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感恩践行活动之观察与思考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培侨小学,我们了解到该校开展的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课程,该课程曾获得“香港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下面,我们分享一些对他们课程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一、课程設计与活动观察
  “父母与我”校本课程的时间为两个星期,主要有以下八个活动(部分活动为同时开展)。
  1. 我家之最。这是学生完成的一份家庭作业。首先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家庭合照粘贴在学校发给的纸质“回忆相架”中,然后请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并填写“我家之最”记录纸。问题是:请在爸爸/妈妈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中,选出一件令你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与爸妈分享。
  2. 加深了解。学生化身为小记者,对父母进行采访并填写采访卡,在采访卡上印有采访者如何向父母说明访问目的的示范语句,还提醒采访者要清楚读出问题、记录答案和表达感谢父母接受采访。所设计的问题有:父母的生日、喜欢吃什么、喜欢的颜色、儿时喜欢的游戏,父母担心和害怕的事情、最想收到儿女的什么礼物,以及最想听到儿女说的话等。
  3. 父母的一天。学生化身为“小侦探”,观察父母或照顾自己的长辈一天做的事情,完成表格填写,并在与自己有关的事项后面打钩。学生的记录有:预备晚饭、买菜、上班、检查功课、洗碗、帮我温习、叫我做功课、洗衣服、与我聊天、陪我玩等。在表格的下方有一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观察完爸妈的一天,你有什么发现?
  4. 故事隐喻。教师向学生分享一篇题为《苹果树的故事》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男孩爬上树抓着树枝荡秋千、吃苹果、在树荫下睡觉,为了满足男孩的成长需求,苹果树让他卖掉苹果换钱、砍下树枝盖房子、砍下树干造船远航,甚至当她只剩下老树根的时候,还让男孩靠在树根上休息。无论男孩提什么要求,苹果树都一一满足,无怨无悔,并感到快乐。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苹果树,无论我们年龄多大,有什么需要,他们都会无条件地供应,他们没有祈求我们有什么回报,只希望我们生活得开心,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回报他们呢?
  5. 爱的回馈。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爱的回馈,在学校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表中,学生每天(连续十天)都要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如打扫房间、倒垃圾),并做记录,邀请父母在记录表上签字。
  6. 爱的心曲。学校音乐组的教师作词谱曲,为感恩活动专门创作了《爸妈谢谢你》,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歌词如下:“爸爸谢谢你,我的依靠就是你。让我无忧无虑,哪怕路上多崎岖。妈妈谢谢你,我的希望来自你,叫我追求真理,照顾我寸步不离……”据了解,该校音乐组开发了一整套校本音乐曲库,形成人手一册的《心曲》歌集,该歌集收有60多首歌曲,分七个主题,并在音乐课上教会学生传唱。
  7. 亲子情书。在经历了上述体验活动之后,学校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给爸妈的情书”,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化成文字,写在感谢卡上。对家长,则要求他们把自己对孩子的心里话化成文字,写在“爸妈的回信”卡片中,形成亲子互动的书面对话与情感交流。
  8. 活动反思。两个星期的体验活动之后,学校要求学生围绕下面的两个问题进行反思并填写在卡片上,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感恩?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承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对于家长,则要求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评估这项“感恩计划”活动对孩子的改变和影响。
  二、评价与反思
  不难看出,这所学校的感恩系列活动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独特的价值,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践行与道德反思。笔者认为,该课程项目设计有几处是值得借鉴的。
  1. 了解事实。“我家之最”“加深了解”和“父母的一天”这三项活动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调查与观察,这种活动层层推进,让学生以第三方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学生可能认识到,父母平常对孩子十分了解,如自己喜欢吃什么,哪一天生日,希望收到什么礼物都了如指掌;而孩子却很少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父母平常的辛苦劳作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却很少为父母做出什么。通过调查了解与事实对比,为后续的活动开展沉淀了必要的道德认知与感情基础。
  2. 激发情感。“故事隐喻”“爱的回馈”以及“亲子情书”这三项活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让感情的渲染层层递进。“故事隐喻”安排在“爱的回馈”这个活动之前,目的在于凸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并升华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亲子情书”侧重于父母与儿女经过一些感恩活动后的亲子对话与感情抒发,有了儿女对父母的观察、爱的回馈行动,以及学校爱的心曲的艺术渲染,儿女与父母展开亲子对话就显得水到渠成。难能可贵的是“爱的心曲”由音乐组教师自主创作,为感恩教育这个主题活动提供很好的素材,也是艺术形式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事实上,香港的很多学校会让学生用绘画作品表达对不同对象的感恩之情。这其实都体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值得内地同行借鉴。
  3. 道德践行。本课程的道德践行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其一是情感层面的践行,如“亲子情书”;其二是行动层面的践行,如“爱的回馈”。有媒体报道过内地有些学校为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为父母洗脚,笔者认为,学校推行这项活动无可厚非,但是应该让学生事前有足够的道德认知,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父母的辛苦,知道为什么要为父母洗脚,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香港培侨小学的做法,在道德践行前的了解事实、情感激发等方面值得肯定;在“爱的回馈”活动中,没有指定回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报答父母的方式。回馈活动要求学生坚持十天,而不是仅限于一次,让学生在道德践行的同时培养了道德意志。
  4. 道德反思。基于个体体验的道德反思可以归纳为四问,即问事实、问感受、问发现、问未来。比如“这两个星期,您有什么感觉?”是问感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做妈妈很辛苦/不容易/很好玩……)”是问发现;观察父母每一天做的事情,是问事实;“以后你会怎样对你的父母?”这就是问未来。本次活动的反思卡片让学生写“我发现、我承诺”,实际上是从“问事实、问发现、问未来”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扈屿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2.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进行运用。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人物描写的无限精彩。  【教学重难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进行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名著魅力  师:我们
期刊
福安市八一小学创办于1960年,现有学生3306人,教职工180名,是一所市直小学。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品质教育”的办学追求,秉承“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品质人才的基石,特色教育的典范。下面从品质教育的内涵、建构、实施三个方面谈谈我校品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一、品质教育的内涵  1. 品质教育研究背景。新时期中国教育将由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
期刊
良好德行成就美好未来。美国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认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能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能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多年来,笔者以学校红领巾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探究小学生德行养成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地建设的活动实施  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位于延平区,周边有省、市、区属
期刊
2018年8月7日早晨,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徐圭逊先生电话告诉我:刘振夏先生走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每年春节,我们都互致问候和祝福,从来没有听说先生身体不好的消息,更没有听说过他住院治疗,只知道他仍然像过去那样勤奋地画画,仍然像过去那样撕掉的画比保存的画多出很多,只知道他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自己的展览,把中国画的精神与风韵传播四方。怎么没有任何预兆地一下子说走就走了呢?  当我还沉浸在悲伤之中
期刊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用语言文字(或用绘画、音乐、雕塑等)表现美的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  一、习作单元又回来了  20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有“读写例话”。一个学期编排一次“阅读例话”——以课文为“例”,“话”怎样阅读;一次“写作例话”——以课文为“例”,“话”怎样习作。合称之为“读写例话”。  
期刊
师: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台湾新北市丽林小学的黄秀精老师。班上的小朋友,这是我任教的城堡小学,很美吧?(投影展示学校景色,师介绍自己发现校内台湾栾树蒴果的经历)  师:你们有到过台湾吗?有机会到台湾时,黄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神话里。接下来,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今天的课堂。  【评析】课前谈话其实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白认真观察周边事物的重要性,为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准
期刊
作为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教材起始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册教材既延续了第一学段的编写体系,又呈现了第二学段的特点,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了程度适宜、文质兼美的课文,以此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第七单元的课文分别围绕“金色的秋天”和“大自然的礼物”这两个主题进行编排。下面,笔者以第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基于课程统整的思考和单元群组的教学。  一、
期刊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当前,受诸多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队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等情况,针对“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这一话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做实师德师风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
期刊
告别学生时代已经进入第31个年头,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然而,回眸读书记忆经行处,却是历历在目,飘着书香,暖我心扉。  小人书,萌芽阅读兴趣  相对于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儿童更乐意亲近色彩纷呈的光影世界,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形象思维所决定的。带领我走进阅读殿堂的,就是一本本画着黑白图画的“小人书”。童年时,每逢除夕领到了压岁钱,或者平时积攒了一定的零用钱,我的“小人书”本数就会增加,木箱
期刊
孙绍振教授说过:“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但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文本中真正有表达价值的教学内容往往不是一望而知的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看似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这种一无所知的东西指的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表达之美。现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文本的表达之美。  一、从编者意图中去探寻表达的角度之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