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自由感受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就是审美感受,简称美感。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对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感受。本文笔者从辨证的角度来解释美感是自由感受这个观点,认为美感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共同性。
  【关键词】 美感 自由 个体差异性 共同性
  
  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这就是美感。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这句来自西方的名言,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其中有一种理解,认为美感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这真是对这句名言的莫大的误解。
  诚然,美感是主体对个体的审美评价,是自由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含的审美理念,也就是个性化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审美是感性个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对话,它强调审美时感性个体必须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认识、好恶,带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进入审美对象,与审美对象真诚对晤。换句话说,这种审美理念强调审美活动中必须把审美者摆放进去。既然把审美者摆放进去了,审美必然会带上审美者鲜明的个性色彩,审美者自然会有他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亦即他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们不妨就以哈姆雷特为例,很多人认为,延宕是哈姆雷特性格最典型的外在特征。关于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等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故有延宕。亦有人找到文本外原因,即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有如此大异其趣,这不能不承认美感是自由的,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
  但是,美感又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相对自由的,也即这种个性化审美不是怎么理解都行。因为审美活动除了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是一种文化行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审美活动在内都受文化的规约和限制,所以相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往往使人在阅读时形成某种共识、获得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体验。审美者诚然要带着个人的生活背景去审美,但审美又决非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下进行,所以审美又必然受审美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乃至生活背景的影响。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或时代的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固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仍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同时,同一民族成员受到这些相同条件的影响,必然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因素来,而这些因素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即使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既有差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因素。
  综上所述,美感是自由的,同是又是不自由的,是自由和不自由的辨证统一体。我们不能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无视美感的共同性,而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有差异。只有这样,才符合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的要求,才能达到审美的目的,也才是真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1 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论文网
  2 王元骧.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3 扬辛等.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老师写评语的批改作文方式,作文发下来学生只是去看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作文倒是不怎么重视。这样一来,老师累,学生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作文教学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学生写完初稿以后,教师不能包办修改,也不能包办评价,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评改作文的能力呢?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运用了“互动评改作文”法,
期刊
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由于学校规模偏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存在校本教研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以前怎么样进行教学研究,现在还是“涛声依旧”;二是不作为,闭门造车,校本教研名存实亡。谁也不能否定校本教研在提升教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是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近几年对农村小学广泛而深入地调研,我们认识到: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基于”学校
期刊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大众数学”教育风起云涌的今天,数学交流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生生之中,召唤着师生创造力、智慧、才情的涌动和勃发。在数学交流中,学生放开心态、凸现主体、彰显个性、大胆创造;教师传业解惑、分享快乐、情感升华。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的;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不朽故事。“四块糖果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在陶行知先生赏识的目光背后,是一颗宽容的心,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风范。他独特的教育方式闪烁着艺术的光芒,让我的心灵不断得到震撼。每每回味这个故事,都是一次教育境界的升华。  对于学生,促其改掉缺点,认识错误,我们不用批评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目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效仿陶先生,讲究些教育的艺术,在育人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好
期刊
国家改革和发展规划小组刚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细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师资水平是促进教育发展所关注的重点,纲要中提到要“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结构老化,学科性缺编严重。在教师队伍更新缓慢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组织开展高效的校本培训,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期刊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通过教师指导,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对教师、学生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转变方式方法,使学生多元化发展,成为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 主体作用 合作交流 创新    我国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出,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及时赶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
期刊
有一个故事: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拴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有人说:“会跑掉的。”老农十分肯定地说:“不会!这匹马小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一开始,它撒野,要从那木桩上挣出来。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由此,我想到了某些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味
期刊
目前,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校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探究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广泛推广和实施,为教师的开放式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型、探究型学习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将适合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通过局域网络技术进行存储、传播、接收的虚拟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检索方便、阅读自由、信息处理、读者互动、个人藏书、用户
期刊
班风、学风是班风的集中反映,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强烈的竞争意识、活跃的探究思维。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我对学生说首先要祝贺大家,因为从今天起你们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你们的成绩和不足都已成为过去,好在大家现在站在同一起跑线向自己的目标冲刺,所以你们是幸
期刊
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变的多姿多彩了,婚姻生活也更加自由了,可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单亲”的行列中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却不得不去面对由于单亲家庭带来的对孩子的影响。  对实事稍加注意的人就不难发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很快,为60%~70%(网上调查),而且出现低龄化趋势。有专家调查其中单亲家庭孩子占60%以上(网上调查)。我的班级里就有一些所谓的“双差生”,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