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凰嶂老虎的故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1023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西地区的鹅凰嶂,海拔1337米,横跨阳春、阳西和电白三县。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植被葱郁,溪水潺潺,风景无限。
  我家婆的娘家是阳西塘口河背村。从地理位置来讲,塘口属于阳西的山区了,旧时,人们从塘口走进河背村,只有一条沙砾小道,两旁都是茂密的草木。然而在阳西,还有比河背村更偏僻、更靠近鹅凰嶂的村庄叫桐油村(现叫桐柚村)。据说,以前这山里有桐油树,结的果可榨桐油。
  我家婆的名字很好听,叫木兰。1948年,木兰16岁,如绽放在春天的迎春花,清新可人。在春耕的农忙过后,年轻的她提着小篮子,前往桐油村,篮子里是自家做的点心:水糕、大方糍。木兰要去探访桐油村的亲友,那里还有她的闺蜜邓其仙,她要在桐油村住上几天,和其仙说说悄悄话。她娘告诉她,给她说了一门亲事,不久就要出阁了。
  生活在鹅凰嶂下,木兰听过不少老虎的传闻(这里人管老虎叫大虫),知道老虎时而会下山伤人伤畜,其仙的大哥就是在一年的春耕时节,因早起到田间干活儿,不幸被老虎吃了。家人寻找到山坳,只找到大哥被撕烂的衣服和老虎吃剩的一条腿。故而,鹅凰嶂附近村庄的人无不谈虎色变,战战兢兢。然而,生活还得继续,为此,人们摸索出一套防虎的经验。
  木兰听老人说,老虎一般不下山,若下山都是夜晚,一般也不进屋。而春季,特别是细雨霏霏的时候,是老虎活跃期,老虎寻找配偶,活动范围较大,如果山上吃不饱,它们就会在夜晚下山找吃的,天亮才返回山林。其仙勤劳的大哥就是太大意了,为了赶农活儿,天未亮就下田而遭遇了不测。
  过去,村中的族长相当现在的村干部,是村民的主心骨。族长要求各家各户坚守“夜晚不出门,生畜关屋里”的原则,并且要求家家户户准备铜锣,据说老虎怕铜锣声。如老虎赖着不走,族长带头打起铜锣,然后家家户户敲起铜锣将老虎赶回山林。为了防虎,这里每户人家的门闩都有小柱子粗。
  木兰这晚与其仙睡一个屋,久未见面的俩闺蜜在床上有聊不完的心里话。其间不经意聊起被老虎吃了的大哥,不禁黯然神伤。也真应了俗话说的,“说曹操,曹操就到”,正说着老虎,突然,一阵阵似闷雷般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声音非比寻常,令人心惊肉跳。其仙立即反应过来,脱口而出“大虫来了!”霍地,村里的狗全都闭了嘴。这些平时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会吠个不停的狗,它们灵敏的嗅觉首先察觉到了来者非一般的犀利。此时,整个村庄如同无人般的死寂。木兰听见虎掌大声拍打着田埂的声音,其仙小声告诉她,老虎找不到吃的东西急躁呢,它也会抓几个青蛙塞塞牙缝儿,就像人嗑几颗瓜子一样。本来,其仙大哥的事已经让木兰惊入骨髓,眼下亲身感受恐怖的虎啸和虎拍掌的声音,她吓得浑身如筛糠般的抖个不停。不久,村里的铜锣一并响起,震耳欲聋。至于老虎什么时候走的,木兰不得而知了。她惊恐得一夜未眠,第二天赶紧回河背村去了。
  我家婆在惠州与我相处十年之久,婆媳俩经常聊天,在一次聊天中,她告诉我这个故事。
  鹅凰嶂邻近的东水我去过,那里谷幽泉秀,溪水清澈得如同深闺的美人,风景十分宜人,想必当年都是老虎栖身之地。有老虎故事的牵引,我特地去了一趟河背村和桐柚村。新中国成立70年,阳西的山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来的沙砾小道早已改成宽敞的水泥路,路上来来往往的小汽车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进山不是去干别的,而是寻找清凉之处避暑和游玩。
  何处曾是虎窝虎迹?我家婆如今已经痴呆,无法提供有关线索。问了当地人,无人所知。我想寻找当年知情人其仙婆婆再听听有关老虎的故事也好,但亲友们说她年岁已高,有些迷糊了,那就不打扰她吧。毋庸置疑,当地人口中的大虫——动物学上正规名字的华南虎,不仅在阳西,在整个华南地区已经绝迹了。气候的改变,山林的萎缩,人为活动的影响等等因素,将食物链顶端威风凛凛的华南虎给灭了。
  有人说,鹅凰嶂没有老虎,再不用提心吊胆了,但从另一个角度反饋这不是好事,这是大自然环境恶化的结果。让鹅凰嶂的故事引以为戒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存有敬畏自然之心。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成为姐姐的弟弟的,她比我大九岁。  从我有记忆开始,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姐姐的背上度过的,那时,由于母亲忙于农活儿,带我的任务就全落在她一人的身上了。及至我慢慢地长大,姐姐也总是一边操持着农活儿、家务,一边为我忙这忙那的,当我生气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哄我。我知道在姐姐的心中,她一定是多么的愛她的这个弟弟。每当父母从外面带来什么好吃的东西,他们总是先给我最多的一份儿,而只是象征性地给
期刊
草丛里有一条马鞭。  这条马鞭用一张牛皮编成,牛角把手上镶嵌着金色和银色的金属线条,构成流畅的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图案,精美又结实。马鞭对于哈萨克男人来说,是灵魂,也是生命。可是,现在它却静静地躺在草丛里,无所事事。  太阳和月亮轮番出现在它的头顶,光和影在它身边悄悄流淌。它的把手上依然留有主人的握痕,那里散发出哈萨克男人身上特有的草原气息。鞭子上的牛皮已被磨得光滑,那是驱赶牲畜时的印记,也是抵御狼和
期刊
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文革”时期随父母由广丰的大镇五都下放到沙田碧石这个小村庄,住的是三舅父的两间低矮小瓦房。我是老大,后面紧随的5个弟妹相继来到身边,那两间本就狭窄的小瓦房也就只能勉强各摆得了一张旧式老床。  我是老大,母亲就让我先是去隔壁的贵阳舅舅那里搭铺。贵阳舅舅是我叫三外婆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比我大五六岁的样子,人比较矮小,额头上有三四道很深的水平皱纹,家穷又没念过书,平时就在生产队出工挣五
期刊
仲秋,凌晨六点三十分,在一间不算宽大的厨房里,悦悦舅舅正娴熟地将一大团面在面板上反复地揉搓。考虑到路上的安全问题,我来得略略迟一点儿,没有看到熬制第一锅油茶汤的情景。  在重力之下,案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悦悦舅舅揉搓一会儿,用手揪下一小团面坯,观察一下,放到鼻子下闻一闻。然后再继续揉搓、拉长。整个过程既费力又需要动脑。  悦悦舅舅说:面里面加有酵子、盐和碱,要反复揉,将面性揉活了,搓麻糖时
期刊
1956年的一天,作家柳青手里提着一盒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来到我家。一边推门,一边兴冲冲地对我爷爷说道:“老叔,我在北京见到周总理了。”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我爷爷问。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柳青惊愕地反问。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
期刊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每次到村里或亲戚那里喝喜酒,都带回一些喜宴菜分给我们,作为我和弟弟的等路零食。其实,不单是我母亲,当地妇女到别人家喝喜酒时,也有带喜宴菜给孩子的习惯。  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辛,何曾有一顿美味可口的酒菜吃!村里谁家嫁娶、新居进宅,或者小孩儿满月,都要擺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以作祝贺。酒席摆好后,被宴请的客人按辈分依次坐上去,开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特别是妇女,将
期刊
辉大爹和香大妈先后生了五个女儿,喜萍、桃子、老三、慈儿、小五。因为生的净是女儿,二老不时受到乡人的嘲笑,甚至于口舌之争时被谩骂为孤老。  辉大爹是个常年从大庸城里往我们沙堤乡供销社用板车拉货的人力车夫,矮胖敦实,似有着浑身使不完的蛮力。  桃子是她们的第二个女儿,与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虽然我只比她大了不到一个时辰,但也得名正言顺叫我姐。这称呼让在家中身为老幺的我,有着一份异样的骄傲与满足。  每到
期刊
他姓王,闰桃是他小名,小我三岁,与我同在故乡的一条等高线上成长。四岁时,不小心被一盆炉火烫伤。由于家庭贫穷,拿不出治疗的费用,最后拖延成烫伤面感染和扩大。后来用土药治疗,才慢慢康复,但走路没有那么灵便了,一跛一跛的,还影响到智力。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也送他去上学,因走路不方便,再加上学习困难,就放弃了学业。  去年夏天,我回老家看父母,一天晚上,睡到半夜,两只猫在窗外撕心裂肺的怒吼把我吵醒。“这破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当然是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和麻子这几种五谷杂粮了,田边地脑、犄角旮旯和道路两旁,几乎随处可见麻子的身影。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
期刊
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老屋,那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城南石板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呈H形,东、西两边分别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一条小河从镇的腹地直穿而过,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东西街道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拱桥。每到黄昏,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从苏北过来以用鸬鹚捕鱼为生的渔民将小舟停泊在拱桥下和我家老屋的码头旁,构成了一幅梦里水乡景象。  老屋门前有棵造型迥异的桃树,枝干一半倾斜地掩映着老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