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双反相机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IRO FLEX MODEL F
  CIRO FLEX MODEL F 相机是1941年成立的美国Ciro Cameras公司制作,他们主要为蓝领阶层制造“working man’s Rolleiflex”,生产了CIRO-FLEX MODEL A —F六款机型,机身外观接近一致,只是快门和镜头组合不同。MODEL A —E采用Wollensak Anastigmat 85/3.5镜头。MODEL F是最终型号, Wollensak 83mm/3.2 Raptar 天塞镜头, Rapax B+T 1秒--1/400秒 闪光同步快门。机身是薄钢板作的,后盖和机身不能垂直咬合,好像关不严,其实从来没漏过光。红窗计数,因为没有卷片机构,分量也不重。毛玻璃加菲涅耳组合调焦屏,比同期禄来机器取景好不少。
  大概1952年,CIRO CAMERAS公司被GRAFLEX公司收购,这系列双反改名GRAFLEX 22并继续生产,有GRAFLEX 22-200和GRAFLEX 22-400两款主要型号,以最短快门时间为区别。镜头都是GRAFLEX 85mm/3.5 Graftar,但有稀少的GRAFLEX 22 400F 产出,改用GRAFLEX 83mm/3.2 optar,应该是MODEL F直接翻版。GRAFLEX 22改用白色钢板和灰色饰皮,工艺改进不少,也漂亮很多。
  还有一款DUJUR REFLEX的双反也是CIRO CAMERAS制作,只是换个不同牌子而已。
  ROLLOP AUTOMATIC 2.8
  ROLLOP 生产商Lipca是个源流比较复杂的公司,二战前是个慕尼黑的家族企业,著名产品是一款折叠66PLAUBEL ROLLOP II,二战分裂成Welta和Lipca,分别位于东西德国,都生产了一系列的经济型双反相机。
  ROLLOP AUTOMATIC 2.8,双镜都用Enna Werk Lithagon 80mm f/2.8 四组五片结构镜头,Prontor-SVS1 sec to 1/300 sec and B,可EV联动,毛玻璃和菲涅耳透镜双层调焦屏,有个巨大的放大镜,调焦系统很舒服。
  此机器过片比较独特,上卷前需把卷舱侧面齿轮滚到底,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机构,过片非常均匀。
  在禄来巨人阴影下生产双反的西德品牌还有IKOFLEX、ROCCA AUTOMATIC等,虽各有特点,但都没有对禄来形成威胁。
  MPP MICROCORD MK2
  老牌工业强国英国,生产相机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最著名的可能就算全名为MICRO PRECISION PRODUCTS LIMITED, 位于伦敦的MPP相机公司了。二战后开始生产相机, 在 1988 年停止生产。
  双反产品是1950年代的MICROCORD 和MICROFLEX ,作为平价机和专业机与德国的禄来竞争国内市场。
  MICROCORD有MICROCORD MK1和MICROCORD MK11两种型号,MICROCORD MK1 基本上是以ROLLEICORD III为原型,需要红窗辅助上卷,配置了Rolleiflex那种调光圈快门的两个小轮盘,英国制Epsilon快门,B-1/300秒,四片 Ross Xpres 77.5mm镜片 ,MICROCORD MK11的过片类似于ROLLEICORD V,取消了红窗。快门更换为德产Prontor-SVS,其余规格没有变化。
  专业机MICROFLEX 采用更复杂类似早期普兰那和仙侬塔的五枚 Micronar ( Taylor-Hobson产)镜片,摇把卷片。Microcord的调焦屏比较昏暗,只用了一块毛玻璃。
  SEMFLEX semi-automatique 3.5 B
  按生产机型的型号来说,法国是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名双反相机生产国。然而在法国之外并不为人所知,市场小,型号多,每个型号产量势必不高。除了稀有的ONTO FLEX、REX REFLEX,ATOMS REFLEX 之外,法国产双反相机主力就是SOM公司SEMFLEX双反。SOM公司成立于1846年,很老牌,SEMFLEX的生产从1949年到1976年,研发很多的型号,总共大概 50余种。网络上有法文的详细记载,但对国内用户参考有难度。SEMFLEX大致分为三类:
  SEMFLEX STANDARD
  红窗计数的平价机型数量最多,配备SomBerthiot 75mm f/4.5、f/3.8、f/3.5镜头,无落款自家生产的快门大多是1/10-1/200秒,耐用性也不错。
  SEMFLEX AUTOMATIC
  这个系列是自动停片的主力机种,设计相当独特,但没有自动上弦和防重拍装置,过片均匀,可拍13张。配备75mm f/3.5、f/3.8 Angénieux 或 SOM BERTHIOT 四片天塞型镜头,分别标注X1和Flor。快门范围B、1-1/400秒,速度齐全,但是用另类的1/2、1/5、1/10、1/25、1/50、1/100、1/200、1/400标准。和美国机相同,不同于德日标准。取景屏的标准配备是凸面毛玻璃。
  SEMFLEX STUDIO
  这是Semflex最独特型号,在1952年开发的SEMFLEX STUDIO 拥有 Berthiot 150 f/5.4长焦镜头,取景镜头光圈到f/3.9,后续型号卷片有微小的改进,所有型号都早于1961年问世的TELE-ROLLEIFLEX。
  此外还有特殊产品,如加闪光灯手柄组合型,1/50秒非常简单的单速快门机等。
  虽然型号庞杂,但只采用两种镜头Angénieux 和Berthiot,有些人热切地追求名声更响的Angénieux,但如同Rolleiflex里的普兰那对比仙侬塔或者天塞对比仙侬塔,实际上没有意义,找不出太大差别。
其他文献
尼玛次仁,西藏盐井人。1989年调入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翻译及联络官,后担任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1998年筹建西藏登山学校,2001年筹建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2008年至今在西藏登山队,担任西藏自治区登山队队长、西藏自治区高山救援队队长、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级体育运动健将称号,2008年获得国家体育荣誉奖章。  尼玛次仁,一位典型的康巴汉子。他不但两次登顶
期刊
9月初美国商业资讯出版公司吉朴林(Kiplinger)发布最新的美国高校专业就业情况调查,电影和摄影并为一个专业来统计,其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位列十大就业最差专业的第三位,其毕业生总的失业率为7.3%,最近一届毕业生的失业率为12.9%,平均年薪为4.5万美元,最近一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3万美元。 2010年至2020年的预计就业增长率为13% 。在这个就业最差专业名单上的前两位是人类学和艺术。  
期刊
2012香港国际摄影节从从10月6日开始,持续到11月下旬,此次摄影节的主题为“活在摄影,由喜到爱”,重头戏是六个大型展览,其中三个香港本土的展览:反映当代香港摄影创作状态的16位香港年轻摄影师联合展出的《后直:当代香港摄影》,以个人相簿反映上世纪初香港文人生活的《干泰隆儒商:陈步墀私相簿》,以及《另眼·相看:赛马会社会纪实摄影巡回展览》;三个国外摄影展:《世界新闻:摄影展 2012》、《平行视野
期刊
时间:2012.10.20—12.16 地点: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  该展策展人施瀚涛邀请了七位活跃于1980年代的上海摄影界的摄影家——唐载清、徐喜先、陆杰、杨元昌、龚建华、王耀东、顾铮,他们当中既有当年拍摄政治宣传照片为工作方式的媒体记者,当年主流摄影圈里的获奖专业户,还有持续记录上海日常生活的摄影者,也有中国当代摄影探索的先行者,展览用100多幅作品呈现出1980年代上海的影像记忆,也同时勾
期刊
1
期刊
作为当代影像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摄影历史发展脉络就如同这个民族冷静客观的性格一样条理清晰。从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和“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开始,德国的摄影就走上了先锋与实验性的道路。正是这种积极的实验性,50年代前后摄影的功能在埃森艺术学院的奥托·施泰纳特(Otto Steinert)的带领下由客观真实地记录事物本身(客观摄影 Objektfotograf
期刊
时间:2012.9.13—2013.1.3 地点: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英国首都伦敦的巴比肯艺术中心,是欧洲著名的集各艺术门类和图书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展演场所,其下属的巴比肯艺术画廊(Barbican Art Gallery)举办的《事过境迁 留影长存:1960和1970年代的摄影》(Everything Was Moving: Photography from the 60s and 70
期刊
时间:2012.10.3—2013.1.4 地点:纽约现代艺术馆  今年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新摄影”展(New Photography)的展览推出了五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上海年轻摄影师宋涛(1980—)、季炜煜(1979—)的 “鸟头” 组合入选该展,策展人认为他们以对自己居住社区现实的捕捉来对抗城市的景观变迁,他们继承了摄影再现的传统,同时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大量抓拍,代表了迷恋于记录的
期刊
时间:2012.9.25—2013.2.24 地点: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出生于1931年的美国摄影家瑞·梅茨克(Ray K. Metzker)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摄影师之一,他曾经运用高反差印相、多重曝光、合成影像等多种实验技法,创造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瑞·梅茨克14岁开始学习摄影,1953年在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曾任人像摄影工作室助理,1954年至1956年入伍美军驻扎韩国
期刊
T:您在德国接受的摄影本科教育然后在美国读的研究生,毕业后您在美国和欧洲的多所大学都有任教。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摄影注重于国家以及整体的表达,而欧洲的摄影更多地关注人的个体本身。您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摄影传统以及美国和欧洲摄影教育之间的不同?  B:对我来说在80年代作为学生能够到美国去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美国大学的摄影教育注重理论性和科学性,而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不可能的,当时德国摄影教育还是以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