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公民的重要群体,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工作,以理论育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融入到全方位立体育人模式中,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的方法,培养的具有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优秀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教育
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各价值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构建当代学生的精神核心,培育公民意识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关心国家与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拥有一定程度的公德意识,加速高职院校大学生推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及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某种社会形态及社会性质的集中展现,在当时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主流,体现着社会制度规范、社会发展的主航向和社会运行的准则。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追求以繁荣,民主,文明和和谐为目标的国家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回答了我们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其次,自由,正义,平等和法治的价值被认为是无价的。第三是个人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注重爱国主义,诚意,奉献和友善。它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要求,整合公民社会,社会和民族的价值观,同时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所谓公民意识,就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意识。它反映了公民对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感受和价值观[2]。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才能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因为在我国当代,公民意识是以基本权利与义务观念作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作为基础,以责任、使命感与集体主义观念作为条件。包含爱国、责任、自主、平等、公德等意识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对未来,也同当代大学生发展方向一致,比较容易促使年轻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各价值目标中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根本实施,不断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由此可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1、认同感不足
要明确自身的公民意识,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主体身份。虽然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只看重自己的友情、亲情、师生关系等,对于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公民身份,由很多人认同感不足。在我们进行的校园随机问卷调查中,有约28%的同学有明显的公民意识,且对公民的义务与权利注重;有46%的同学公民意识淡薄,对公民的义务与权利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有约26%的同学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对自己的主体身份不能自我察觉。
2、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公民意识的唤醒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力气,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很多教育方式只是片段化的、不成体系的,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程为主,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完全落到实处,思政课程孤掌难鸣。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的模式尚未完全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学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完成,家庭和社会缺乏主动教育意识。整体而言,完整的教育系统尚未完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1、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为中心阵地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思政课程又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燃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要主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3]。在实践课程中,不仅仅只参观红色景点或博物馆,专业实践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方式,只有巧妙的将两者结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2、以社团活动为依托
學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区活动(第二课堂),即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表达和整体发展。它也是将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创新方式。高校能够通过社团活动唤醒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走出校园、感受社会,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更辽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让大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社团活动在走向社会的同时还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接触社会,让大家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本领,应以何种方式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使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 3、以社会实践为试金石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掌握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逐步学会适应从校园向社会的转变。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的教育方面,社会实践跟第一课堂同等重要。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年4月,为响应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开展了以“话七秩沧桑巨变,访百家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活动旨在更好地展示“三农”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记录“美丽乡村”的壮丽画卷,引导江苏农林学院师生聚焦“三农”、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帮助学院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发展变迁,更好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审美意识和行动能力,成长为投身乡村振兴伟业的有用人才。
活动开始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截止到2019年9月,学院主办方收到了大量的资料:有政策宣传类的,深入乡村收集乡村振兴政策普及宣传的相关资料;有把脉乡村类的,收集发现、分析、解决乡村问题的相关资料;有农业楷模类的,收集农业战线上优秀人物的事迹、成就的相关资料;有乡村美景类的,主要收集具体的农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相关信息;有特色产业类的,主要收集特定乡村的产业布局、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等相关资料。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亲身体验,让他们对公民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公众意识和民主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4]。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要载体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教育,也是一个良好实践来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高职院校抓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有利于公民意识培育,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结构完善提供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推动公民意识觉醒,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用优秀文化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5]。
5、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只有下狠功夫在建立健全高校制度上,才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就要在建立健全高校制度上狠下功夫、制度化、科学化。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修养上,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不仅要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还需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制度化[6]。在育人过程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全面育人,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确保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普及教育的实施,将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良好公民意识和积极性。
四、总结
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认识、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先从小事着手,在细微之中见精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机融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能力和创造精神,促使社會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构成大众化的理论性教育,从而增强理论教育之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5-05(1).
[2]陈立娥、赵珺.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年8月.
[3]王卓,吴迪.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4):124-130.
[4]范广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P65-68页.
[5]吕锦锦.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J].河南育,2018(5).
[6]王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23-12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75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教育
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各价值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构建当代学生的精神核心,培育公民意识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关心国家与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拥有一定程度的公德意识,加速高职院校大学生推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及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某种社会形态及社会性质的集中展现,在当时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主流,体现着社会制度规范、社会发展的主航向和社会运行的准则。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追求以繁荣,民主,文明和和谐为目标的国家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回答了我们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其次,自由,正义,平等和法治的价值被认为是无价的。第三是个人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注重爱国主义,诚意,奉献和友善。它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要求,整合公民社会,社会和民族的价值观,同时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所谓公民意识,就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意识。它反映了公民对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感受和价值观[2]。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才能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因为在我国当代,公民意识是以基本权利与义务观念作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作为基础,以责任、使命感与集体主义观念作为条件。包含爱国、责任、自主、平等、公德等意识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对未来,也同当代大学生发展方向一致,比较容易促使年轻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各价值目标中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根本实施,不断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由此可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1、认同感不足
要明确自身的公民意识,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主体身份。虽然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只看重自己的友情、亲情、师生关系等,对于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公民身份,由很多人认同感不足。在我们进行的校园随机问卷调查中,有约28%的同学有明显的公民意识,且对公民的义务与权利注重;有46%的同学公民意识淡薄,对公民的义务与权利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有约26%的同学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对自己的主体身份不能自我察觉。
2、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公民意识的唤醒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力气,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很多教育方式只是片段化的、不成体系的,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程为主,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完全落到实处,思政课程孤掌难鸣。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的模式尚未完全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学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完成,家庭和社会缺乏主动教育意识。整体而言,完整的教育系统尚未完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1、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为中心阵地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思政课程又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燃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要主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3]。在实践课程中,不仅仅只参观红色景点或博物馆,专业实践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方式,只有巧妙的将两者结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2、以社团活动为依托
學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区活动(第二课堂),即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表达和整体发展。它也是将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创新方式。高校能够通过社团活动唤醒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走出校园、感受社会,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更辽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让大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社团活动在走向社会的同时还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接触社会,让大家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本领,应以何种方式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使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 3、以社会实践为试金石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掌握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逐步学会适应从校园向社会的转变。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的教育方面,社会实践跟第一课堂同等重要。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年4月,为响应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开展了以“话七秩沧桑巨变,访百家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活动旨在更好地展示“三农”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记录“美丽乡村”的壮丽画卷,引导江苏农林学院师生聚焦“三农”、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帮助学院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发展变迁,更好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审美意识和行动能力,成长为投身乡村振兴伟业的有用人才。
活动开始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截止到2019年9月,学院主办方收到了大量的资料:有政策宣传类的,深入乡村收集乡村振兴政策普及宣传的相关资料;有把脉乡村类的,收集发现、分析、解决乡村问题的相关资料;有农业楷模类的,收集农业战线上优秀人物的事迹、成就的相关资料;有乡村美景类的,主要收集具体的农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相关信息;有特色产业类的,主要收集特定乡村的产业布局、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等相关资料。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亲身体验,让他们对公民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公众意识和民主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4]。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要载体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教育,也是一个良好实践来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高职院校抓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有利于公民意识培育,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结构完善提供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推动公民意识觉醒,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用优秀文化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5]。
5、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只有下狠功夫在建立健全高校制度上,才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就要在建立健全高校制度上狠下功夫、制度化、科学化。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修养上,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不仅要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还需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制度化[6]。在育人过程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全面育人,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确保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普及教育的实施,将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良好公民意识和积极性。
四、总结
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认识、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先从小事着手,在细微之中见精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机融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能力和创造精神,促使社會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构成大众化的理论性教育,从而增强理论教育之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5-05(1).
[2]陈立娥、赵珺.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年8月.
[3]王卓,吴迪.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4):124-130.
[4]范广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P65-68页.
[5]吕锦锦.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J].河南育,2018(5).
[6]王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23-12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4SJD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