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凸显育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却仍是任重道远。在“圣雄甘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相应的历史细节史料,营造了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情感,促使学生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关键词】 历史细节 德育渗透 圣雄甘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054-01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了,这是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本身就肩负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理应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呢?
历史课堂能够真正打动学生的是精神感召力,历史人物必然是“有血有肉”的人,会给学生带来历史的共鸣。而生动形象的历史细节可以让学生“神入历史”,激发历史情感,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圣雄甘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相应的历史细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一、从历史细节“食盐进军”中领略甘地的精神力量
细节一:甘地精选了两千五百名志愿者,早晨做完祈祷,发誓在遭到攻击时决不反抗,然后列队向一座盐场进军,突然一队警察向队伍冲来,抡起带有铁箍的警棍向群众猛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棍击头盖骨的破裂声,被打的人像十柱戏的木柱一样成片倒下,而后面的人没有一个伸手招架的,保持原来的队形镇静自若地走上来,走到被打倒为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四)
细节一的史料呈现了“食盐进军”这次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情境:在宣称西方文明的英国棍棒下,甘地就象一股强有力的气流,使整个民族振作起来,千千万万的群众感动于甘地的倡导而起,风云全国,震惊一世。在甘地的号召和领导下,印度人的恐惧心理减少了。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他们无所畏惧、前仆后继,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一个强大的帝国,在谦虚和真理的旗帜下,败退而去”。从细节一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甘地的坚定信念和其感召力,正如卡耐基所说:“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 艘英國军舰更有力量。”
二、从历史细节“苦行”中感受体味甘地的无私和大爱
细节二:甘地是他理想的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者。甘地号召“苦行”,要求追随他的人“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饮食,清理厕所”,为解决农民的疾苦“到农村去”。……他将全部私人财产悉数捐作非暴力运动之用,开始实践“舍弃一切”和“不占有”的信条。……为宣传真理,甘地常常赤脚柱杖,徒步走村串户。自他提倡手纺活动后,自己每天都坚持一定时间的手纺土布。甘地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尽力参加各种劳动,甚至做一些当时只有贱民所做的各种劳动,诸如清扫厕所、为客人清洗便壶等。印度独立后,甘地并没有居功以谋取权势,而照样赤脚半裸地奔走于穷乡僻壤,为民族的大团结而努力。
——李平民《甘地的“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的中学生很难理解甘地的“苦行”,正如爱因斯坦在评价甘地时曾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活生生地出现过这号人物。而细节二的史料告诉我们,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这号人物,并一度改变和影响着印度的历史。甘地把衡量爱的标准解释为“苦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严格克制自己,拒绝物质享受;二是自觉地忍受外部环境的压迫,即无畏;三是为社会服务、奉献、牺牲。通过对细节二的学习和领悟,甘地的无私和大爱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目中生成了。
三、从历史细节“甘地遇刺”中感受甘地的仁爱和宽容
细节三:祈祷的仪式马上要开始了,甘地素来痛恨迟到,因此他快步走向外面的草坪,人群已经在那里就座。……甘地刚走了几级台阶就停了下来,他把手从孙女的肩膀上放下来,双手合十,回敬人群的问候。就在此时,一个身材健壮的年轻人挤上前来,甘地孙女玛奴试图阻止他,但被他推到一边。他在圣雄面前跪下,似乎要表达敬意,却在近距离内连开三枪,击中了甘地的胸部。两颗子弹穿透身体,第三颗后来被发现嵌在右肺里。圣雄瘫倒在地上,口呼神名“罗摩!罗摩!”以手加额表示为刺杀他的人祝福。
——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甘地传》
细微处见精神,细节三的史料为学生创设了历史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了历史现场,“圣雄瘫倒在地上,口呼神名“罗摩!罗摩!”以手加额表示为刺杀他的人祝福”的细节深深震撼了学生,一个仁爱宽容的圣人形象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甘地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和爱,都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要通过爱的力量不断感化敌人,怀着极大的耐心去启迪他们内心深处的善,敌人就会忏悔自己的罪过。细节三体现了甘地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的处世格言,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甘地“仁爱、宽容”的精神及其对构建今天世界和谐、和平局面的重要价值。
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甘地一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体会甘地的人格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情感的形成不能生硬、机械,应该蕴于本课课堂教学当中,做到水到渠成,使学生进一步从对圣雄甘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笔者在“圣雄甘地”一课教学中选取的三个历史细节史料,营造了历史情境,凸显了圣雄甘地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抓住了学生情感,引领学生从细节中感悟甘地的内心世界,并学会多角度观察和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历史细节 德育渗透 圣雄甘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054-01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了,这是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本身就肩负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理应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呢?
历史课堂能够真正打动学生的是精神感召力,历史人物必然是“有血有肉”的人,会给学生带来历史的共鸣。而生动形象的历史细节可以让学生“神入历史”,激发历史情感,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圣雄甘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相应的历史细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一、从历史细节“食盐进军”中领略甘地的精神力量
细节一:甘地精选了两千五百名志愿者,早晨做完祈祷,发誓在遭到攻击时决不反抗,然后列队向一座盐场进军,突然一队警察向队伍冲来,抡起带有铁箍的警棍向群众猛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棍击头盖骨的破裂声,被打的人像十柱戏的木柱一样成片倒下,而后面的人没有一个伸手招架的,保持原来的队形镇静自若地走上来,走到被打倒为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四)
细节一的史料呈现了“食盐进军”这次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情境:在宣称西方文明的英国棍棒下,甘地就象一股强有力的气流,使整个民族振作起来,千千万万的群众感动于甘地的倡导而起,风云全国,震惊一世。在甘地的号召和领导下,印度人的恐惧心理减少了。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他们无所畏惧、前仆后继,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一个强大的帝国,在谦虚和真理的旗帜下,败退而去”。从细节一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甘地的坚定信念和其感召力,正如卡耐基所说:“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 艘英國军舰更有力量。”
二、从历史细节“苦行”中感受体味甘地的无私和大爱
细节二:甘地是他理想的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者。甘地号召“苦行”,要求追随他的人“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饮食,清理厕所”,为解决农民的疾苦“到农村去”。……他将全部私人财产悉数捐作非暴力运动之用,开始实践“舍弃一切”和“不占有”的信条。……为宣传真理,甘地常常赤脚柱杖,徒步走村串户。自他提倡手纺活动后,自己每天都坚持一定时间的手纺土布。甘地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尽力参加各种劳动,甚至做一些当时只有贱民所做的各种劳动,诸如清扫厕所、为客人清洗便壶等。印度独立后,甘地并没有居功以谋取权势,而照样赤脚半裸地奔走于穷乡僻壤,为民族的大团结而努力。
——李平民《甘地的“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的中学生很难理解甘地的“苦行”,正如爱因斯坦在评价甘地时曾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活生生地出现过这号人物。而细节二的史料告诉我们,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这号人物,并一度改变和影响着印度的历史。甘地把衡量爱的标准解释为“苦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严格克制自己,拒绝物质享受;二是自觉地忍受外部环境的压迫,即无畏;三是为社会服务、奉献、牺牲。通过对细节二的学习和领悟,甘地的无私和大爱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目中生成了。
三、从历史细节“甘地遇刺”中感受甘地的仁爱和宽容
细节三:祈祷的仪式马上要开始了,甘地素来痛恨迟到,因此他快步走向外面的草坪,人群已经在那里就座。……甘地刚走了几级台阶就停了下来,他把手从孙女的肩膀上放下来,双手合十,回敬人群的问候。就在此时,一个身材健壮的年轻人挤上前来,甘地孙女玛奴试图阻止他,但被他推到一边。他在圣雄面前跪下,似乎要表达敬意,却在近距离内连开三枪,击中了甘地的胸部。两颗子弹穿透身体,第三颗后来被发现嵌在右肺里。圣雄瘫倒在地上,口呼神名“罗摩!罗摩!”以手加额表示为刺杀他的人祝福。
——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甘地传》
细微处见精神,细节三的史料为学生创设了历史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了历史现场,“圣雄瘫倒在地上,口呼神名“罗摩!罗摩!”以手加额表示为刺杀他的人祝福”的细节深深震撼了学生,一个仁爱宽容的圣人形象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甘地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和爱,都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要通过爱的力量不断感化敌人,怀着极大的耐心去启迪他们内心深处的善,敌人就会忏悔自己的罪过。细节三体现了甘地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的处世格言,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甘地“仁爱、宽容”的精神及其对构建今天世界和谐、和平局面的重要价值。
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甘地一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体会甘地的人格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情感的形成不能生硬、机械,应该蕴于本课课堂教学当中,做到水到渠成,使学生进一步从对圣雄甘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笔者在“圣雄甘地”一课教学中选取的三个历史细节史料,营造了历史情境,凸显了圣雄甘地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抓住了学生情感,引领学生从细节中感悟甘地的内心世界,并学会多角度观察和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