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是汉族聚居的村落,却有个彝族的村名。以口夸在彝语里意为“水源丰富的地方”。村庄坐落于山丘脚下,面向坝子。山丘不大,半山腰建有佛道一体的汝兴寺,又有彝族村落特有的土主庙,因此叫做庙山。村民们平日里既拜佛,又祭土主;逢年过节既唱花灯,又演彝剧。
庙山北坡是村中的坟茔之地,墓碑上的石刻显示,他们的先祖明朝初年迁居于此。这里也像楚雄地区的其它许多坝子一样,掌握了先进农耕技术的汉人大量进入后,彝族原住民渐渐就退往深山,但彝族的文化习俗却融入了后来汉人的文化生活中。
庙山顶上,稀稀落落的低矮马尾松下,埋着一些人工凿就的石头,露出地面的部分,圆圆的,直径有50公分,高度约有30公分,乍一看,就是一个个大圆馒头。仔细一看,石头上还雕得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造形上也有差别。有的滚圆,有的却分为两台或者三台,向上逐级收拢。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刘尧汉教授把这些石头叫做“向天坟”。
一个石头一个墓志,下面都埋着一个骨灰罐。
刘教授认为,以口夸村以及周围其他一些村子有彝族向天坟存在,表明楚雄彝族古代曾经使用过一种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他认为:“彝族向天坟的主要功能在于用以观测太阳和斗柄的运动以定冬夏寒暑。”“彝族向天坟,它是综合十月历两种观测方法的古观象台或古天文台。”“彝族向天坟具有悠远的历史、哲学、科学意义,它是现存悠久的活历史……”
禄丰县高峰乡有一个巨大的土堆,也被称做“向天坟”。它外墙是石头砌起来的,分为三台逐级往上收缩,顶上封土,总高度有3.3米,周长竟有十多米,当地彝族称之为“阿巴基”,意思是“一只奶”,从外形上看它真的很像女人的乳房。1989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专程到高峰考察,还挥毫题了“彝族向天坟”五个大字。1990年,日本天皇的祭师也专程前往考察,据说“向天坟”也与日本民族的起源有某种联系。正因为有这些说法,有盗墓者打了一个大洞,当时在楚雄州博物馆工作的杨甫旺研究员闻讯后赶忙跑去调查,钻进洞中,却发现只有生土,没有任何墓葬的痕迹。
杨天才今年56岁,曾在子午镇文化站工作。他说汉族村民把以口夸的坟包叫“彝坟”。他做娃娃的时候,一山头都是,怕有上千个。1958年兴修水利,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一番轰轰烈烈,彝坟所剩无几。渐渐地,人们对什么都没有了敬畏之心,村子里面有些人家起房盖屋,也来撬些回去做石脚或者柱础。人活一世,难免有诸多不顺。只是这些人家后来一有不顺,就以为石头作祟,怕了,又悄悄搬回来随便埋上。现在恢复、留存下来的,还有25个。
后来,市里面,州里面把“彝坟”定为历史文化遗迹加以保护。这又引来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之心,竟有人来挖坟盗宝。嗨!白费力气。下面除了一个骨灰罐,什么都没有。人家才没有汉人那种厚葬之风呢。当然,那些骨灰罐还是很有特色的,州博物馆里保存了不少,青花上釉,对研究云南唐宋元明时期的制陶历史倒还有些价值。
原楚雄市建委干部张方玉老先生今年七十四岁了,退休后一直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著述颇丰。他认为,这些坟是僰夷坟,而不是彝坟。僰夷被认为是白族的先民,信奉佛教,而彝族不信奉佛教。这种坟在楚雄、大理广泛存在,每一处墓群的最高处都有一座经幢式墓志,上面刻有梵文陀罗尼经咒。有的墓志上刻有佛像,墓中还随葬有梵文铜镜。墓群按照密教曼陀罗(道场)中地水风火、常乐我净、八方佛的规律排列。中间分为三台的那一座,是地位最高者的坟墓。四周八个围成一圈,代表着八方。然后又向外扩展两圈。只是,这种排列规律在以口夸坟山上不大看得出来,因为大多数墓石都已经被人动过,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张老先生在鹿城镇中本村坟山上找到的一部分坟包、最具“僰夷坟”特点,排列规律最明显。
当然,大地之上万物莫不向天,“向天坟”这个名称似乎也不太好理解。正因为如此,以口夸“坟包”的研究,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出一个学界公认的结论,在世人心中,它仍然是一个迷。
庙山北坡是村中的坟茔之地,墓碑上的石刻显示,他们的先祖明朝初年迁居于此。这里也像楚雄地区的其它许多坝子一样,掌握了先进农耕技术的汉人大量进入后,彝族原住民渐渐就退往深山,但彝族的文化习俗却融入了后来汉人的文化生活中。
庙山顶上,稀稀落落的低矮马尾松下,埋着一些人工凿就的石头,露出地面的部分,圆圆的,直径有50公分,高度约有30公分,乍一看,就是一个个大圆馒头。仔细一看,石头上还雕得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造形上也有差别。有的滚圆,有的却分为两台或者三台,向上逐级收拢。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刘尧汉教授把这些石头叫做“向天坟”。
一个石头一个墓志,下面都埋着一个骨灰罐。
刘教授认为,以口夸村以及周围其他一些村子有彝族向天坟存在,表明楚雄彝族古代曾经使用过一种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他认为:“彝族向天坟的主要功能在于用以观测太阳和斗柄的运动以定冬夏寒暑。”“彝族向天坟,它是综合十月历两种观测方法的古观象台或古天文台。”“彝族向天坟具有悠远的历史、哲学、科学意义,它是现存悠久的活历史……”
禄丰县高峰乡有一个巨大的土堆,也被称做“向天坟”。它外墙是石头砌起来的,分为三台逐级往上收缩,顶上封土,总高度有3.3米,周长竟有十多米,当地彝族称之为“阿巴基”,意思是“一只奶”,从外形上看它真的很像女人的乳房。1989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专程到高峰考察,还挥毫题了“彝族向天坟”五个大字。1990年,日本天皇的祭师也专程前往考察,据说“向天坟”也与日本民族的起源有某种联系。正因为有这些说法,有盗墓者打了一个大洞,当时在楚雄州博物馆工作的杨甫旺研究员闻讯后赶忙跑去调查,钻进洞中,却发现只有生土,没有任何墓葬的痕迹。
杨天才今年56岁,曾在子午镇文化站工作。他说汉族村民把以口夸的坟包叫“彝坟”。他做娃娃的时候,一山头都是,怕有上千个。1958年兴修水利,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一番轰轰烈烈,彝坟所剩无几。渐渐地,人们对什么都没有了敬畏之心,村子里面有些人家起房盖屋,也来撬些回去做石脚或者柱础。人活一世,难免有诸多不顺。只是这些人家后来一有不顺,就以为石头作祟,怕了,又悄悄搬回来随便埋上。现在恢复、留存下来的,还有25个。
后来,市里面,州里面把“彝坟”定为历史文化遗迹加以保护。这又引来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之心,竟有人来挖坟盗宝。嗨!白费力气。下面除了一个骨灰罐,什么都没有。人家才没有汉人那种厚葬之风呢。当然,那些骨灰罐还是很有特色的,州博物馆里保存了不少,青花上釉,对研究云南唐宋元明时期的制陶历史倒还有些价值。
原楚雄市建委干部张方玉老先生今年七十四岁了,退休后一直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著述颇丰。他认为,这些坟是僰夷坟,而不是彝坟。僰夷被认为是白族的先民,信奉佛教,而彝族不信奉佛教。这种坟在楚雄、大理广泛存在,每一处墓群的最高处都有一座经幢式墓志,上面刻有梵文陀罗尼经咒。有的墓志上刻有佛像,墓中还随葬有梵文铜镜。墓群按照密教曼陀罗(道场)中地水风火、常乐我净、八方佛的规律排列。中间分为三台的那一座,是地位最高者的坟墓。四周八个围成一圈,代表着八方。然后又向外扩展两圈。只是,这种排列规律在以口夸坟山上不大看得出来,因为大多数墓石都已经被人动过,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张老先生在鹿城镇中本村坟山上找到的一部分坟包、最具“僰夷坟”特点,排列规律最明显。
当然,大地之上万物莫不向天,“向天坟”这个名称似乎也不太好理解。正因为如此,以口夸“坟包”的研究,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出一个学界公认的结论,在世人心中,它仍然是一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