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 声声入耳即文章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学不容忽视。但是当前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提到作文便“谈虎色变”,害怕写作文,逃避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究其原因,关键有两点:一是书看得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除了几本教科书很少有人去接触那些名家名篇,少积累甚至没积累。二是练笔练得少,一件事如何将它讲明白,一句话如何说得更好,用哪个词才更精当,这些都需要平时的练习,在练的过程中去总结、去感悟。不练,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很难掌握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在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上多做文章。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和激发者,那么如何使他們下笔有神,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缺少写作素材,缺乏真情实感,这是诸多学生作文写不好的根本原因。有的同学也想把作文写好,可是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观点可讲。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是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创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材的获得,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远观近察。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逐步养成一种习惯。观察对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罗丹说过:“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境界,美的情趣。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去有意识的观察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便让学生深入地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其次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很多时候同学们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来,或是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积累的欠缺。“没东西可写”是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有话写不出”是缺乏语言的积累,“文章枯燥乏味”是缺乏情感的积累。作家富兰克林说:“空袋子难以直立。”由此可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只有重视从平时生活、平常小事中积累材料,从细微处获得写作的丰富素材,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可见,积累对于写好文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完成积累的目标呢?首先要有积累的意识,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恒心;其次要有积累的方法,积累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记笔记,可以写读后感,可以摘抄,可以剪贴,方法不拘一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只要深入生活,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增加生活积累,就不愁写作时没有素材。
  再次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从掌握的素材中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汲取好材料。根据作文需要,能充分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根据作文要求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就需要有独具的慧眼和精湛的技艺化腐朽为神奇。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呢?这离不开训练,整合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设置一些素材,让学生个性化地观察、个性化地感受、个性化地思维、个性化地联想与想象、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应该让学生来充分评说自己和他人的作文,或者让同学就自己的创作过程、创作感悟等一抒己见,让大家都能分享写作体验与成功感。
  最后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这里包括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两种,我觉得相互修改是更值得提倡的好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自己看自己的文章,往往会无法跳出原文的思路范围,这就需要借助外在的帮助。因为任何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他们的作文中总会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成绩好的学生会在成绩差的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及所存在的缺点,而成绩差的学生能从成绩好的学生的作文中学到写作的方法,揣摩他人好的写作特色。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让每个学生都认真读别人的作文,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另外语文教师还应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所批改的文章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听别人的意见、建议”,在保持自己的风格基础上,又融入别人的优点,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又能让学生的作文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感悟生活。让他们用明亮的眼睛,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美,去创造美。作为教师要记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作文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主角,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最耀眼的明星,让他们充分焕发出个性的魅力,写出精彩的篇章。■
其他文献
笔者近日在所任教初二年级中抽样调查年级五分之一的学生,问卷结果显示:在音乐、体育、文学和美术及电脑等项目中,表示“最喜欢音乐”的得票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中却只有两成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学校的音乐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最喜欢欧美及港台的流行歌曲并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歌星,而对高雅音乐喜欢的却只占10%左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不喜欢传统艺术与我们的音乐教育呢
期刊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趣味提问,事半功倍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是天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寻求“用中学、学中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循着这样的思路,结合教学的实际,不断摸索,经过整理和筛选,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六“变”思路,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先生”变“学生”  育人者先自育,这虽不是什么新思想,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过,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谓“自育”,不但要进行连续不断的进修、学习和钻研(如进修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
期刊
摘 要:《青玉案·元夕》创作于辛弃疾南归之初。词的上阕写了元宵之夜的盛大景况,下阕写了词人邂逅美人的情事。词人初到临安,恰逢元宵灯会,充满了新鲜感,偶遇美人,让他怦然心动,不可得让他更为孤独。  关键词: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新鲜感 孤独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期刊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的语文课堂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它将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对于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我们将如何处理好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文章有感情地朗读  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饱含着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以及自己过去对母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阅读就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的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
期刊
《报任安书》是一篇书信,是司马迁饱含血泪之作。字里行间感情复杂,志气盘桓,悲痛之中有决心,耻辱之下有激愤。这对于相隔两千年的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字义和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难度,阅读时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  其实本文中有个反复出现却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字,可作为研读本文的关键,即“辱”字。它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除了第一次表示客气,其他都与司马迁所受的耻辱有关。施辱者是当朝天子武帝,受辱者是当
期刊
摘 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尝试“换位”这种思维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在感知、理解、探究课文时能促进学生沟通情感,想象创造,陶冶情操。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换位”,真正达到移情体验,探究感悟。  关键词:换位 情感 体验 探究 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理
期刊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广泛阅读,加强实践,这样才能求得实效。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强调: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这其实就是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