960至1987年期间16至19岁青少年指数犯罪率与美国工业实际最低工资变化之间的关系。Karakas等[5]利用GIS对Elazig市的家庭入室盗窃地区分布进行制图,并考虑月、日、时等参数以及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犯罪分布情况。Seok等[6]基于馬桑市犯罪数据,利用犯罪密度和犯罪热点分析方法、探索了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犯罪发生的空间关系和影响犯罪的因素。Yoo等[7]基于海云台警察局5年的盗窃犯罪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盗窃数量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防御因素的7个变量之间的关系。Chen等[8]利用ST-DBSCAN时空聚类算法并提出一种新的熵指数来衡量时空犯罪热点中罪犯和犯罪的相似性。现代中国犯罪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警务GIS设计应用、区域犯罪特征、犯罪空间防控对策、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等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数据开放程度的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学者结合理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于实证性的犯罪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陈征等[9]基于武汉市1980至1987年刑事案件数据对城市犯罪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冯健等[10]基于北京8个区财产类犯罪利用GIS建立时空机制模型并探讨城市犯罪的时空特征。毛媛媛等[11]对上海浦东新区抢劫、抢夺犯罪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徐嘉祥等[12]基于北京市2013年主城区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和时空热点矩阵方法进行时空热点实证分析,探索案件热点环境的时空要素,构建犯罪时空分布机制。朱艳丽等[13]基于2014年美国费城的抢劫犯罪数据,利用时空立方体模型挖掘犯罪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热点时空分布。总体而言,城市犯罪的时空特征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话题。
  虽然已有对犯罪时空维度的研究,但中国的犯罪地理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犯罪时空模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仍亟须加强。已有研究表明,犯罪行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内并非完全均匀分布,会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14]。不同类型的犯罪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可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犯罪行为除了时间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上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犯罪行为的发生与时空参数、研究区域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对多时空尺度的犯罪分布格局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
  在所有刑事案件中,盗窃犯罪的比率占50%左右,是刑事案件中最具代表性、占比最大的案件类型,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和隐私权,给人民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精神压力[15]。因此,对于盗窃犯罪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还能为实际犯罪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鉴于以上,本研究以FZ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盗窃犯罪进行多时空尺度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以期为公安部门在盗窃犯罪治安防控和预防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为中国的FZ市,该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水平持续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该市人口流动性大,结构复杂,所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种类众多。截至2020年,该市常住人口约8.29×106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03×1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市陆地面积约1.20×104km2,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和6个县级行政单元。同时,该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较为完善,数据信息记录准确详实,可靠性高。
  为研究FZ市盗窃犯罪的多尺度时空分布特征,使用警务信息系统收集了自2018-01-01至2020-12-31盗窃案件的报警数据,共收集15831个盗窃案件数据,数据内容包含案发时间和地点。同时,为客观分析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了研究区的人均经济收入、人口密度以及外来人口从业人数等数据。   2.2 描述统计分析与χ2检验
  为明确研究区盗窃犯罪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利用描述统计方法以SPSS软件为基本操作平台对盗窃犯罪在“日”“周”“旬”“月”“季度”和“季节”等時间尺度上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并利用χ2检验对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需说明的是,本研究中季节的划分标准依据气象划分法进行,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至下年2月为冬季。
  2.3 核密度估计
  分析犯罪事件的空间特征对于明确犯罪行为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ArcGIS 10.2软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研究区盗窃犯罪的空间热点分布。核密度估计法在以往的大量研究中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测度要素邻域密度与分析空间热点分布的方法。该方法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核函数度量空间事件间的相互影响,以此确定事件在空间上发生的密度或强度。其具体计算公式为[16]
  式中,f(x)为盗窃犯罪在空间区域内x处的分布概率密度,n为总盗窃犯罪案件数,k( )表示核函数,h为带宽;x-xi表示估计值到空间区域盗窃犯罪点xi处的距离。
  3 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
  3.1 盗窃犯罪多时间尺度特征
  根据多时间尺度,即“日”“周”“旬”“月”“季度”和“季节”等6种时间尺度,对研究区盗窃犯罪案件进行分类汇总,进而利用χ2检验分析各多时间尺度盗窃犯罪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分析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除在“旬”时间尺度上盗窃犯罪没有显著差异性外,其余时间尺度盗窃犯罪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盗窃犯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时间尺度(图1),可发现以下特征:
  3.1.1 日分布
  由盗窃犯罪的日分布情况可知(图1a),每月中旬18日案件发生数量最多,月末26日和31日案件发生数量最少,且在一月内多次出现较小程度的盗窃犯罪案发“高峰”现象;整体上,各日案件发生数量多在研究期平均水平的±7%范围内浮动。由此,根据各日案发数量与平均水平的比值可将全月划分为“高低交错,两高两低”四个阶段:月初1日与月中(6-22日)的案发数量在平均水平以上,为月内盗窃犯罪的“高发阶段”;月初2-5日与月末(23-31日)的案发数量在平均水平以下,为月内盗窃犯罪的“低发阶段”。
  3.1.2 周分布
  由盗窃犯罪的周分布情况可知(图1b),每周周一案件发生数量最多,周日案件发生数量最少。通过对比每周各日案发数量与周平均水平的比值可知,周一至周三的案发数量均在周平均水平以上,周四至周日的案发数量均在周平均水平以下。从周一至周日,整体呈逐步递减的趋势。由此,可将一星期划分为“高低交错,一高一低”两个阶段,即周一至周三为周内盗窃犯罪的“高发阶段”,周四至周日为周内盗窃犯罪的“低发阶段”。
  3.1.3 月分布
  由盗窃犯罪的月分布情况可知(图1c),10月案件发生数量最多,高于月平均水平的20%;相反,2月案件发生数量最少,低于月平均水平的55%。根据每月案发数量与月平均水平的比值可知,1月至4月案发数量均低于月平均水平;5-12月案发数量均高于月平均水平,且呈“先增(5-10月)后减(11-12月)”的趋势。由此,可按月份将全年划分为“高低交错,一高一低”两个阶段,即1月至4月为年内盗窃犯罪的“低发阶段”,5-12月为年内盗窃犯罪的“高发阶段”。
  3.1.4 季度分布
  由盗窃犯罪的季度分布情况可知(图1d),第四季度案件发生数量最多,约高于季度平均水平的17%;相反,案件发生数量最少的季度为第一季度,约低于季度平均水平的28%。从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案件发生数量呈现逐步递增趋势。通过对比各季度案发数量与季度平均水平,可将全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和第二季度为盗窃犯罪“低发期”和第三和第四季度为盗窃犯罪“高发期”。
  3.1.5 季节分布
  由盗窃犯罪的季节分布情况可知(图1e),冬季案件发生数量最低,约低于季节平均水平的18%;相反,夏秋季节案发数量最多,高于季节平均水平的10%。通过对比各季节案发数量与季节平均水平的比值可知,春季和冬季的案发数量均在季节平均水平以下,夏季和秋季的案发数量均在季节平均水平以上。由此,可按季节将全年划分为“高低交错,一高两低”三个阶段,即春季为年内盗窃犯罪的“低发阶段”,夏季与秋季为年内盗窃犯罪的“高发阶段”,冬季为年内盗窃犯罪的“低发阶段”。
  3.2 盗窃犯罪空间分布特征
  由2018-2020年FZ市盗窃犯罪案件核密度的空间分布(图2)可知,盗窃案件发生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分布于该市中部地区的核心地带,且呈圈层结构分布;该市东南地区为盗窃案件发生的次中心区。整体上,东部盗窃犯罪案发密度高于西部地区,这基本与研究区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从业人数分布情况一致。
  3.3 多时间尺度下盗窃犯罪空间分布特征
  在“日”“周”“月”“季度”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盗窃犯罪案件空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各时间尺度典型时间段,对盗窃犯罪的核密度进行空间分析。由不同时间尺度盗窃犯罪案件核密度空间分布(图3至图7)可知,盗窃犯罪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3.3.1 “日”尺度下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特征
  根据“日”时间尺度下盗窃犯罪在一月范围内呈现“高低交错,两高两低”的特征,在案件“高发阶段”和“低发阶段”各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日期进行空间核密度对比。由图3可知,在日尺度上,盗窃案件核密度整体呈现“多点齐发,中部独大”的特点,在案件“高发阶段”的6日(图3a)和18日(图3b),研究区中部为案件发生“主热点”,同时多个“次热点”在西北—东南向分布;相比而言,在案件“低发阶段”的26日(图3c)和28日(图3d),尽管中部仍为案件发生“主热点”,但周边区域热点效应并不明显,28日该特征尤为突出。   3.3.2 “周”尺度下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特征
  考虑到盗窃犯罪在周尺度上整体呈现从周一至周日逐步递减的趋势,由此分别选择星期一和星期日作为周时间尺度盗窃犯罪“高发期”和“低发期”的典型时间点,对此进行盗窃犯罪空间核密度分析。由图4可知,星期一与星期日尽管在空间分布特征中呈现相似特征,但核密度程度差异明显,星期一盗窃犯罪案件的空间核密度明显高于星期日。根据我国的节假日规定,周末为假期,居民多在家中活动,犯罪人员实施犯罪被发现的概率高;而周一居民多外出务业,犯罪人员实施犯罪被发现的概率明显降低。由此,在犯罪动机驱动下,盗窃犯罪更易发生在不易被及时发现的工作日。
  3.3.3 “月”尺度下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特征
  鉴于盗窃犯罪在“月”时间尺度下呈现“高低交错,一高一低”的特征,结合各月案发数量与月平均水平的比值,选择盗窃犯罪“低发阶段”的2月和“高发阶段”的10月进行案件核密度计算。由图5可知,盗窃犯罪高发月份10月(图5b)的“主热点”范围明显高于盗窃犯罪低发月份2月(图5a),前者约是后者的2倍。分析其原因:根据FZ市的自然气候条件,10月份气温适宜利于犯罪的实施;而2月份该市气温较低,犯罪实施困难性增加,同时2018-2020年2月份正值我国春节假日,居民在家活动频繁,盗窃者作案的期望值降低且风险性增高。
  3.3.4 “季度”尺度下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特征
  根据季度时间尺度,盗窃犯罪数量随着时间的递增逐步增多,故选择盗窃犯罪数量高于季度平均水平的第四季度代表季度盜窃犯罪“高发期”时间点,选择盗窃犯罪数量低于季度平均水平的第一季度代表季度盗窃犯罪“低发期”时间点。对比第一季度(图6a)与第四季度(图6b)案件核密度空间分布可知,二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第四季度核密度强度远高于第一季度。推测其原因:根据居民收入的一般规律,越临近年末居民储蓄越多,在犯罪动机驱动下,犯罪者第四季度实施犯罪预期收益高于第一季度;同时,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均在第一季度时间范围内,该时间段居民多在家活动,外出务工人员亦多返回原籍参加节日庆祝等活动,犯罪者实施犯罪难度加大成功率降低,故第一季度盗窃犯罪数量较少。
  3.3.5 “季节”尺度下盗窃犯罪时空分布格局特征
  季节尺度下,盗窃犯罪呈现“高低交错,一高两低”的特征,故选择“高发阶段”秋季和“低发阶段”冬季作为代表分析季节尺度下盗窃犯罪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市秋季气候温暖适宜易于犯罪的实施,冬季气温较低且受传统节日假期影响,故在犯罪案件核密度空间分布上呈现秋季强度远高于冬季的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鉴于分析犯罪时空特征对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先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选取FZ市盗窃犯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多时间尺度特征与空间特征,以剖析盗窃犯罪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
  (1)盗窃犯罪的案发数量在“日”“周”“旬”“月”“季度”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下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案件“高发期”和“低发期”交错分布的特征。
  (2)盗窃犯罪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案件发生“主热点”和“次热点”区域均呈显著的圈层式结构。
  (3)盗窃犯罪的时空分布格局是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犯罪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时间活动规律、环境属性以及经济收入条件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犯罪人员的作案动机,从而促使盗窃犯罪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空间差异性。
  尽管本研究在分析盗窃犯罪时空分布特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但在分析盗窃犯罪驱动力机制方面仅进行了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探究,在今后的实践中需针对该问题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山川,孙静.我国新型犯罪的变动趋势、产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公安教育,2017,30(08):47-51.
  〔2〕刘宏斌,高雨潮.当前我国盗窃犯罪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2):58-66.
  〔3〕柳林,姜超,周素红,刘凯,徐冲,曹晶晶.城市入室盗窃犯罪的多尺度时空格局分析——基于中国H市DP半岛的案例研究[J].地理研究,2017,36(12):2451-2464.
  〔4〕Chressanthis G A, Grimes P W. Criminal behaviour and youth in the labour market: the case of the pernicious minimum wage [J]. Applied Economics, 1990, 22(11): 1495-1508.
  〔5〕Karakas E, Karadogan S, Arslan H. Crime map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J]. Pamukkal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4, 10(04): 37-42.
  〔6〕Seok J K, Heon M T, Hee J J, et al.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 crim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Journal of the Kore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udies, 2009, 12(01): 12-25.
  〔7〕YooY, Baek T, Kim J, et al. Exploring spatial patterns of theft crimes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J].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Surveying, Geodesy, Photogrammetry and Cartography, 2017, 35(01): 31-39.
  〔8〕Chen T, Bowers K, Cheng T, et al. Exploring the homogeneity of theft offenders in spatio-temporal crime hotspots [J]. Crime Science, 2020, 9(01): 1-13.
  〔9〕陈征,于翔,祝晓光.城市犯罪时空特征分析[J].城市问题,1991,10(01):18-24.
  〔10〕冯健,黄琳珊,董颖,等.城市犯罪时空特征与机制——以北京城八区财产类犯罪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12):1645-1656.
  〔11〕毛媛媛,丁家骏.抢劫与抢夺犯罪行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4,29(01):49-54.
  〔12〕徐嘉祥,陈鹏,陈建国.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入室盗窃时空分布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案件的分析为例[J].人文地理,2018,33(01):43-50.
  〔13〕朱艳丽,靖常峰,伏家云,等.时空立方体的抢劫案件时空特征挖掘与分析[J].测绘科学,2019,44(09):132-138+145.
  〔14〕陈鹏,瞿珂,胡啸峰.犯罪情报分析中的数据挖掘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7,26(02):249-253.
  〔15〕孙峰华,魏晓.中国犯罪地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04):493-495.
  〔16〕孙畅,翟一鸣,丁宁,等.入室盗窃犯罪时空分布与预测研究——以B市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3):19-22.
其他文献
海洋温盐深测量系统是对海洋中温度(Temperature)、电导率(Conductivity)和深度(Depth)参数测量的系统,简称CTD。温盐深参数测量是海洋水文测量领域内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无论对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欧美和日本在该领域起步较早,当前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技术基础也相对薄弱。随着国家对海洋参数测量领域愈发重视,我国的温盐深测量仪也在快速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当前该测量系统还存在的问题,本课题讨论并实施了改进方案
生物内窥式光声层析成像(Endoscopic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EPAT)是一种基于生物组织光声效应的新型功能成像方法。考虑到生物组织的复杂性,在进行图像重建前通常无法预知组织中的声速分布情况,而声速恒定的假设会导致重建图像存在声学畸变、伪影、模糊以及目标错位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在管腔内测得的声压时间序列和前向仿真得到的光声信号理论值之间的误差函数进行交替优化,同时重建出腔体横截面上组织的声速分布图、光吸收能量分布图和光吸收系数分布图,在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同时,定
随着直流配电网电流监测、高压直流输电、光伏发电等领域对直流大电流精确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大,阵列式霍尔电流传感器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针对环形阵列结构的霍尔电流传感器进行研究,提出通过信号处理数字化算法设计来提高传感器测量精度的方案,并进行了相关软硬件联合测试。
  首先,针对实际情况下被测导线极易偏离阵列中心而引起的误差问题,对比已有的导线定位算法,提出去偏心误差优化算法设计,并在MATLAB中对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最大偏移距离为0.02m的条件下,该算法可将偏心误差控制在0
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运行架构已不能解决不断恶化的能源形势和日益突出的经济问题,电网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研究为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电力系统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跨学科框架。CPS是一种集成了传感、处理、智能和控制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它的关键是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紧密融合。作为CPS的一个特殊实例,智能电网可以由一个广域保护系统(Wide Area Protection System,WAPS)组成,该系统测量诸如电压、
风功率预测的条件误差是指以风功率预测值为条件的误差模型,它是在无条件误差基础上引申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条件误差的概率分布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实际功率的置信区间,更加可信地分析备用容量的风险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根据条件误差的形态特征直接选择Beta分布建模,而没有对它的适用性进行详细研究。Beta分布是一个双参数模型,其常用统计特征(包括期望值、方差、偏度、峰度)之间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但是,条件误差的基本统计特征是由无条件误差决定的,并且随着预测功率值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需要在时延受限的条件下,准确的传递信息,故需要采用短数据包进行传输;由于数据包长度有限,香农定理的最大互信息算法不再适用。最大可达速率(MAR)不但与信道分布有关,而且也与块错误概率(PEP)有关;同时在URLLC下,收发设备大多是能量受限的,需要采用能量捕获的方式获取能量,以供数据传输。多天线技术能够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复用增益,提高短数据包传输系统的MAR以及能量传输效率,进而降低传输时延;同时也可以实现分集增益,降低系统的PEP。因此,本文为无线能量捕获的短包传输系统配置
动作识别在视频理解、智能监控、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人体骨架的动作识别是人类动作识别的一个重要方向,相比于基于RGB图像或光流数据的动作识别方法,骨架信息具有不受动态背景、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鲁棒性好等优点,因此基于人体骨架的动作识别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利用深度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实现人体骨架动作识别。目前的人体骨架动作识别模型大多使用卷积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网络和图卷积神经网络。
  时空图卷积网络ST-GCN是人体骨架动作识别中性
摘 要:近年来,各地区中考数学试卷中涉及数学文化内容的试题越来越多,渗透到各类题型中。本文通过梳理近5年赤峰市中考数学试卷中有关数学文化内容的试题,从题型、背景、类型、运用水平以及考查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选取相关数学文化试题进行赏析,为今后数学中考命题者提出以下建议:挖掘数学文化历史,体会数学本质魅力;加强与实际生活联系,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关注最新科技成果,领悟数学文化精神;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
期刊
摘 要: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一门落实信息素养教育、加强论文写作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技能水平的重要课程,是化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课之一。本文以赤峰学院化学类专业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现状为例,分析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教学效果提出建议,以期对课程整体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改革;化学;赤峰学院  
期刊
摘 要:文本选择入选2017-2018年CSSCI核心期刊的农业经济类四大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指数考察四大学报的网络关注度。研究发现四大学报的网络关注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对《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的关注是引起对《西北农林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