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作文自改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在高三学生的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文章的评改过程中来,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引导学生自改作文主要包括四个原则、三个步骤、五种方法。
  
  四个原则
  
  一是面向全体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去对待每一篇作文。不轻视成绩差的学生,也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每一棵幼苗,教师都要用爱的光辉去照耀,用知识琼浆去灌溉。
  二是鼓励为主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文章有机会发表,2003年,金晨同学的习作就有三篇在报刊上发表,通过推荐学生习作在报刊上发表,不仅习作者受到了鼓舞,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其他同学的写作兴趣。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倾注爱心,细心地发现他们文章里的一个个闪光点,一词一句一段,只要是写得好,就要充分地肯定,及时地鼓励。对不足之处也要引导他们反复修改,直到成功。
  三是平等协商
  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全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训导者的姿态出现,对学生的作文也不要求全责备。要尊重学生的劳动,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协商对话。
  四是自己动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老的话为我们高三作文批改指明了方向。但是,当前仍然有部分领导把是否精批细改作文看成是衡量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尺度,这是极不实际的。采用教师评学生改,集体评自己改,互相评互相改,自己评自己改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动为互动,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很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和文章修改能力的提高。
  
  三个步骤
  
  一是统一作文批改的符号和落实作文批改的标准。
  为了让学生评批作文有一个统一的符号和标准,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统一了学生作文评改的符号,如:错别字用“口”包围,需要删除的地方用“()”括住,病句下面用“——”标示,需要增加词句的地方用“ ”表示,写得好的地方用“~~”标示,等等。
  同时,我们还在学生中推广使用“作文评改记录表”。让学生在作文评改时有标准可依并在评改后根据表格内容逐一填写,以求进一步落实评改标准。
  二是让学生重视点评,写好评语
  学生评改作文时,要求他们充分利用眉批和旁批来及时点评,利用评语来全面总结。在对同学的作文做点评和总结时以肯定成绩为主,用寻觅的眼光去搜索学生文章中精彩的地方;用诚恳的态度,准确的语言指出同学文章的不足。
  三是要求学生写作文后记
  每次作文评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结合评改的标准来反思来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小结失败的教训,并形成文字,写在文章后面。篇篇如此,时间一久,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很大地提高。
  
  五种方法
  
  一是教师示范
  每学期第一次作文,教师都要认真细致地逐一批阅好,做好详细的记载。这样既便于教师掌握情况,又给学生评改作文做了示范。
  二是集体评改
  学生的第二篇作文,教师通览一遍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打印下发,然后教师公布本次作文评改标准,再让学生分课研小组(一般由六人组成)进行集体讨论一一评改一一小结,之后各课研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发言,此后教师对学生评改恰当的地方予以充分地肯定,对不恰当的地方进行引导,统一认识,并作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后让习作者根据大家的意见重新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写好作文后记。这样一来,学生评改作文就有了标准,有了样板。这样的作文评改任务清楚、方向明确、效果也好。
  三是小组评改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课研小组(六人一组,按座位就近,或者同一寝室,或者平时交往情况组成),组长由组员民主推荐产生。第三次作文就由组长主持评改。同组成员按教师公布的评改标准进行评改。个人先对文章进行点评,写出评语并填写好“作文评改记录表”,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修改,形成有关这六篇文章的共同评语和分数。最后由作者本人对自己的文章按组内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写好作文后记附于文后。
  四是学生至评
  学生互评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对地相互对评,写出眉批、旁批、总评及分数并填写好“作文评改记录表”。如对所评有异议,意见相持不下,则由教师最后同学生一起协商裁定。
  五是学生自评
  组织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从字、词、句到结构、内容等全方位的评改,再交教师审查。
  在近几年的作文评改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不仅让他们明白好文章是修改而成的道理,有利于他们今后重视作文的修改,而且经过这一次次的评改作文的实践,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夏正平,教师,现居湖北天门。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八上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教材中也有许多涉及关于审美的知识和原理。在上完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我总在寻觅一种合适的途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并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一日轻倚教室外的栏杆,一幅秋日风景画跃入我的眼帘:遒劲的柿子树枝干,惹人情思的柿子,还有那苍翠的竹林,升起袅袅炊烟的土屋,遍地含金的野菊,更有那远处五彩斑斓的群山。我的创意便在此刻涌入脑海。  生活是这样的美,可是我们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欲望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粉墨登场,那些曾经感动读者心灵的爱情故事已越来越乏人问津。中国作家似乎患上了集体性的燥狂症,他们只知道以亢奋难耐的莫名激情张扬欲望,用顾影自怜的病态心理耽溺肉体。舍此之外,便再也无力寻觅人性的真实。而这种文学潮流尽管被某些学者贴上了自由主义的启蒙标签,但一味沉浸在感官世界的经验表达,终究会丧失起码的价值追求。值得庆幸的是,《相爱的日子》并不属于这一类作品,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妙的概括。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    一、在生活积累中出新    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从文字到文章,无一不是生活内驱
我正在上《最后的玉米》一课,讲得津津有味,看样子,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人搞小动作、开小差。我十分欣慰。正是春风得意时,“嗡——”窗外飞进一只小虫,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蜜蜂!”“不是蜜蜂,蜜蜂哪有这么大?”“是马蜂!”“马蜂会蛰人的。”“哇——”安静的教室变得乱哄哄……糟了,这个不速之客非把课堂搅成一锅粥不可。它一会儿飞上天花板,一会儿飞下来,一会儿飞到这同学头顶,一会儿飞到那个同学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
今年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喜欢老舍    2008年揭晓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是“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低层的探索者”。克莱齐奥从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曾三次来过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说过:“那是在1967年,我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写作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学习活动,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甜蜜的要素”,甚至产生“一日不‘写’,如三秋兮”的期盼,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实践的课题。  那么,如何让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使学生下笔有神、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贪多求全、主次混淆。语文课变成了知识拼盘的常识课;人文提升过度,语文课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语文课变成了各科杂烩的综合课。“荒己园而肥人田”,令人痛心不已!执教十余载,上课无数节,听课也不少,对语文课有自己的看法:不管课程如何改革,真实永远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激情则是灵魂升华的催化剂,两者不可缺少,它们是语文课堂成功的法宝。而要真正地理解、实践这一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翻译新探  陆江华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这样翻译不妥,整个句子应译为: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啊!  我们知道,句子按语气可分为四类: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孰知”句显然属于感叹句。《现代汉语词
每一个春天,你都会到来。  在村口,屋后,坡地上  油菜花展开黄色的绸子,  那么鲜亮地昭示欢乐的降临。  风从溪涧边吹来——  我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  蜜蜂飞舞,整条山垄  都散发出花朵沁人的香气。  春光,以她娇嫩的身子  撲进我温暖的怀抱。  而远处,田野边,滑行而过的  汽车如游荡的木偶。  光阴  风的手指从山谷间滑落。  我们沉入一片湖湾里  遥看天上的星星,  明月探测光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