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课程开发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保障与管理机制,认为该机制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四方共赢的基础上的有利益驱动的机制,才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互惠多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77-0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抓手和重点,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取决于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各种保障与管理机制。许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契约性合作机制缺乏稳定性和长久性。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很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学生,更不会接受老师把车间当做教室,带学生到生产现场上课,担心影响其生产效益。另外,若学校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问题使很多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
一、利益驱动机制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针对企业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不好,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等问题,柳州市政府、柳州市教育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外千万元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运行的利益驱动机制,即以利益取向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谋求了一条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的道路。
(一)将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多方共赢
项目总体规划是:依托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千万元项目资金增加设备,建设柳州市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489万元(其中申请政府资金投入70%约1033万元,柳州航盛科技公司投入23%约346万元,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投入7%约110万元),建成AI、SMT生产线,车载音响系统主机检测、装配生产线,汽车组合仪表盘检测、装配生产线等,基地建成初期,可提供操作员及技术、管理员实习岗位100个,每年可接纳中高职电工电子类实习学生1800人左右,同时,基地可开展教师挂职锻炼及其他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增加产能100万台汽车电子产品,增加产值约1亿元,年纳税约2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有机的联合体,可以最大地发挥各自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政府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企业,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拉动了整个企业设备、人力资源对教育开放,学校利用企业资源有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开展科研技改、实施订单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二)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实施中各方的利益,校企协商构建了可相互制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具体内容有:
1 在柳州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成立以学院领导、厂方负责人为主体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基地发展规划、校企合作重大事项决策工作,在合作的方向与合作的内容定出大的框架,并审议与签署合作协议,以及解决出现的重大问题。
2 由系部领导、厂方综合管理部分负责人组成项目具体实施小组。该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进度安排以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3 按学院统一的制度实施,由后勤资产处负责,纪检部门参与监督,财务部门负责审计的采购制度。设备的采购,按国家招标程序进行,原则上需政府采购,保证采购工作正确运行。
4 在“双赢”的原则上,各取所需,通过协议约定,保证项目的长期顺利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流程,规范整个实施过程。
二、课程开发案例:“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首批“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为期四周,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小组研讨等形式组织,主要学习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的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对这个国家级的培训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项目培训目标的实现,依托合作企业——“厂中校”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核心;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依据建设教学环境,突出项目培训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培训思路
建立“厂中校”是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重要途径。因此,立足于企业的需求,改变以学校为主体的意识,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课程观,对于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意义深远。我们针对此次的培训要求,明确了如下的培训思路:
1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艺实训室代工生产合作企业真实产品或合作企业的生产产品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分解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进行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的综合实训。对学员的生产操作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设备管理能力、品质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2 以现代企业通行的5s标准、ISO 9000标准等管理原则、企业品质控制真实案例为载体,以企业品质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开发电子制造企业品质管理与控制专项教学模块。
3 依托柳州航盛科技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室搬到车间并有效组织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我们的培训活动,开展相关的技术讲座和承接教学实训任务。 (二)校企争作构建和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校企合作式高职课程开发就是通过合作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合作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确定实施方案、创新课程评价。对这个国家级的培训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系部都非常重视,因此成立了有系部主任、团队负责人、专业教师、企业领导和部门经理等参与的项目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对项目申报、制定培训方案和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并及时解决。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在企业生产线跟班学习和实践,全面掌握电子产品的来料检测、岗位工艺文件与产品质量控制文件编制、产品生产的组织与实施、产品检测与维修等各个生产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
2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以柳州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典型车载音响系统的生产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一方面以实训基地的波峰焊机、回流焊机等电子生产设备为载体,以企业设备管理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设立设备操作与维护维修的课程专项实训模块;另一方面以企业品质控制真实案例为载体,以企业品质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开发电子制造企业品质管理与控制专项教学模块。
3 “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依托柳州航盛科技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我们将教室搬到了车间,在车间多媒体教室、生产现场,讲解设备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演示设备的参数设置、编程、电气及机械操作方法,教员边讲边做,学员边学边做。先后有11位柳州航盛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班组长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开展相关的技术讲座和承接实训教学任务。
4 基于工作过程创新课程评价。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接收者,学校和企业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沟通,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相互认同的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如对教学内容“电子企业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我们是通过企业专家开专题讲座、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柳州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工艺流程文件、岗位作业指导书、现场管理文件、日常品质管理文件,并观摩及参与企业日常品质管理实施过程,分析企业质量控制案例等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针对此教学内容,我们的考核办法是:撰写一篇电子企业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培训心得,对柳州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环节,对于如何实施和管理还处于一个摸索尝试阶段,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依托“厂中校”合作教学,在此培训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企业开发课程的经验,通过参加培训教师们的交流和推广,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有效实施将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越来越多的其他高职院校也将间接受益。
由于与企业的合作有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障,我们能够有效地依托行业企业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能与企业密切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个国家级的培训任务,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学院的嘉奖。因此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保障与管理机制,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四方共赢的基础上的有利益驱动机制,才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互惠多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77-0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抓手和重点,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取决于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各种保障与管理机制。许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契约性合作机制缺乏稳定性和长久性。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主体,要追求自身的利益,很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不愿意接受实习、实训学生,更不会接受老师把车间当做教室,带学生到生产现场上课,担心影响其生产效益。另外,若学校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问题使很多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
一、利益驱动机制下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针对企业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不好,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等问题,柳州市政府、柳州市教育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外千万元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运行的利益驱动机制,即以利益取向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谋求了一条互利互赢共同发展的道路。
(一)将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多方共赢
项目总体规划是:依托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千万元项目资金增加设备,建设柳州市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489万元(其中申请政府资金投入70%约1033万元,柳州航盛科技公司投入23%约346万元,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投入7%约110万元),建成AI、SMT生产线,车载音响系统主机检测、装配生产线,汽车组合仪表盘检测、装配生产线等,基地建成初期,可提供操作员及技术、管理员实习岗位100个,每年可接纳中高职电工电子类实习学生1800人左右,同时,基地可开展教师挂职锻炼及其他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增加产能100万台汽车电子产品,增加产值约1亿元,年纳税约2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有机的联合体,可以最大地发挥各自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政府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企业,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拉动了整个企业设备、人力资源对教育开放,学校利用企业资源有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开展科研技改、实施订单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二)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实施中各方的利益,校企协商构建了可相互制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具体内容有:
1 在柳州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成立以学院领导、厂方负责人为主体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基地发展规划、校企合作重大事项决策工作,在合作的方向与合作的内容定出大的框架,并审议与签署合作协议,以及解决出现的重大问题。
2 由系部领导、厂方综合管理部分负责人组成项目具体实施小组。该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进度安排以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3 按学院统一的制度实施,由后勤资产处负责,纪检部门参与监督,财务部门负责审计的采购制度。设备的采购,按国家招标程序进行,原则上需政府采购,保证采购工作正确运行。
4 在“双赢”的原则上,各取所需,通过协议约定,保证项目的长期顺利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流程,规范整个实施过程。
二、课程开发案例:“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首批“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为期四周,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小组研讨等形式组织,主要学习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的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对这个国家级的培训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项目培训目标的实现,依托合作企业——“厂中校”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核心;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依据建设教学环境,突出项目培训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培训思路
建立“厂中校”是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重要途径。因此,立足于企业的需求,改变以学校为主体的意识,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课程观,对于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意义深远。我们针对此次的培训要求,明确了如下的培训思路:
1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艺实训室代工生产合作企业真实产品或合作企业的生产产品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分解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进行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的综合实训。对学员的生产操作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设备管理能力、品质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2 以现代企业通行的5s标准、ISO 9000标准等管理原则、企业品质控制真实案例为载体,以企业品质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开发电子制造企业品质管理与控制专项教学模块。
3 依托柳州航盛科技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室搬到车间并有效组织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我们的培训活动,开展相关的技术讲座和承接教学实训任务。 (二)校企争作构建和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校企合作式高职课程开发就是通过合作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合作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确定实施方案、创新课程评价。对这个国家级的培训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系部都非常重视,因此成立了有系部主任、团队负责人、专业教师、企业领导和部门经理等参与的项目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对项目申报、制定培训方案和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并及时解决。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在企业生产线跟班学习和实践,全面掌握电子产品的来料检测、岗位工艺文件与产品质量控制文件编制、产品生产的组织与实施、产品检测与维修等各个生产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
2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以柳州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典型车载音响系统的生产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一方面以实训基地的波峰焊机、回流焊机等电子生产设备为载体,以企业设备管理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设立设备操作与维护维修的课程专项实训模块;另一方面以企业品质控制真实案例为载体,以企业品质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开发电子制造企业品质管理与控制专项教学模块。
3 “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依托柳州航盛科技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我们将教室搬到了车间,在车间多媒体教室、生产现场,讲解设备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演示设备的参数设置、编程、电气及机械操作方法,教员边讲边做,学员边学边做。先后有11位柳州航盛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班组长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开展相关的技术讲座和承接实训教学任务。
4 基于工作过程创新课程评价。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接收者,学校和企业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沟通,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相互认同的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如对教学内容“电子企业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我们是通过企业专家开专题讲座、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柳州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工艺流程文件、岗位作业指导书、现场管理文件、日常品质管理文件,并观摩及参与企业日常品质管理实施过程,分析企业质量控制案例等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针对此教学内容,我们的考核办法是:撰写一篇电子企业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培训心得,对柳州航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环节,对于如何实施和管理还处于一个摸索尝试阶段,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依托“厂中校”合作教学,在此培训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企业开发课程的经验,通过参加培训教师们的交流和推广,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有效实施将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越来越多的其他高职院校也将间接受益。
由于与企业的合作有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障,我们能够有效地依托行业企业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能与企业密切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个国家级的培训任务,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学院的嘉奖。因此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保障与管理机制,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四方共赢的基础上的有利益驱动机制,才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