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蕴至理,一信传古今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色四合,月晕黄昏,宁静的烛光下,一桌,一椅,一纸,一笔,一人恰奋笔疾书,或露甜蜜温馨,或展慷慨激昂。赤子之心,于笔端倾泻无遗。
  晨曦微露,朝晖渐出,喧嚣的街市里,笑声、闹声、语声、泣声,一人正凝眸书笺,抑或会心一笑,又或未语凝噎,至亲之情,于纸页间喷薄而出。
  写信者,看信人,家书两地蹁跹,无论在何时,抑或在何地,都是那抹最牵挂的色彩,那根最撩人的琴弦。
  黄耳传书,哪怕只是片言只语,也蕴含了人与人之间深切而真挚的情感,更传递出了人们对彼此的期望与祝福。
  在动乱的峥嵘岁月里,家书可谓无价之宝。它点亮了古人心中的火焰,亦澎湃了今人胸中的大海;它滋养了优秀的中华儿女,哺育了无数伟大的无名英雄;它激励了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也振奋了千万莘莘学子乐在其中。
  国家动荡、民族危急之時,是选择退却得以与妻儿团聚,还是奋不顾身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献身?在两难抉择之时,林觉民毫不犹豫选了后者。他在《与妻书》中慷慨陈词,为天下人谋永福,当舍生取义,投身革命,难酬蹈海亦英雄。何其壮哉!
  教授父亲吴辉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女儿留书,条分缕析,涵盖道德专业知识等方方面面。谁言父爱沉默如山,厚重无言,不知言说7谁说父爱深沉似海,宽广无垠,只知包容不知疏通?这是一封惊动了教育部的家书。何其真哉!
  于父亲88岁大寿之际,习近平主席写信深深感谢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教导,并立志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奋斗,他完美地诠释了如何当好一个孝子,他也以一个儿子的身份为天下官员立了一个楷模。何其美哉!
  家书所蕴藏的精神力量,能够如此激励人们砥砺前行,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而,当我放下手中之笔转身回顾时,却蓦然发现,如天上烟火,绚烂夺目一瞬,却又归向沉寂。家书已渐渐消失在历史潮流中,家书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道理,即将随风烟消云散。
  与古代浓浓的家书情怀不同,今日,人与人之间这一极具温情与乡土气息的交流方式,正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电子快捷交流。现在,只要手机短信—发,即使远在千里之外,收件人也能立刻收到你的信息。人和机器多了一份交道,人与人之间却少了一份相知。一笔一画间的温暖没有了,有的只是符号之间的相互勾连;亲人之间的相互问候变味了,成了相对无言的单调乏味和尴尬无奈。
  更悲哀的是,家国一体,家无亲情,何谈国爱?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价值观念亦逐渐淡褪。现实中的一幕幕触目惊心,这不只是人们表面上的虚伪与低俗的表现,更是人们心中良善的缺失。那战天斗地的身影在尘世的书册间渐渐发黄,那乘风破浪的身姿在唏嘘感叹后更显渺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现实的人们真正需要家书文化的陶冶,需要一封封家书来丰富自身的情感力量,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展现我们国人真正的风采。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钱氏家训》里,吴越王钱锣则云,“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造就学界“豪门”。
  家书文化,正是家教的一种,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后代子孙。自古以来,中华优秀文化就是这样,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在眼前熠熠生辉,一句句铿锵的话语在耳畔掷地有声,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声中徐徐掀开历史画卷。刹那间,《朱子家书》“一粟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振聋发聩;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清风化雨;《傅雷家书》中一个父亲苦心孤诣教子的伟岸背影让我泪湿眼眶,《曾国藩家书》中一句句谆谆教导使我坚定信念
  我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电视节目《见字如面》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这无疑是人们对书信回归的一种期盼。发扬家书文化,让家书温暖更多的平凡人,孕育更多的杰出者,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所有人的历史使命。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淳则政风清。唯愿家书传递温暖你我,家教传承延续千古。
  百年之后,你我早已作古,“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却可以想见,人生代代薪火传承,经时间长河,中有尺素,你我皆成历史。而历史,又在家书中延续!
  老师推荐
  “片言蕴至理,一信传古今。”标题很唯美,又纵横直击主题。家书,来自家人之肺腑,传及亲人之心灵。或片言,或只字,蕴至真之情感,抒至善之心意,含至美之期盼。家书,家教,一家而至一国。一家之道德,一国之品质,横向拓展;家书递送超越时空,薪火传承光耀千古,纵向加深。家书是小,一家教养高低即现,一国素养大小即显。家国情怀,文神诗旨,跃然纸上。
  (指导老师:俞金霞)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电脑,各种信息汹涌而至。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今天,“有图/视频有真相”已经成为过去式了,通常上一秒看似言之凿凿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下一秒就有可能被推翻。  在此起彼伏的热点转换和新闻反转中,我们缺乏等待事实的耐心和审慎的判断力,很容易随波逐流,先是无脑地一边倒点赞,等新事实出现了,再不加辨别、一边倒地谩骂,公众一次次地在“反转新闻”中情绪化地
期刊
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不同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大喇叭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的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为我们搭建了各种跨越时空的社交平台,人们借着这一优势,开始任意且随意地交换起自己的观点来。那么,如何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呢?  要想拥有独立的思维,首先便必须要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没有知识储备,纵使你有再精妙的辩论技巧,有再三寸不烂之口舌,也缺乏立足上层建
期刊
题目一:  【故事,我独一无二的表达】  总是喜欢写点什么,又不喜欢长久地纠结于必须写点什么——世间的事就是如此矛盾。  常常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自由、漫无边际叙写的机会,那我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我会选择诗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去描述我内心的波澜,只是诗歌的内敛与典雅,恐怕无法传递我散乱而琐碎的念头;可能我需要用议论,用逻辑与雄辩去教导这个世界,但我深知我思想的单薄,甚至带点无知,最
期刊
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观察——热点或是新鲜事,网友的怪诞说法,专家又有什么新的惊人语……略知半懂后,便将一百四十字堆积,如导弹般不断发射,浑然是一位雄姿英发的大将军。  无声的血沾满了校服,随后流淌到了沥青马路上,那红色如此美丽;“禁止入内”的黄色胶带被粘贴在各处,相关人员疏散着人们,“请大家离开”!反而引来了更多围观的人们。他们炸开了锅似的,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屏幕中不断播放着这样
期刊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我行进不止,网络犹如一根缄默的绳索,牵扯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丢失了人类个体的甄别力,信任成了最廉价的东西?网络时代赋予它的子民麦克风,于是人们振臂高呼,畅所欲言。大众置身于光怪陆离的信息中左顾右盼,终是在鼎沸人声中失了方向。  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前段时间,重庆一女司机在大桥上急速连转。视频经微博大V截取发布“小轿车逆向撞大巴使其坠江”,立马引发热议。不明真相
期刊
文前导读:  自然界有太多太多的寒风,树木凋零,滴水成冰;朔风劲吹,狂雪飞舞……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寒风,疾病缠身,亲人离去;时光飞逝,命途多舛……  《寒风吹彻》写了三种寒风:一种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还有一种,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  作者刘亮程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春天很少,被寒风吹彻的冬天却很多。是啊,寒冬季节,冷风吹彻身体;
期刊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早在20世纪,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曾这样预言这个时代。  在2009年的希腊电影《狗牙》中,父亲对他的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
期刊
一盏淡茶,不去细细品味,你不会嗅到其中的芬芳;一幅墨画,不去用心观察,你无权评判它的真假优劣。当扑朔迷离的现象冲你而来时,请慢下你沸腾的热血,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斟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斟酌,是看透本质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它应当如网络一样,为我们所常用。可现实是这样的:各式各样的言论铺天盖地,不尽相同,人们不断地对各种言论唯唯诺诺,同时又在不停地发表自己所谓的“见解”——其实都是缺乏思考,缺
期刊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  “名人?”你为什么要使用“名人”的“名言”?  “说过?”你为什么要将“名人”的一句“名言”当作行为的解释?  “哈哈,这句话来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啊!”  名人的言论就是对的?难道就因为他们名声大,有权有势,地位高?你的生活只是他们“名言”的成功实践?作文只是对他们名言的另外一种解读?  我偶然看到了罗曼·罗兰说了一句和我想法一样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
期刊
詹姆逊说:“作为一种充满形象的社会,是一个使人感觉到现实的缺乏的社会。在那里,一切都是一种文本。现在人们感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孤独和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  不管在英美等工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我国,都有大量标题吸引人点击的新闻投放到互联网,人们不自觉地为了即刻的消闲而关注热点事件,当事件沉寂后,便旋即弃之脑后。新闻发布者为持续热度以博取关注就想方设法让“反转”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