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培侨小学,我们了解到该校开展的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课程,该课程曾获得“香港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下面,我们分享一些对他们课程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一、课程設计与活动观察
“父母与我”校本课程的时间为两个星期,主要有以下八个活动(部分活动为同时开展)。
1. 我家之最。这是学生完成的一份家庭作业。首先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家庭合照粘贴在学校发给的纸质“回忆相架”中,然后请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并填写“我家之最”记录纸。问题是:请在爸爸/妈妈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中,选出一件令你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与爸妈分享。
2. 加深了解。学生化身为小记者,对父母进行采访并填写采访卡,在采访卡上印有采访者如何向父母说明访问目的的示范语句,还提醒采访者要清楚读出问题、记录答案和表达感谢父母接受采访。所设计的问题有:父母的生日、喜欢吃什么、喜欢的颜色、儿时喜欢的游戏,父母担心和害怕的事情、最想收到儿女的什么礼物,以及最想听到儿女说的话等。
3. 父母的一天。学生化身为“小侦探”,观察父母或照顾自己的长辈一天做的事情,完成表格填写,并在与自己有关的事项后面打钩。学生的记录有:预备晚饭、买菜、上班、检查功课、洗碗、帮我温习、叫我做功课、洗衣服、与我聊天、陪我玩等。在表格的下方有一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观察完爸妈的一天,你有什么发现?
4. 故事隐喻。教师向学生分享一篇题为《苹果树的故事》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男孩爬上树抓着树枝荡秋千、吃苹果、在树荫下睡觉,为了满足男孩的成长需求,苹果树让他卖掉苹果换钱、砍下树枝盖房子、砍下树干造船远航,甚至当她只剩下老树根的时候,还让男孩靠在树根上休息。无论男孩提什么要求,苹果树都一一满足,无怨无悔,并感到快乐。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苹果树,无论我们年龄多大,有什么需要,他们都会无条件地供应,他们没有祈求我们有什么回报,只希望我们生活得开心,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回报他们呢?
5. 爱的回馈。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爱的回馈,在学校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表中,学生每天(连续十天)都要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如打扫房间、倒垃圾),并做记录,邀请父母在记录表上签字。
6. 爱的心曲。学校音乐组的教师作词谱曲,为感恩活动专门创作了《爸妈谢谢你》,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歌词如下:“爸爸谢谢你,我的依靠就是你。让我无忧无虑,哪怕路上多崎岖。妈妈谢谢你,我的希望来自你,叫我追求真理,照顾我寸步不离……”据了解,该校音乐组开发了一整套校本音乐曲库,形成人手一册的《心曲》歌集,该歌集收有60多首歌曲,分七个主题,并在音乐课上教会学生传唱。
7. 亲子情书。在经历了上述体验活动之后,学校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给爸妈的情书”,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化成文字,写在感谢卡上。对家长,则要求他们把自己对孩子的心里话化成文字,写在“爸妈的回信”卡片中,形成亲子互动的书面对话与情感交流。
8. 活动反思。两个星期的体验活动之后,学校要求学生围绕下面的两个问题进行反思并填写在卡片上,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感恩?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承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对于家长,则要求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评估这项“感恩计划”活动对孩子的改变和影响。
二、评价与反思
不难看出,这所学校的感恩系列活动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独特的价值,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践行与道德反思。笔者认为,该课程项目设计有几处是值得借鉴的。
1. 了解事实。“我家之最”“加深了解”和“父母的一天”这三项活动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调查与观察,这种活动层层推进,让学生以第三方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学生可能认识到,父母平常对孩子十分了解,如自己喜欢吃什么,哪一天生日,希望收到什么礼物都了如指掌;而孩子却很少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父母平常的辛苦劳作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却很少为父母做出什么。通过调查了解与事实对比,为后续的活动开展沉淀了必要的道德认知与感情基础。
2. 激发情感。“故事隐喻”“爱的回馈”以及“亲子情书”这三项活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让感情的渲染层层递进。“故事隐喻”安排在“爱的回馈”这个活动之前,目的在于凸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并升华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亲子情书”侧重于父母与儿女经过一些感恩活动后的亲子对话与感情抒发,有了儿女对父母的观察、爱的回馈行动,以及学校爱的心曲的艺术渲染,儿女与父母展开亲子对话就显得水到渠成。难能可贵的是“爱的心曲”由音乐组教师自主创作,为感恩教育这个主题活动提供很好的素材,也是艺术形式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事实上,香港的很多学校会让学生用绘画作品表达对不同对象的感恩之情。这其实都体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值得内地同行借鉴。
3. 道德践行。本课程的道德践行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其一是情感层面的践行,如“亲子情书”;其二是行动层面的践行,如“爱的回馈”。有媒体报道过内地有些学校为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为父母洗脚,笔者认为,学校推行这项活动无可厚非,但是应该让学生事前有足够的道德认知,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父母的辛苦,知道为什么要为父母洗脚,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香港培侨小学的做法,在道德践行前的了解事实、情感激发等方面值得肯定;在“爱的回馈”活动中,没有指定回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报答父母的方式。回馈活动要求学生坚持十天,而不是仅限于一次,让学生在道德践行的同时培养了道德意志。
4. 道德反思。基于个体体验的道德反思可以归纳为四问,即问事实、问感受、问发现、问未来。比如“这两个星期,您有什么感觉?”是问感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做妈妈很辛苦/不容易/很好玩……)”是问发现;观察父母每一天做的事情,是问事实;“以后你会怎样对你的父母?”这就是问未来。本次活动的反思卡片让学生写“我发现、我承诺”,实际上是从“问事实、问发现、问未来”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扈屿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一、课程設计与活动观察
“父母与我”校本课程的时间为两个星期,主要有以下八个活动(部分活动为同时开展)。
1. 我家之最。这是学生完成的一份家庭作业。首先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家庭合照粘贴在学校发给的纸质“回忆相架”中,然后请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并填写“我家之最”记录纸。问题是:请在爸爸/妈妈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中,选出一件令你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与爸妈分享。
2. 加深了解。学生化身为小记者,对父母进行采访并填写采访卡,在采访卡上印有采访者如何向父母说明访问目的的示范语句,还提醒采访者要清楚读出问题、记录答案和表达感谢父母接受采访。所设计的问题有:父母的生日、喜欢吃什么、喜欢的颜色、儿时喜欢的游戏,父母担心和害怕的事情、最想收到儿女的什么礼物,以及最想听到儿女说的话等。
3. 父母的一天。学生化身为“小侦探”,观察父母或照顾自己的长辈一天做的事情,完成表格填写,并在与自己有关的事项后面打钩。学生的记录有:预备晚饭、买菜、上班、检查功课、洗碗、帮我温习、叫我做功课、洗衣服、与我聊天、陪我玩等。在表格的下方有一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观察完爸妈的一天,你有什么发现?
4. 故事隐喻。教师向学生分享一篇题为《苹果树的故事》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男孩爬上树抓着树枝荡秋千、吃苹果、在树荫下睡觉,为了满足男孩的成长需求,苹果树让他卖掉苹果换钱、砍下树枝盖房子、砍下树干造船远航,甚至当她只剩下老树根的时候,还让男孩靠在树根上休息。无论男孩提什么要求,苹果树都一一满足,无怨无悔,并感到快乐。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苹果树,无论我们年龄多大,有什么需要,他们都会无条件地供应,他们没有祈求我们有什么回报,只希望我们生活得开心,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回报他们呢?
5. 爱的回馈。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爱的回馈,在学校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表中,学生每天(连续十天)都要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如打扫房间、倒垃圾),并做记录,邀请父母在记录表上签字。
6. 爱的心曲。学校音乐组的教师作词谱曲,为感恩活动专门创作了《爸妈谢谢你》,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歌词如下:“爸爸谢谢你,我的依靠就是你。让我无忧无虑,哪怕路上多崎岖。妈妈谢谢你,我的希望来自你,叫我追求真理,照顾我寸步不离……”据了解,该校音乐组开发了一整套校本音乐曲库,形成人手一册的《心曲》歌集,该歌集收有60多首歌曲,分七个主题,并在音乐课上教会学生传唱。
7. 亲子情书。在经历了上述体验活动之后,学校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给爸妈的情书”,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化成文字,写在感谢卡上。对家长,则要求他们把自己对孩子的心里话化成文字,写在“爸妈的回信”卡片中,形成亲子互动的书面对话与情感交流。
8. 活动反思。两个星期的体验活动之后,学校要求学生围绕下面的两个问题进行反思并填写在卡片上,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感恩?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承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对于家长,则要求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评估这项“感恩计划”活动对孩子的改变和影响。
二、评价与反思
不难看出,这所学校的感恩系列活动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独特的价值,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践行与道德反思。笔者认为,该课程项目设计有几处是值得借鉴的。
1. 了解事实。“我家之最”“加深了解”和“父母的一天”这三项活动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调查与观察,这种活动层层推进,让学生以第三方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学生可能认识到,父母平常对孩子十分了解,如自己喜欢吃什么,哪一天生日,希望收到什么礼物都了如指掌;而孩子却很少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父母平常的辛苦劳作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却很少为父母做出什么。通过调查了解与事实对比,为后续的活动开展沉淀了必要的道德认知与感情基础。
2. 激发情感。“故事隐喻”“爱的回馈”以及“亲子情书”这三项活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让感情的渲染层层递进。“故事隐喻”安排在“爱的回馈”这个活动之前,目的在于凸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并升华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亲子情书”侧重于父母与儿女经过一些感恩活动后的亲子对话与感情抒发,有了儿女对父母的观察、爱的回馈行动,以及学校爱的心曲的艺术渲染,儿女与父母展开亲子对话就显得水到渠成。难能可贵的是“爱的心曲”由音乐组教师自主创作,为感恩教育这个主题活动提供很好的素材,也是艺术形式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事实上,香港的很多学校会让学生用绘画作品表达对不同对象的感恩之情。这其实都体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值得内地同行借鉴。
3. 道德践行。本课程的道德践行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其一是情感层面的践行,如“亲子情书”;其二是行动层面的践行,如“爱的回馈”。有媒体报道过内地有些学校为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为父母洗脚,笔者认为,学校推行这项活动无可厚非,但是应该让学生事前有足够的道德认知,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父母的辛苦,知道为什么要为父母洗脚,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香港培侨小学的做法,在道德践行前的了解事实、情感激发等方面值得肯定;在“爱的回馈”活动中,没有指定回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报答父母的方式。回馈活动要求学生坚持十天,而不是仅限于一次,让学生在道德践行的同时培养了道德意志。
4. 道德反思。基于个体体验的道德反思可以归纳为四问,即问事实、问感受、问发现、问未来。比如“这两个星期,您有什么感觉?”是问感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做妈妈很辛苦/不容易/很好玩……)”是问发现;观察父母每一天做的事情,是问事实;“以后你会怎样对你的父母?”这就是问未来。本次活动的反思卡片让学生写“我发现、我承诺”,实际上是从“问事实、问发现、问未来”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扈屿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