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曲是对元人创造的杂剧和散曲的总称谓,它出现在两宋时期,繁荣时期在元代。它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等等方面包罗万象,有与众不同的代表性,语言动听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灿烂就是元曲,其被称为元代最好的文学。
关键词:文化艺术 文学体裁 古典文学 元朝元曲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元曲,顾名思义,即元人所作所唱之曲。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广泛传播的歌谣俗曲,是在北方民谣俚曲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的语言艺术形式。元曲和诗词之间有继承关系,是语言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元朝时期不长,曲却非常兴盛,所以取代了宋词的位置,成为元成就最高的文学体式,和唐诗、宋的词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一 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元曲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通过当时很多文学家的天才演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出色的作品,显示了元代文学艺术的顶级高度。它被看作是中华古代丰富的文化艺术中的一颗夺目珍珠。我国近现代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二 元曲的分类
元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散曲和剧曲(也称杂剧),后者单指散曲。杂剧是戏剧,而散曲则与诗、词一脉相承,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本文说的元曲指的是元散曲。
1 散曲
元代散曲在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人的论曲文献中叫做乐府、新乐府、今乐府或北乐府等。有小令、套数、带过曲三种基本体式。小令是单独一曲,套数是一组曲,带过曲介于这两种体式中间,形式较特殊。目前流行的元曲,其实多是散曲选本。
2 剧曲
元代的剧曲,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演唱的,演唱时配合说白和表演,也被称为元戏曲、元杂剧、北杂剧、传奇等。它的剧本形式由曲、白、科三部分构成。“白”是说白、对话;“科”是对动作、表情或舞台背景的提示;“曲”是歌唱的曲辞。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曲、白、科三部分当中,只有曲的部分较完整,科、白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简略,由此可见人们更重视曲的地位。由于“曲”地位的重要性,后人也就径直称元杂剧为“元曲”。
三 元曲的发展阶段
诗、词、曲原本同宗,并且开始都是能配乐演唱的,后而文字慢慢独立出来。词又被称为诗余,曲也是从词发展演变而来的。元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元、金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元曲在宋末元初之际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随后传至全国,主要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1 演化阶段(1234-1260)
元初,中下层读书人做官的途径少,多数读书人和老百姓一样遭受压迫,他们立足民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元曲作品。这时期的作者有杜仁杰、商道、杨果等。特点是由词向曲的演变,曲作品雅俗相间,元散曲中叹世、归隐、写景、怀古等几类题材初露端倪,但还未形成典型风格。如杨果的[小桃红](八首选一):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2 初盛阶段(1260-1294)
这一时期作家身份更为复杂,有官宦、隐士、与勾栏。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白朴、姚燧等。这一时期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所以开拓出了广泛的散曲题材:咏物、赠答、言情等,还出现了专门擅长写某类题材的作家,如王和卿的咏物、卢挚的咏史、关汉卿的写男女恋情。作家运用语言自然潇洒,作品雅俗交融,如关汉卿的[四块玉]: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又去。”
卢挚的[前调·咸阳怀古]:
“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竹帛烟消,风云日月,梦寐隋唐。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尽可栖迟,大好徜徉。”
3 鼎盛阶段(1295-1333)
这一时期元政府加大对汉族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此时以马致远、贯云石为代表的名家辈出,作品增多,题材深广。张养浩等的哀叹民生疾苦的内容开始出现,这也是元曲由写景物、感情等的个人牢骚向关注民生转变的标志。如张养浩的[喜春来](四首)中的第一首:
“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比颜御史费精神。”
此外,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开始在散曲创作中进行交流和融合,比如《中原音韵》、《阳春白雪》、《录鬼簿》等作品中,散曲和曲学评论著作开始出现。
4 衰落阶段(1333-1368)
元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元曲作品数量减少,题材范围也缩小,归隐题材的衰落势态更加明显。
四 元曲的表现形式及写作题材
1 元曲的题材
元曲就题材内容看,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等方面包罗万象,最多的是叹世归隐之作。这既与当时社会有关,也与元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有关。汉族知识分子在失去仕途后便反思历史、感怀现实,并寄情声色、逍遥林泉。如景元启的[得胜令·思情娘]、李致远的[红绣鞋·晚秋]、[天净沙·离愁]、杨朝英的[叨叨令·叹世]等作品。
它成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金、元时期的城市集镇。元曲的写作者即使也有达官贵人,但多数还是中下层的读书人和百姓中的戏曲人员,演唱者多数是早期的城市戏曲剧场里的歌妓,因此它几乎可说是一种市井艺术。从元曲的纯朴中,我们就能感触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脉搏,心灵进一步被触动。
2 元曲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
元曲自成一家,其表现形式与唐诗宋词有很大不同。它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元散曲按照不同的曲调进行创作。常用的曲调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宫调、双调、商调、越调,全称五宫四调,又称九宫;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如[山坡羊]、[山仙子]、[落梅风]、[沉醉东风]等。
元曲在表现形式不受限制和约束,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最独特之处就是言语自由爽朗、简明扼要、明白流畅、幽默风趣、浅显易懂,所以有曲俗的说法。元代散曲有多种样式和格调特色,大体可分豪放、清丽两派。豪放派首推马致远,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代表。
元曲在风格上着重于清新自由,所谓“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张耒《贺方回乐府序》)。像马致远的许多作品就是这样,如他在[天净沙·秋思]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寥寥几笔,写尽孤独寂寞,道尽天涯游子的心境,堪称绝唱。
这首描写“秋思”的名曲,作品中有景也有人,人物和景致都是周密挑选的,是最能表示 “秋思”的一组物体和现象。人是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秋思满腹;景是最有标志的“枯藤”、“老树”等秋景。作者用数量不多的字句,描写了极为多彩的意蕴与情调。前三句仅有18个字,但接连出现了9个名词,9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就可以表现出“断肠人”对于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反应。具体的定语和具体的名词相互连接,就组成一系列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所表示的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色,而是人与物之间发生的密切联系,情与景的交融。作品对于时空关系的安排,也非常切合于表现秋思。就拿时空来说,这布满人物体会和感想的景色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色,而是“天涯”的景色。从时间上来说,那也不是黎明或正午的景色,而是日落傍晚时分的景色。故乡的景色无论多么寂寥冷落也不会给“断肠人”带来太多的忧愁,但“天涯”的景色,情形就不一样了。倘若是秋日的早上和中午,“断肠人”就不必考虑思考今天晚上我住在何处的问题,但日落傍晚时分,情形就非常不一样了。全曲28个字,每个字都是客观描写景物,没有半点主观抒情。但作者灵巧地用各异的景物组织成一个整体,组成了一幅特别深切、意蕴深远的荒凉的画面,宛如一幅游子思乡图。情景交融,艺术感染力非常强,被成为“秋思之祖”。
3 元曲与诗词的比较
在我国文学史上把元曲作为和唐诗宋词三足鼎立的文学形式是大部分人认可和赞同的。它的思想解放程度非常高、表现力非常强、艺术性也特别高,全然能够和唐诗宋词相比美。同唐诗、宋词一样,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赫一时,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宝。但许多人感觉元曲不可以和唐诗宋词同日而语,尤其是代表人物和出色作品的总量比较来说偏少。其实元曲和唐诗宋词来对比别具风格,元曲有许多出色的作品,早已变成中国古典文学流传后世的权威性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在舞台上长盛不衰。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由此可见,元曲所得到的艺术成果是唐诗宋词不可与之相比的。大量数据显示元代散曲作者留下姓名,能够核查的达到200多人,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
元曲中有一种特别有趣的重韵现象,如张养浩的[塞鸿秋]小令:
“春来时绰然亭香雪梨花会,夏来时绰然亭云锦荷花会,秋来时绰然亭霜露黄花会,冬来时绰然亭风月梅花会。春夏与秋冬,四季皆佳会,主人此意谁能会。”
这种韵式在诗词中是很难见到的,但在曲中却并不鲜见,由此可见曲体用韵的另类特征。
元曲的语言与诗词不同。元曲的语言以自然通俗为主,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可写入曲中,但却又必须加以选择、锤炼,不可随意下笔的。对此,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主张,并指出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分寸,就容易“太文则迂,不文则俗”,不是失去曲体自然的韵味,就是变成打油诗。
元曲中的修辞也与诗词不同。曲中的修辞,最有特色的应属对仗与重叠。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出曲的淋漓恣纵之风有重要作用。虽然这两种修辞方式也出现在诗词中,但诗词中的对仗远不如曲中对式繁多,重叠也远不如曲中淋漓尽致。诗词中的对式,以两句为单位的合壁对最常见,但在曲中却五花八门,如朱权《太和正音谱》所总结的,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连珠对”、“隔句对”、“鸾凤和鸣对”、“燕逐飞花对”等多种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鼎足对,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的“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范康[仙吕·寄生草]的“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埋万丈虹霓志。”
至于重叠,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整首曲子都用叠字,如乔吉之[越调·天净沙]《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除此之外,像反复、排比等普通修辞手法,诗词中有的,曲体中也都具备。
五 研究元曲的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灿烂就是元曲,被称为元代最好的文学。
重视元曲可以让我们从深层次上去进一步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真实内涵。元曲的上乘之作沁人心脾,具体生动,幽默诙谐,也可以让我们能够慢慢体验领会到元曲这种直露、诙谐、新奇、尖锐等独具特性的显著特征,从中领悟到元朝时期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采用元曲中对于我们这样的现代人能够吸取的经验和养分,换取正面的、开朗的、努力的生活态度。
鉴于元代散曲至今流传下来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后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灿烂文学极为不利,所以借此文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元代散曲的兴趣和重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珍视、领略元曲,使元曲这一出色的文学财富在新的时期散发出更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91年版。
[2] 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3] 解玉峰:《元曲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原红蕊,女,1974—,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马宇清,男,1970—,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关键词:文化艺术 文学体裁 古典文学 元朝元曲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元曲,顾名思义,即元人所作所唱之曲。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广泛传播的歌谣俗曲,是在北方民谣俚曲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的语言艺术形式。元曲和诗词之间有继承关系,是语言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元朝时期不长,曲却非常兴盛,所以取代了宋词的位置,成为元成就最高的文学体式,和唐诗、宋的词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一 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元曲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通过当时很多文学家的天才演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出色的作品,显示了元代文学艺术的顶级高度。它被看作是中华古代丰富的文化艺术中的一颗夺目珍珠。我国近现代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二 元曲的分类
元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散曲和剧曲(也称杂剧),后者单指散曲。杂剧是戏剧,而散曲则与诗、词一脉相承,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本文说的元曲指的是元散曲。
1 散曲
元代散曲在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人的论曲文献中叫做乐府、新乐府、今乐府或北乐府等。有小令、套数、带过曲三种基本体式。小令是单独一曲,套数是一组曲,带过曲介于这两种体式中间,形式较特殊。目前流行的元曲,其实多是散曲选本。
2 剧曲
元代的剧曲,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演唱的,演唱时配合说白和表演,也被称为元戏曲、元杂剧、北杂剧、传奇等。它的剧本形式由曲、白、科三部分构成。“白”是说白、对话;“科”是对动作、表情或舞台背景的提示;“曲”是歌唱的曲辞。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曲、白、科三部分当中,只有曲的部分较完整,科、白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简略,由此可见人们更重视曲的地位。由于“曲”地位的重要性,后人也就径直称元杂剧为“元曲”。
三 元曲的发展阶段
诗、词、曲原本同宗,并且开始都是能配乐演唱的,后而文字慢慢独立出来。词又被称为诗余,曲也是从词发展演变而来的。元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元、金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元曲在宋末元初之际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随后传至全国,主要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1 演化阶段(1234-1260)
元初,中下层读书人做官的途径少,多数读书人和老百姓一样遭受压迫,他们立足民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元曲作品。这时期的作者有杜仁杰、商道、杨果等。特点是由词向曲的演变,曲作品雅俗相间,元散曲中叹世、归隐、写景、怀古等几类题材初露端倪,但还未形成典型风格。如杨果的[小桃红](八首选一):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2 初盛阶段(1260-1294)
这一时期作家身份更为复杂,有官宦、隐士、与勾栏。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白朴、姚燧等。这一时期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所以开拓出了广泛的散曲题材:咏物、赠答、言情等,还出现了专门擅长写某类题材的作家,如王和卿的咏物、卢挚的咏史、关汉卿的写男女恋情。作家运用语言自然潇洒,作品雅俗交融,如关汉卿的[四块玉]: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又去。”
卢挚的[前调·咸阳怀古]:
“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竹帛烟消,风云日月,梦寐隋唐。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尽可栖迟,大好徜徉。”
3 鼎盛阶段(1295-1333)
这一时期元政府加大对汉族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此时以马致远、贯云石为代表的名家辈出,作品增多,题材深广。张养浩等的哀叹民生疾苦的内容开始出现,这也是元曲由写景物、感情等的个人牢骚向关注民生转变的标志。如张养浩的[喜春来](四首)中的第一首:
“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比颜御史费精神。”
此外,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开始在散曲创作中进行交流和融合,比如《中原音韵》、《阳春白雪》、《录鬼簿》等作品中,散曲和曲学评论著作开始出现。
4 衰落阶段(1333-1368)
元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元曲作品数量减少,题材范围也缩小,归隐题材的衰落势态更加明显。
四 元曲的表现形式及写作题材
1 元曲的题材
元曲就题材内容看,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等方面包罗万象,最多的是叹世归隐之作。这既与当时社会有关,也与元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有关。汉族知识分子在失去仕途后便反思历史、感怀现实,并寄情声色、逍遥林泉。如景元启的[得胜令·思情娘]、李致远的[红绣鞋·晚秋]、[天净沙·离愁]、杨朝英的[叨叨令·叹世]等作品。
它成熟发展的社会条件是金、元时期的城市集镇。元曲的写作者即使也有达官贵人,但多数还是中下层的读书人和百姓中的戏曲人员,演唱者多数是早期的城市戏曲剧场里的歌妓,因此它几乎可说是一种市井艺术。从元曲的纯朴中,我们就能感触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脉搏,心灵进一步被触动。
2 元曲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
元曲自成一家,其表现形式与唐诗宋词有很大不同。它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元散曲按照不同的曲调进行创作。常用的曲调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宫调、双调、商调、越调,全称五宫四调,又称九宫;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如[山坡羊]、[山仙子]、[落梅风]、[沉醉东风]等。
元曲在表现形式不受限制和约束,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最独特之处就是言语自由爽朗、简明扼要、明白流畅、幽默风趣、浅显易懂,所以有曲俗的说法。元代散曲有多种样式和格调特色,大体可分豪放、清丽两派。豪放派首推马致远,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代表。
元曲在风格上着重于清新自由,所谓“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张耒《贺方回乐府序》)。像马致远的许多作品就是这样,如他在[天净沙·秋思]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寥寥几笔,写尽孤独寂寞,道尽天涯游子的心境,堪称绝唱。
这首描写“秋思”的名曲,作品中有景也有人,人物和景致都是周密挑选的,是最能表示 “秋思”的一组物体和现象。人是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秋思满腹;景是最有标志的“枯藤”、“老树”等秋景。作者用数量不多的字句,描写了极为多彩的意蕴与情调。前三句仅有18个字,但接连出现了9个名词,9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就可以表现出“断肠人”对于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反应。具体的定语和具体的名词相互连接,就组成一系列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所表示的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色,而是人与物之间发生的密切联系,情与景的交融。作品对于时空关系的安排,也非常切合于表现秋思。就拿时空来说,这布满人物体会和感想的景色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色,而是“天涯”的景色。从时间上来说,那也不是黎明或正午的景色,而是日落傍晚时分的景色。故乡的景色无论多么寂寥冷落也不会给“断肠人”带来太多的忧愁,但“天涯”的景色,情形就不一样了。倘若是秋日的早上和中午,“断肠人”就不必考虑思考今天晚上我住在何处的问题,但日落傍晚时分,情形就非常不一样了。全曲28个字,每个字都是客观描写景物,没有半点主观抒情。但作者灵巧地用各异的景物组织成一个整体,组成了一幅特别深切、意蕴深远的荒凉的画面,宛如一幅游子思乡图。情景交融,艺术感染力非常强,被成为“秋思之祖”。
3 元曲与诗词的比较
在我国文学史上把元曲作为和唐诗宋词三足鼎立的文学形式是大部分人认可和赞同的。它的思想解放程度非常高、表现力非常强、艺术性也特别高,全然能够和唐诗宋词相比美。同唐诗、宋词一样,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赫一时,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宝。但许多人感觉元曲不可以和唐诗宋词同日而语,尤其是代表人物和出色作品的总量比较来说偏少。其实元曲和唐诗宋词来对比别具风格,元曲有许多出色的作品,早已变成中国古典文学流传后世的权威性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在舞台上长盛不衰。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由此可见,元曲所得到的艺术成果是唐诗宋词不可与之相比的。大量数据显示元代散曲作者留下姓名,能够核查的达到200多人,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
元曲中有一种特别有趣的重韵现象,如张养浩的[塞鸿秋]小令:
“春来时绰然亭香雪梨花会,夏来时绰然亭云锦荷花会,秋来时绰然亭霜露黄花会,冬来时绰然亭风月梅花会。春夏与秋冬,四季皆佳会,主人此意谁能会。”
这种韵式在诗词中是很难见到的,但在曲中却并不鲜见,由此可见曲体用韵的另类特征。
元曲的语言与诗词不同。元曲的语言以自然通俗为主,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可写入曲中,但却又必须加以选择、锤炼,不可随意下笔的。对此,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主张,并指出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分寸,就容易“太文则迂,不文则俗”,不是失去曲体自然的韵味,就是变成打油诗。
元曲中的修辞也与诗词不同。曲中的修辞,最有特色的应属对仗与重叠。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出曲的淋漓恣纵之风有重要作用。虽然这两种修辞方式也出现在诗词中,但诗词中的对仗远不如曲中对式繁多,重叠也远不如曲中淋漓尽致。诗词中的对式,以两句为单位的合壁对最常见,但在曲中却五花八门,如朱权《太和正音谱》所总结的,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连珠对”、“隔句对”、“鸾凤和鸣对”、“燕逐飞花对”等多种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鼎足对,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的“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范康[仙吕·寄生草]的“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埋万丈虹霓志。”
至于重叠,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整首曲子都用叠字,如乔吉之[越调·天净沙]《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除此之外,像反复、排比等普通修辞手法,诗词中有的,曲体中也都具备。
五 研究元曲的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灿烂就是元曲,被称为元代最好的文学。
重视元曲可以让我们从深层次上去进一步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真实内涵。元曲的上乘之作沁人心脾,具体生动,幽默诙谐,也可以让我们能够慢慢体验领会到元曲这种直露、诙谐、新奇、尖锐等独具特性的显著特征,从中领悟到元朝时期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采用元曲中对于我们这样的现代人能够吸取的经验和养分,换取正面的、开朗的、努力的生活态度。
鉴于元代散曲至今流传下来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后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灿烂文学极为不利,所以借此文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元代散曲的兴趣和重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珍视、领略元曲,使元曲这一出色的文学财富在新的时期散发出更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91年版。
[2] 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3] 解玉峰:《元曲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原红蕊,女,1974—,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马宇清,男,1970—,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