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而具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为了拓宽语文渠道,增强开放性,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沉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课外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学习的过程,是融实践、生活、社会,融听说读写等各种因素一体的综合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如下规定:逐步养成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我尝试着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把学生解放出来,向学生推荐读物,提供指导,让学生能真正和书籍交上朋友。
1.正确引导,加强课内外联系。小学生的心灵像一朵朵盛开的洁白无瑕的花一样纯真。从心理角度说,他们的心境又处在不稳定阶段,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同时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对课外书籍都感到新奇,都想去阅读。
我结合语文教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如教学《飞夺卢沟桥》,让学生读《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教学《钱学森》时,让学生读写科学家的书籍或名人传记;教学《负荆请罪》时,让学生读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的书籍,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2.教给学生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学生最初阅读由于不懂方法,盲目进行,在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读课外书不是漫无目的,就是贪多。只满足了解一下故事情节。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先给予鼓励。然后进行点拨,并结合语文教学加以引导。
要他们读书时做到用心读,用心想,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要回头自问一下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写了些什么?这样便有了些印象。如果再读一读印象就更深刻了,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让学生从“读书时间”、“书名”、“作者”、“学生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摘录的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想”八个方面写读书笔记。这样一般学生一个学期能从课外书中学会生字100多个及许多优美词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推动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我首先在班级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让课外阅读小组的成员介绍经验或做法。并树立读书标兵,让全体同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定期召开故事会,让一些学生在故事会上讲自己读会的故事,使全体同学感受他们会讲故事的乐趣。促使全体同学变得愿读书、爱读书。另外,还经常召开朗诵会,书中人物化装表演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学期结束评选“读书模范”、“故事大王”等。
二、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1.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日月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先用录象放日月潭的资料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一是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及清晨和下午,日月潭的风光怎么样?
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进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描述的恰当、传神。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后的感受。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2.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蛇与庄稼》是一篇用逻辑推理来探讨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短文。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理清蛇与庄稼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启发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造性地习作指导
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反之,學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因此,我在习作指导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总之,开放式的语文学习,能即时,即地,快速的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更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气息。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将语文教学由课内不断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河北省涿州市柳河营学校)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沉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课外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学习的过程,是融实践、生活、社会,融听说读写等各种因素一体的综合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如下规定:逐步养成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我尝试着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把学生解放出来,向学生推荐读物,提供指导,让学生能真正和书籍交上朋友。
1.正确引导,加强课内外联系。小学生的心灵像一朵朵盛开的洁白无瑕的花一样纯真。从心理角度说,他们的心境又处在不稳定阶段,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同时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对课外书籍都感到新奇,都想去阅读。
我结合语文教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如教学《飞夺卢沟桥》,让学生读《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教学《钱学森》时,让学生读写科学家的书籍或名人传记;教学《负荆请罪》时,让学生读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的书籍,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2.教给学生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学生最初阅读由于不懂方法,盲目进行,在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读课外书不是漫无目的,就是贪多。只满足了解一下故事情节。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先给予鼓励。然后进行点拨,并结合语文教学加以引导。
要他们读书时做到用心读,用心想,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要回头自问一下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写了些什么?这样便有了些印象。如果再读一读印象就更深刻了,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让学生从“读书时间”、“书名”、“作者”、“学生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摘录的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想”八个方面写读书笔记。这样一般学生一个学期能从课外书中学会生字100多个及许多优美词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推动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我首先在班级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让课外阅读小组的成员介绍经验或做法。并树立读书标兵,让全体同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定期召开故事会,让一些学生在故事会上讲自己读会的故事,使全体同学感受他们会讲故事的乐趣。促使全体同学变得愿读书、爱读书。另外,还经常召开朗诵会,书中人物化装表演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学期结束评选“读书模范”、“故事大王”等。
二、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1.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日月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先用录象放日月潭的资料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一是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及清晨和下午,日月潭的风光怎么样?
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进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描述的恰当、传神。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后的感受。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2.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蛇与庄稼》是一篇用逻辑推理来探讨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短文。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理清蛇与庄稼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启发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造性地习作指导
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反之,學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因此,我在习作指导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总之,开放式的语文学习,能即时,即地,快速的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更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气息。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将语文教学由课内不断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河北省涿州市柳河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