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教融合是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也是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体系未能有效落实。因此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探究三方融合实施路径,在政府部门的统筹管理之下,让合作主体在理念层面实现共融,打造共同体。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新诉求,近年来在校企合作的思想指导之下,围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索。但从结果来看,职业院校专业设计与产业调整之间存在明显矛盾,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接,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因此我们需要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以三螺旋理论作为基本指导方案。
1.三螺旋理论的现实作用
1.1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利益主体职能
在三螺旋理论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不再单独以院校、政府或企业任意一方主体工作作为主要选择,而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之下,采取学校和企业的非零合作机制,三者作为并列的办学主体而存在,相互作用产生新的三边联系。不同的主体除了具有自身独立的功能之外,同时还能够在不损害彼此利益的前提下推进合作层次。具体来看,在三螺旋理论当中,政府部门是契约关系的载体,其能够依法管理各个组织稳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学校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来源,负责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保障和人才输送;企业是生产的场所,能够通过生产环节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三农学理论引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环节,推进产教融合,能够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能定位,一方面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产能的有效对接。
1.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知识经济的广泛推进,使得区域开始由文化政治实体走向创新实体,更加强调以知识或技术作为发展战略。企业作为创新的基本场所,院校是形成创新的关键载体,政府则是创新成果的组织者和来源,三者共同配合形成区域内的三螺旋体系,实现环境优化。从知识空间角度来看,产教融合更加关注区域创新环境和不同参与者的研发活动,三方共同達成空间设定的基本目标,实现组织创新和战略创新促进区域内的人才共享。无论是学生还是从业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或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岗位工作水平,同时还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层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关键的智力支持[1]。
2.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
2.1 理念层面的共融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型当中,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三者呈现出融合式的螺旋发展,内部职能不断演化与改变,呈现相互作用。学校需要基于文化创新的发展要求,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取得联系,将专业建设立足于产业链发展,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共同关注理念层面的发展目标。职业院校的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方向,因此应该进一步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围绕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贡献度,在教学资源投入和经济知识方面实现整体平衡。
在这项工作当中,我们可以参考欧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地方政府在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之后,可以用政策进行驱动和导向,将区域内的产教融合活动决策展开,统筹协调,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三方之间的有效连接,打造生态共同体。综合来看,未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进一步落实到微观层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和命运共同,建立健全资源和信息优化配置机制,基于共同的目标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最终产生1+1+1>3的结果,三方在螺旋式推力的帮助之下,能够保障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
2.2 实践层面的共融
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缺少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教育质量上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三螺旋理论下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机制当中,需要对各个主体的职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作为企业需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主动性,正确认识到校企合作深度成果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投入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企业参与合作的形式。例如很多地区的企业都抓住了关键时期,入驻教育园区和学校共同投资经营,将产教融合作为主要的经营项目,切实深化合作成果和资源优势,培养出产业发展所需求的重要人才。
作为学校,应该完善自身的专业建设,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是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将产教融合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打造科研型团队和应用型团队,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和服务能力[3]。
作为政府部门,则应该和职能部门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趋势,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行业的精准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和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3.结语
未来的职业教育在三方主体的支持之下将基于相应的目标实现产业协同和工作推进,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与高水平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下,学校要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寻求良好的配合,积极有效发挥学校主体性,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帮助之下,实现三螺旋理论下的校企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潘立岿.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及价值分析——以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6(03):257-258.
[2]赵忠见, 孙二刚.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及路径探究——基于三螺旋理论[J]. 辽宁高职学报, 2020(9):19-24.
[3]吴凯民.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螺旋框架”的视角[D].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3.
课题信息:本文是2021年株洲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株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究》(ZZSK2021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袁杰,男,1972年1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处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新诉求,近年来在校企合作的思想指导之下,围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索。但从结果来看,职业院校专业设计与产业调整之间存在明显矛盾,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接,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因此我们需要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以三螺旋理论作为基本指导方案。
1.三螺旋理论的现实作用
1.1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利益主体职能
在三螺旋理论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不再单独以院校、政府或企业任意一方主体工作作为主要选择,而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之下,采取学校和企业的非零合作机制,三者作为并列的办学主体而存在,相互作用产生新的三边联系。不同的主体除了具有自身独立的功能之外,同时还能够在不损害彼此利益的前提下推进合作层次。具体来看,在三螺旋理论当中,政府部门是契约关系的载体,其能够依法管理各个组织稳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学校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来源,负责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保障和人才输送;企业是生产的场所,能够通过生产环节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三农学理论引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环节,推进产教融合,能够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能定位,一方面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产能的有效对接。
1.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知识经济的广泛推进,使得区域开始由文化政治实体走向创新实体,更加强调以知识或技术作为发展战略。企业作为创新的基本场所,院校是形成创新的关键载体,政府则是创新成果的组织者和来源,三者共同配合形成区域内的三螺旋体系,实现环境优化。从知识空间角度来看,产教融合更加关注区域创新环境和不同参与者的研发活动,三方共同達成空间设定的基本目标,实现组织创新和战略创新促进区域内的人才共享。无论是学生还是从业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或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岗位工作水平,同时还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层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关键的智力支持[1]。
2.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
2.1 理念层面的共融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型当中,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三者呈现出融合式的螺旋发展,内部职能不断演化与改变,呈现相互作用。学校需要基于文化创新的发展要求,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取得联系,将专业建设立足于产业链发展,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共同关注理念层面的发展目标。职业院校的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方向,因此应该进一步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围绕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贡献度,在教学资源投入和经济知识方面实现整体平衡。
在这项工作当中,我们可以参考欧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地方政府在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之后,可以用政策进行驱动和导向,将区域内的产教融合活动决策展开,统筹协调,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三方之间的有效连接,打造生态共同体。综合来看,未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进一步落实到微观层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和命运共同,建立健全资源和信息优化配置机制,基于共同的目标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最终产生1+1+1>3的结果,三方在螺旋式推力的帮助之下,能够保障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
2.2 实践层面的共融
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缺少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教育质量上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三螺旋理论下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机制当中,需要对各个主体的职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作为企业需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主动性,正确认识到校企合作深度成果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投入资源的同时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企业参与合作的形式。例如很多地区的企业都抓住了关键时期,入驻教育园区和学校共同投资经营,将产教融合作为主要的经营项目,切实深化合作成果和资源优势,培养出产业发展所需求的重要人才。
作为学校,应该完善自身的专业建设,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是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将产教融合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打造科研型团队和应用型团队,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和服务能力[3]。
作为政府部门,则应该和职能部门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趋势,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行业的精准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和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3.结语
未来的职业教育在三方主体的支持之下将基于相应的目标实现产业协同和工作推进,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与高水平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下,学校要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寻求良好的配合,积极有效发挥学校主体性,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帮助之下,实现三螺旋理论下的校企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潘立岿.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及价值分析——以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6(03):257-258.
[2]赵忠见, 孙二刚.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及路径探究——基于三螺旋理论[J]. 辽宁高职学报, 2020(9):19-24.
[3]吴凯民.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螺旋框架”的视角[D].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3.
课题信息:本文是2021年株洲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株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究》(ZZSK2021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袁杰,男,1972年1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处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