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变革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新闻事业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相对封闭、链条式的新闻生产流程向开放、互动、去中心化、去科层化的新的传播模式转变。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澎湃新闻的发展,探析新的新闻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生产;变革;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060-02
  新闻自出现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这一话题,吸引了许多社会学家进行研究。目前,新闻事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被抛弃。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相对封闭、链条式的新闻生产流程向开放、互动、去中心化、去科层化的新的传播模式转变,可以说技术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本文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澎湃新闻的新闻生产方式的特点、它以怎样的方式来吸引众多且分散的“新闻游牧者”,从而对现阶段新闻生产的新特征、新面貌有大致了解。
  澎湃新闻(The Paper)诞生在“阅读移动化、新闻社交化、媒介接触碎片化、受众细分的时代”[1],是上海报业集团宣布改革后的第一个新媒体产品。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作为《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阵地正式上线,其有网页、APP等平台。2017年《东方早报》休刊,其团队整体搬迁至澎湃新闻。澎湃新闻7×24小时全天候生产新闻,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澎湃新闻既运用互联网进行新闻生产的创新,还传承原有的新闻价值和新闻专业主义;不仅生产专业的原创内容,还聚集国内外优秀的思想。
  澎湃新闻已经跻身国内新闻客户端第一阵营。2017年10月28日,澎湃新闻荣获“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澎湃新闻是传统媒体中转型较为成功的,值得传媒行业学习和借鉴。因此,本文将澎湃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一、新闻生产主体的变革:大众涌入职业,突破新闻边界
  加拿大学者阿尔弗雷德·赫米达根据社交媒体的4A属性提出了弥漫新闻这一概念,弥漫指的是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的弥漫,人人都可以“无时间”和“无地点”地生产和消费新闻。
  “湃客”是澎湃新闻九大主栏目之一,展现公众的内容生产。其旗下有四个子栏目:“眼光”挖掘全球视觉创作原生力量,“镜像”汇集海内外优秀非虚构作品,“有数”集结中外优秀叙事创作,“众声”致力于听见个体的声音。澎湃新闻借助公众的力量来搭建自己的思想王国。
  澎湃新闻鼓励追问,如对新闻事件和热门话题、人物进行追问。用户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对PGC(专业生产内容)生产的内容进行再生产,换句话说就是对文本进行再编码,可以是补充文本,也可以是阐释文本,进而产生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专业新闻生产者也可以在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中发现新的新闻线索。
  大量未经训练的“闯入者”突破了新闻业的边界,哪些信息可以泛化为新闻已经不受传统的新闻观念的桎梏,新闻的种类被无限延伸,媒介文化也无限延伸。
  二、新闻生产观念的更新
  过去传统媒体践行的是内容为王、专业化报道,重视新闻的采编、发行和经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则关注用户、互动、分享、传播渠道,重视流量和盈利。两种模式既有交叉,也有不同。澎湃新闻诞生于互联网的浪潮中,其新闻生产的观念必须随时代而改变。
  (一)用户思维取代受众思维
  澎湃新闻网页版顶端以横条幅形式呈现主栏目,便于用户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分类,找寻自己喜爱的专题。而在APP移动端上,所有栏目被折叠起来,澎湃将用户订阅的栏目显示在首页顶端,提高用户体验,实现个性化首页的私人定制。
  由于技术和经济因素,自媒体或者UGC内容对重大议题或者突发新闻事件往往只会蹭热度,博取眼球、增加流量,而事件后续的发展却往往被遗忘,忽略公众对真相的渴求,公众的知晓权不能很好地被满足。澎湃新闻作为专业媒体,会进行持续的跟踪报道,力求深度。为了让用户能够及时知道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在一些栏目的界面会有一个“望远镜”形状的按钮,用户按下這个按钮后,界面会跳出后续新闻报道的列表,并将其收藏在新闻跟踪的信息库里,方便用户查阅和搜索。当有新的进展时,后台会自动通过tag(标签)将有关新进展的报道推送到跟踪中心。澎湃新闻的这一人性化设计优化了用户的阅读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知晓事实的需求,很好地体现了其从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增加用户黏性。这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更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的功能。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澎湃新闻以深度和连续对抗“快”,在维护其权威的同时,也提高议程设置能力。
  传统的二元传受关系被逐渐打破,媒体不能像过去一样生产自己想要的内容,而是要生产用户需要的内容。
  (二)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
  对于盈利模式,该集团进行了清晰明确的战略布局:一是做好“内容提供商”,通过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和独家报道吸引流量,依靠大量用户获取广告收入,即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优质内容→积累用户→二次贩卖→广告收入;第二种是尝试知识付费,以精准服务和优质专业化内容吸引用户打赏。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澎湃新闻是“双管”运作,两种方式同时进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澎湃新闻和其他新媒体一样正在尝试“第三次销售”。“利用传统媒体社会资源丰富、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等核心优势,在纸下线下布局垂直产业,把服务卖给读者,把读者变成客户。”[2]
  三、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一)在互动开放的环境中生产新闻
  在采编流程上,澎湃新闻是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方式,保证全天候新闻生产,不存在印刷与发行时间的束缚,并通过后台数据确定多个稿件推送时间。澎湃新闻采取自由、开放、弹性和非科层制的管理模式——采编人员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不要求坐班。这些改变都是为了适应新媒体自身的传播特点。   澎湃新闻推出了问吧栏目。问答式新闻构建了一个场域,用户、某一领域的专家和新闻编辑同时处于这个场域中,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专家、用户与新闻编辑之间都能进行互动。问答式新闻无门槛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内容多样性。另外,新闻编辑在问答中寻找新的新闻线索的同时也兼顾把关人的角色,对用户内容进行核实并更新,保证内容的质量。
  这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另外一个路径。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及时核实信息并实时更新。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新闻报道是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
  (二)全方位传播,新闻内容分发渠道更健全
  澎湃新闻内容发布的渠道建设更完备,形成了网络。用户可以将新闻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在分享的界面中,有一个按钮是形成海报。海报上有新闻图片,并占据大部分篇幅,图片下方就是新闻标题。这种海报比传统的分享形式简洁、大方、美观并且具有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更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这种特色渐渐成为其传播规范,在日积月累中成为澎湃新闻的传播特色,更体现其专业性。
  四、从《东方早报》纸媒转型为互联网聚合平台
  澎湃新闻原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初始目标为新旧媒体两手抓:不仅要守住报纸新闻,还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些问题渐渐浮现。为了优化媒体产品结构,上海报业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17年《东方早报》正式休刊,其舆论和传播的功能以及原团队整体搬移到澎湃新闻。
  平台媒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交型平台媒体,以社交网络的构建为中心;二是聚合型平台媒体,注重资讯的广泛聚合和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分发。平台媒体的本质就是给普通用户赋权,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内容生产和社交系统,使平台具有持续和旺盛的生命力。
  澎湃新闻在创立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于聚合型平台媒体。澎湃的新闻生产模式是原创+聚合。原创不仅是澎湃这个新闻团队进行相应的新闻生产,还有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生产。在澎湃的客户端上有“湃客”这个栏目,这个栏目中的新闻生产者不是简单的用户,而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能够生产出一定优质内容的新闻生产者。澎湃新闻为这些自媒体工作者提供平台,自媒体工作者提供内容,互补双赢,良性循环。澎湃新闻可以节约一定的采编成本,并且也可以凭借优质内容吸引一部分用户。澎湃新闻的“思想”栏目下有多个子栏目,如“思想市场”“私家历史”等。这些栏目的内容来源大多是学者、文人,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澎湃新闻提供高质量的文章。澎湃新闻为这些思想类有深度的文章提供打赏功能,这些专业的内容生产者也能获得一定报酬。高品质高收入,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会在无形中推动生产者产出更好的文章。这样看来,澎湃新闻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内容孵化器。
  五、结语
  本文以澎湃新闻为个案,探究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变革。澎湃新闻的诞生是传统媒体在逐渐式微的境遇下主动拥抱互联网的一次大胆探索,其转型从来不是在众人所期待的蓝图中进行的,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媒介生态和社会语境中,在这种复杂背后,其实是文化、经济、社会、权力以及新闻实践本身的博弈和较量。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新的新闻生产强调开放、兼容、多元、承接,内容不再单一;强调多媒体,并超越简单的事实知识。对于UGC内容上浮,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更严格和灵活的把关。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重视渠道建设,新闻分发强调全方位传播。未来,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转变新闻生产的传统观念,要具有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更重要的是底线思维,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越界、不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 常江,杨奇光.“我心澎湃如昨”:澎湃新闻与新闻客户端的崛起[J].新闻界,2014(18):09-17.
  [2] 劉强.试析报业转型期“澎湃新闻”的探索价值及发展前景[J].东南传播,2014(10):13-15.
  作者简介:古湘渝(1997—),女,湖南津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其他文献
想不到一个长期困惑着我的问题,等到我初为人父的时候,才渐渐体味。  小时候,我不到3岁就单独一个人睡。那时候的我,体质很差,经常感冒,夜里睡觉也不踏实,醒来的次数特别多。  每次醒来的时候,我总习惯叫一声:妈!不管夜有多深,母亲听到叫声,总会马上应答我,并立即穿好衣服站到我的床边来,问我有什么事?每次都是这样。我因此就很纳闷:为什么只要我轻轻一叫,母亲就能听到,难道母亲晚上通宵不睡,总是清醒着的吗
期刊
不少人上年纪后由于缺乏锻炼,以致多种疾病缠身,如头晕失眠、血脂升高、腰酸腿疼,体重超标……从而加速了人体衰老。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掌,其行走方法粗看似走圆圈。若以此法,每天锻炼20至30分钟,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之功,可防治低血压、偏头痛、失眠、闪腰、腰腿痛、肥胖症等常见疾病。此法,简便易学,老少咸宜,行之有效,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初练时,可在地上画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圈,人站
期刊
大学毕业那年,我跑了许多家人才市场,多次碰壁后,我再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了。父母不忍心说我什么,只是暗暗叹息。不久,父亲下岗了。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父亲出去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对此,我却无动于衷。一天,朋友邀请我到酒吧聚会,我向母亲要了100元钱。酒足饭饱后,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让我进去吧,我只捡矿泉水瓶子。”   “不行,不行,这是酒吧。”  好熟悉的声音,我扭头一看,脸一下子红了。果真是父亲
期刊
85岁的外公不小心摔破了脑袋,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昏迷过去。手术前,医生认为伤在头部,手术使用麻药可能损伤大脑,甚至引发老年痴呆症,建议采用无麻醉手术。妈妈同意医生的建议。可一直守在外公身边的外婆,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定得上麻药。他这把年纪,哪还经得起那种痛?只要他在,就算脑子不灵了,还有我呢!”  这时,躺在担架上的外公苏醒过来,他伸手捏了捏外婆的手,用虚弱的声音说:“不就是缝几针
期刊
摘要:镇海区新闻中心的新媒体平台包括镇海新闻网、镇灵通APP。内容聚焦镇海本土新闻报道,开设时政、民生、经济、法治、人文等栏目。2019年末成立专门的图片工作室——图酷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推出了多组具有新媒体特点的图片报道和图解新闻。  关键词:新媒体;读图;图片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010-02  一、前言  随着各类
期刊
新媒体崛起,以其特有的数字化、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全天候、超时空性等优势分流了传统纸媒的大部分受众,纸媒受到极大冲击,摄影记者、摄影报道深受影响。与此同时,短视频异军突起,以动态影像为表意符号的视觉文化成为主要传播形态,作为静态影像的摄影报道再受冲击。  多重夹击之下,摄影记者、摄影工作、摄影报道该何去何从?如何创新求变,在夹缝中蹚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本期专题辑纳了一组稿件,对此展开探讨。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介的快速蓬勃发展,青年群体作为坚实的网络原住民,在新媒介赋权的伴随下,促进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崭新态势。互联网的技术赋权加快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其中青年群体成为直接受益者,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为青年群体参与网络文化符号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独立自主性。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符号形式,分析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窥视当代青年群体对现实生活的消解与认同。本文以
期刊
摘要:MCN是广播媒体转型发展突破困局的必经之路,还是传统广播向平台化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通过对MCN的发展历程、机构特性及其与传统广播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和合作实践进行分析后认为,传统广播入局MCN是应时之举,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传统广播的资本困局,但在合作中应警惕资本导向可能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传统广播;MCN;平台化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期刊
摘要: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面性的表征。尤其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全球合作日益密切,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也日渐凸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西方通过媒介优势“污名化”中国,其营造出来的“中国威胁论”等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以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将宣传片作为塑造、传播中国负面国家形象的手段,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
期刊
摘要:《后浪》是哔哩哔哩弹幕网(以下简称“B站”)联合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发布的一条宣传片,短片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一定争议。从文本叙述来看,《后浪》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从意象表达上看,其主要角色都略带有精英主义的倾向;从价值导向来看,其充斥着消费主义的理念表达,难以让青年群体轻易买单。  关键词:《后浪》;舆论背反;长者凝视;精英主义;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