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国家多层住宅楼很多采用陶粒混凝土砌块、粘土多孔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砌筑一些承重墙,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空心砖等材料砌筑非承重内隔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水平承重结构。但是,许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特别是双向大跨度现浇板跨中常出现纵向或横向的水平裂缝,四角会有一些斜裂缝。裂缝宽度有的0.5-0.8毫米,甚至有的贯通,有的地区气候比较潮湿,空气中的潮气进入缝中,会造成钢筋缓慢被锈蚀,直接危害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我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1.设计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分析
我们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并且对上部构造钢筋从支座边算起深入板内的长度也作了详细规定。可是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有的设计人员在板边和板角上部设置构造钢筋的数量和锚固长度上均达不到设计规范的要求,抵抗不了板边和板角负弯矩,以致于使板边和板角出现斜裂缝和通常裂缝;而且双向大跨度现浇板的中央部位,由于弯矩和挠度均较大,容易产生板底纵向或横向通常裂缝;又因双向大跨度现浇板表面积较大,在昼夜温差较大和混凝土凝固时的干缩变形双重作用下,其表面容易发生纵向或横向通常裂缝,这种裂缝一旦相遇板底裂缝,就可能会形成通长贯通裂缝,将对结构造成不小的危害。
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经过分析做出如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板边按照固定支座负弯矩计算上部构造钢筋的,应按照计算值配备足够的构造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按照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数量和锚固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2)混凝土板角上部的构造钢筋按照支座负弯矩计算的,应按计算值配备足够的构造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按照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截面积应按照同方向纵向受力钢筋截面积的1/3取用,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
(3)对于双向大跨度混凝土现浇板来说,由于在两个方向上跨度均较大,至少大于4米的跨度,在混凝土楼面荷载(含自重)作用下,混凝土现浇板的中央部位弯矩和挠度均较大,除了按照计算配置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外,另外应同时配置不小于¢8@150毫米的上层双向构造钢筋,来提高其整体的刚度、达到减小板中央部位挠度值和增加板面抵抗温差变形、干缩变形的能力。
2.施工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分析
(1)有些混凝土中砂子含量偏少或偏多,砂石级配不合理;有些砂子、石子中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甚至配合比不准确;还有的没有用磅秤计量,凭借经验投料,造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
(2)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板边和板角上部的构造钢筋,施工人员踩倒后,有些没有及时复位,丧失了抵抗负弯矩的作用。
(3)有些大面积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抹压后未能及时覆盖、进行保湿养护,特别是在夏季烈日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出现了干缩裂缝。
(4)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模板用于周转的原因,采取过早的拆除模板,造成混凝土现浇楼板过早受荷;有的在现浇混凝土楼板浇筑1~2天后,就将大面积混凝土现浇楼板底模拆除掉,只留下跨中带状独立的支撑系统,这样一来完全改变了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受力状态,使得独立支撑带上部混凝土因承受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负弯矩而产生了裂缝。
(5)混凝土现浇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施工机具过多或荷载过于集中,或者是吊放材料时速度过快、过猛,对混凝土现浇楼板的撞击力过大,也极易造成楼板出现裂缝。
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含砂率和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好砂子、石子含泥量,每盘混凝土砂、石料都坚持过磅;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确保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设计方面的要求。
(2)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方面的要求制作和安放上部构造钢筋,构造钢筋下面应按适当间距,一般不大于600毫米,用铁脚将其撑起来,并用绑丝固定好;注意浇筑混凝土的时侯,运送物料走铺好的道板,不得触碰倒构造钢筋,浇捣人员在操作的时侯不得踩踏构造钢筋;要求钢筋工跟班检查,发现钢筋变形或者移位,应立即纠正、复位。
(3)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抹压成型后施工单位要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经常浇水保湿养护7~10天;冬期,施工单位在加强保温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湿养护,最好涂刷上养护剂。
(4)施工单位任何时候都要切忌盲目图快、赶工期。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如环境气温和混凝土现浇板跨度,按照施工规范规定适时拆模。如确因工期紧迫也应在拆除大面积模板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独立支撑带两侧,按照不大于1.2米的间距用枇杷撑将混凝土现浇楼板板底顶牢固,来保持混凝土现浇楼板原有的受力状态,避免出现支撑带两侧通常裂缝。
(5)严禁在混凝土现浇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施工机具,严禁对混凝土现浇楼板发生大的振动和猛烈撞击等施工行为;继续在混凝土现浇楼板上施工时,物料堆放要均匀分散开。
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上所述设计方面和施工方面的措施后,砖混结构住宅楼双向大跨度混凝土现浇楼板避免了裂缝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冶金建筑协会 GB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设计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分析
我们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并且对上部构造钢筋从支座边算起深入板内的长度也作了详细规定。可是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有的设计人员在板边和板角上部设置构造钢筋的数量和锚固长度上均达不到设计规范的要求,抵抗不了板边和板角负弯矩,以致于使板边和板角出现斜裂缝和通常裂缝;而且双向大跨度现浇板的中央部位,由于弯矩和挠度均较大,容易产生板底纵向或横向通常裂缝;又因双向大跨度现浇板表面积较大,在昼夜温差较大和混凝土凝固时的干缩变形双重作用下,其表面容易发生纵向或横向通常裂缝,这种裂缝一旦相遇板底裂缝,就可能会形成通长贯通裂缝,将对结构造成不小的危害。
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经过分析做出如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板边按照固定支座负弯矩计算上部构造钢筋的,应按照计算值配备足够的构造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按照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数量和锚固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2)混凝土板角上部的构造钢筋按照支座负弯矩计算的,应按计算值配备足够的构造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按照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截面积应按照同方向纵向受力钢筋截面积的1/3取用,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
(3)对于双向大跨度混凝土现浇板来说,由于在两个方向上跨度均较大,至少大于4米的跨度,在混凝土楼面荷载(含自重)作用下,混凝土现浇板的中央部位弯矩和挠度均较大,除了按照计算配置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外,另外应同时配置不小于¢8@150毫米的上层双向构造钢筋,来提高其整体的刚度、达到减小板中央部位挠度值和增加板面抵抗温差变形、干缩变形的能力。
2.施工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分析
(1)有些混凝土中砂子含量偏少或偏多,砂石级配不合理;有些砂子、石子中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甚至配合比不准确;还有的没有用磅秤计量,凭借经验投料,造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
(2)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板边和板角上部的构造钢筋,施工人员踩倒后,有些没有及时复位,丧失了抵抗负弯矩的作用。
(3)有些大面积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抹压后未能及时覆盖、进行保湿养护,特别是在夏季烈日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出现了干缩裂缝。
(4)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模板用于周转的原因,采取过早的拆除模板,造成混凝土现浇楼板过早受荷;有的在现浇混凝土楼板浇筑1~2天后,就将大面积混凝土现浇楼板底模拆除掉,只留下跨中带状独立的支撑系统,这样一来完全改变了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受力状态,使得独立支撑带上部混凝土因承受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负弯矩而产生了裂缝。
(5)混凝土现浇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施工机具过多或荷载过于集中,或者是吊放材料时速度过快、过猛,对混凝土现浇楼板的撞击力过大,也极易造成楼板出现裂缝。
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含砂率和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好砂子、石子含泥量,每盘混凝土砂、石料都坚持过磅;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确保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设计方面的要求。
(2)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方面的要求制作和安放上部构造钢筋,构造钢筋下面应按适当间距,一般不大于600毫米,用铁脚将其撑起来,并用绑丝固定好;注意浇筑混凝土的时侯,运送物料走铺好的道板,不得触碰倒构造钢筋,浇捣人员在操作的时侯不得踩踏构造钢筋;要求钢筋工跟班检查,发现钢筋变形或者移位,应立即纠正、复位。
(3)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抹压成型后施工单位要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经常浇水保湿养护7~10天;冬期,施工单位在加强保温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湿养护,最好涂刷上养护剂。
(4)施工单位任何时候都要切忌盲目图快、赶工期。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如环境气温和混凝土现浇板跨度,按照施工规范规定适时拆模。如确因工期紧迫也应在拆除大面积模板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独立支撑带两侧,按照不大于1.2米的间距用枇杷撑将混凝土现浇楼板板底顶牢固,来保持混凝土现浇楼板原有的受力状态,避免出现支撑带两侧通常裂缝。
(5)严禁在混凝土现浇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施工机具,严禁对混凝土现浇楼板发生大的振动和猛烈撞击等施工行为;继续在混凝土现浇楼板上施工时,物料堆放要均匀分散开。
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上所述设计方面和施工方面的措施后,砖混结构住宅楼双向大跨度混凝土现浇楼板避免了裂缝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冶金建筑协会 GB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