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词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2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间书屋的沧桑变化,承载着对三代人的追忆和深情。文章从家庭琐事入手,文字明白如话又耐人寻味,事小情真,言短意长,一直以来,是很多学生和教师的最爱。
  经典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真正的感情亦是如此。归有光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让文笔和思绪在时间的隧道里穿梭来去,因而运用了非常多的时间词。我们不妨从作者运用的时间词这个角度人手,去一扇一扇地推开作者情感的大门。
  一、看得见的时光:修葺一新“多可喜”
  与韩愈自称“郡望昌黎”并以“昌黎”为号类似,归有光因其远祖曾在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加之“项”和“脊”对支撑人体十分重要,与作者振兴家族、充当家族顶梁柱的志向相通,故把“南阁子”以“项脊轩”命名。因此,作者十分珍爱这所房子。当它破旧漏雨时,作者作为一介书生,也肯亲自动手,“稍为修葺”。
  修葺前的项脊轩,作者用了“旧”“百年”“每”“过午”四个时间词来描述,分别写出了它的陈旧、残破、局促和昏暗。“旧”,既可以指南阁子的陈旧,也可以指项脊轩的前身。“百年老屋”,特别有历史感: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每当下雨的时候,就有泥巴顺着雨水流下,就像一位浑身皱褶的百岁老人,全身都是岁月的痕迹。“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可以想象,因为它的逼仄和局促,让作者总有重新收拾布局的冲动;但每次收拾,向整间屋子的四周望去,都发现只有当前的位置才容得下这书桌:真是恼人又笑人。“日过午已昏”,中午刚过,正是一天中阳光最好的时候,这间屋子却因北向不得日光而变得昏暗。一间象征着家族荣耀的书屋如此昏暗,也在暗中激励着在里面读书的人,要冲出昏暗,给家族带来光和希望。
  修葺后的项脊轩,作者又运用了“旧时”“时”“三五之夜”三个时间词来展现其劳作成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椐,亦遂增胜。”作者不会仅仅满足于屋子变得结实和明亮,而是更有读书人的意趣,种植的全是有君子之风和士人之节的植物,给整个屋子甚至院子都带来了雅趣。因此,作者不无得意地拿“旧时栏楣”与现在的优美胜景两相对比,突出自己亲手劳作后获得的满足。“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时”是“经常”的意思,小鸟常常来吃东西,即便人来了也不再害怕,表明已经对这里很熟悉,这里的人也很有爱心。“时”字增添了这里的生机。“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作者特地选取每个月十五的晚上,因为这是一个月中月亮最圆的一天,明亮的月光与桂树的影子相得益彰,既与前文的“日过午已昏”对比明显,也凸显了这里夜晚的妙趣横生,美丽可爱。
  经过亲手修葺,作者感觉特别满足、惬意,因此,可以在这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尽情地放飞自己的心情。这段日子,作者让自己的想法通过改变项脊轩的外观得以实现,自己的爱好也在项脊轩里得以施展,眼前可见,心中可感,这是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时光。
  二、留不住的过去:家道中落“多可悲”
  可惜,项脊轩不仅见证了“我”的欢乐,更见证了家族的衰落和人事的变迁。
  “多可悲”部分主要写了“诸父异爨”“老妪怀母”“大母探望”三件事情,饱含着家道中落的痛心、亲人离去的无奈。为了表达这种纷繁复杂又难以言表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时间词,每一个故事里又有多个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时间词。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是”是“在这以前”的意思,在这以前,庭院相通,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现在,分崩离析,各走各路,各过各的生活,两相对比,让作者倍加怀念从前的热闹和团结。还有“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原来在一起聚餐的亲戚,因为分家的缘故,见了面都不能在一起,甚至狗都变得不懂人事,更增加了人情不再的尴尬。“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中的“已”用得极妙。本来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非常热闹,后来家道中落,矛盾渐生,从分家到建起篱笆,再到建起高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厚,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
  “老妪怀母”部分:“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每”是“常常”的意思,老妪经常提起作者的母亲,对母亲一直念念不忘,说明母亲生前对她很好,也印证了“先妣抚之甚厚”这句话。“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作者和老妪就都哭了,说明他们对母亲怀念之深、追忆之切,也侧面印证了母亲的慈爱。对母亲的深情,作者在《先妣事略》里多有提及,作者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勤劳又善良,而且作者的眼睛和鼻子长得特别像母亲,可惜作者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让家人都格外感念。无论是老妪的经常提起,还是“我们”的潸然泪下,都饱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大母探望”部分,“久”字出现了两次:一处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一处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前一个“久”说作者刻苦用功之久,后一个“久”说家道中落衰败之久。两处相互关联,正是因为家道中落,所以作者作为家中长子,才倍加努力,刻苦攻读,以求重振家族声望。大母发现作者刻苦攻读的时候,就自言自语,说家里科举考试多年没有成就,对作者充满了期望;其实她内心非常高兴,因此,“顷之”,也就是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把象征着家族荣耀的象笏拿来交给他,表现了对作者的殷切期待。
  家族的期望和自身的自觉,让作者更加坚定了要科考成功、重振家族声望的志向。这一志向在“论赞”部分表现得最为明显: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十八歲青年的自信。
  可惜,舞弊之风盛行的明朝科举,很难容下一个正直又清高的真学士。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乡试,三十五岁才被慧眼识珠的张治拔为举人,然后“八上公车而不遇”,三年一考,考了二十四年,在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年已六十,而他,只活到了六十六岁。《项脊轩志》是作者十八岁时所作,那时,他深感家道中落、人事变迁,立志要靠自己的肩膀扛起家族的重任,这种精神多么可敬;再看他的志向在现实中受到的打击,我们又不禁为归有光的遭际感到可悲。   三、挥不去的流年:枇杷如盖“多可忆”
  本文的补记部分,仍然运用了很多时间词,但与前面的相比区别比较明显。这一部分的时间词都比较精确,不像前面的时间词那样模糊,比如“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这样写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写的是自己的发妻。用词精确表明作者特别珍惜与妻子曾经的生活,一切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如数家珍;除了珍爱之外,还有深深的缅怀:作者对与妻子相关的每一件事都能准确记得,现在二人阴阳两隔,不得相见,更给这份缅怀增添了悲情色彩。
  此外,还有一些不够精确但表示频率很高的时间词,比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中的“时”“或”。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作者的妻子却经常到他的书斋来问历史典故,学习写字,更说明二人情投意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文章的结尾,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首先是准确的时间词的运用。妻子去世的那一年,家里种植了一棵枇杷树,几年过去了,这棵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状如车盖,物是人非,睹物更加思人;这句话放在文章结尾处,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其次是“枇杷树”的选取。枇杷,容易让人想到“琵琶”,想到夫妻之间的恩爱;而且琵琶是一种表达悲凉哀伤之情的乐器,与病重的妻子、家庭的哀伤氛围比较协调;此外,枇杷树与大部分果树不同,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妻子去世那一年种上枇杷树,表明夫妻之情四季不断,作者的怀念之情绵绵不绝。
  另外,作者在叙述枇杷树的种植者的时候,故意隐去了种树人,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是作者,是妻子,还是二人共同种植?如果是作者,则是一种寄托,把对病重的妻子的关怀和后来的思念都植进这棵树,让它伴着岁月的延展越来越浓郁持久;如果是妻子,则是留下一个念想,让作者看到树就像看到了自己,甚至,自己可以化身为树,继续见证这里的一切;如果是二人一起种植,则是伤心的作者想给病重的妻子一个关怀,病重的妻子想给伤心的作者一个安慰,虽有人離开,但他们的情感,就像这棵枇杷树,亭亭如盖,绵绵不绝。
  时间最无情,让一切拥有最终都会变作失去;时间也最有情,让作者的片片深情,穿过岁月,落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其他文献
as, while和when均可用作从属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作“当……时候”解。它们所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有时意思一样,有时却有差异。意思相同时,这三个词可以互换使用;意思不同时,则不能互换。  一、 as的意思是“正当……时候(just as,at the same moment that)”“随着……(while,when)”,它既可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也可以表示一段时间。as可表示主句和
期刊
【习作原文】    喝酒    大年三十,爸爸和叔叔们难得有机会坐到一起吃饭,打算来个不醉不休。第一个回合,他们每个人的酒杯都筛得满满的,看样子都以为自己的肚子是酒坛子。只见他们一大口菜一大口酒,表现出一种一饮而尽的豪迈气概,而且一边喝还一边大笑着劝别人多喝一点。转眼之间,一杯酒下了肚,每个人的脸色也已悄悄泛红。第二杯,酒杯里的酒没有刚才那么满了,他们喝酒的速度也放慢了许多,就像千金大小姐似的,一
期刊
我们把在定量的基础上,一边增加另一边减少的问题称为“边进边出”问题.  这类试题文字表述长,未知量多,难度大,常作为考试中的高分题.求解这类试题的一般思路是构建方程与不等式模型,并完成模型的解答.  例1某高速公路收费站,有(>0)辆汽车排队等候收费通过,假设通过收费站的车流量(每分钟通过的汽车数量)保持不变,每个收费窗口的收费检票速度也是不变的.若开放一个收费窗口,则需20分钟才可将原来排队等候
期刊
寒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把你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录下来,就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时机,多写多练,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大有好处。写寒假生活的文章多为记叙文,如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人物介绍、故事等。下面就常见的记叙文作一重点讲解。  (一)叙述方式  1.顺序:以情节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事件。  2.倒叙:从故事或事件结尾开始叙述。  3.插叙:从故事或事件中间写起
期刊
Ⅰ.单项选择  1. — ____ CDs do you have, Dennis?   —Sorry, I can’t remember the number.  A. Which B. What C. How many D. How much  2. —Jason, I want to know the sports news. Go and ____ the TV, please.   —O
期刊
问题:如图1,在△ABC中,∠BAC=90O,AB=AC,M为△ABC内一点,恰好满足BA=BM,AM=CM,试求∠ABM的度数.    题目中的条件十分简单,但无论怎么推也得不到答案,这可难住了我,一计不行又出一计,我考虑可不可以添加辅助线,但是辅助线作在那儿?怎么作?会得出什么结论?  联想与发现:苦苦思索中,我想起了一道曾经做过的题目: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20O,将不相邻的三边延长相交后就
期刊
統编本教材重视朗读。以一年级下册为例,每一篇课后练习中,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有七种不同的具体要求:第一种,读好感叹句;第二种,朗读与表达,在朗读之后,结合文本信息进行口头表达;第三种,读好对话;第四种,朗读与思考,在朗读之后,根据文本内容和实际感受思考相关问题;第五种,朗读后背诵;第六种,读好长句子;第七种,分角色朗读。这些要求并非从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才提出的,上册中就有诸如“读好‘一’字”“朗读
期刊
《六国论》常见的解读,是将其定位为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教材上便说:“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很多教师直接用它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以下几条:  (1)不赂秦,就可以避免被灭国吗?  (2)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  (3)苏洵只是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事实真相
期刊
编者按: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栏目中来,本期的《小数学家》栏目精选了江苏省南通市一中两位初二同学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出小作者们在数学学习中乐于思考、学以致用的精神,对大家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以后,我们将陆续刊发更多学生读者的文章,让同学们一起分享“小数学家”的新发现和解题妙法,也希望更多的“小数学家”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记录下来,尽快邮寄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录用.  题目:已知能
期刊
每年的高考作文得分,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分甚至满分者大有人在,低分的却也不在少数。我们主要以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解剖麻雀,以观得失。  一、高考高分作文亮点例说  2016年4月,在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说:“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考语文必须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20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