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这个问题让不少家长很头疼,这是一种性质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和家长必须配合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有可能发展成恶习,孩子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年龄小,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进行干预和引导,儿童自身对这一行为的性质几乎没有认知,也就根本上不存在道德上的判断,其行为完全是心理驱使的。当“心理源头”的问题解决好后,悄悄拿别人东西的不良行为自然会消失。
〔关键词〕心理策略;干预;小学生;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53-03
一、案例描述
小津(化名),女,九岁,三年级学生。性格较外向,喜欢舞蹈,善于跟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中下游水平。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院护士,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母亲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父亲应酬较多,所以孩子大部分时间由姥姥代为照顾。他们对孩子要求很严,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父亲介紹:他们工作较忙,孩子从小跟随姥姥长大。认为孩子很多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姥姥溺爱所致。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拖拖拉拉,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完成作业。
她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拿别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偶有察觉,但并未在意。她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时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品。三年级拿同学的书。而且每次拿后并不是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若不是当场捉到或证据确凿,该生绝不承认,且说谎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被同学发现后,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物品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才承认是自己拿的。平时活泼大方,能主动与同学相处,热心帮助别人。
对于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她的父亲非常狼狈,又难以理解。最近一次是下午放学之后回教室拿自己的学习用品,发现传达室没有人就顺手拿了传达室里别的孩子放的书。被发现后拒不承认,当传达室阿姨反复强调,只有她一人到学校里来,要联系她的家长才承认。之前父亲也曾多次打过孩子,小津也当面认错,多次发誓不拿别人的东西,写了保证书,可是效果不明显。
二、问题分析
我一直认为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绝对不能使用“道德谴责”,更不能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儿。孩子的偏差行为主要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造成的,特别是他的物品的归属意识和控制能力较差。
1.家庭因素。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于是小津借悄悄拿别人东西等问题行为以引起父母的关爱及师长更多的关怀。姥姥的溺爱,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孩子,使孩子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拿,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奶奶缺乏管教。
2.侥幸心理。一开始她拿同学的笔、橡皮等物时没有及时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她也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再追究,于是她以后拿别人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是不会发现的。
3.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小津很容易受新奇东西的诱惑,特别是女生的一些小玩意儿,她悄悄拿的意识较为明显。
三、辅导策略
(一)“悄悄拿别人东西”行为的矫正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多种行为问题均与家庭教育有紧密联系。父亲一味地指责批评就意味着压制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长此以往会形成更大的问题。
1.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
要求家长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爱”的陪伴给予太少,对于孩子这个行为习惯不能着急,不能一味打骂,有时间耐心与孩子沟通,慢慢引导,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有意识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包容她爱护她。
2.加强学校家庭监督力度
家校定期联系,及时了解查看孩子在家和学校的物品中有没有不是自己的物品,避免孩子因信息不畅再度出现类似情况或未被察觉。
3.加强认知,关注和发展孩子的积极面
小津是个善辩的孩子,善辩的孩子同时表现欲很强,而且她舞跳得很好,可创设情景,让她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重塑自我。在学校开展的诚信经典诵读比赛中,让她体验到自身不良行为的危害,这样既有榜样激发她改变的动力,同时又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同时老师家长关注她逐渐好转的细节,积极在同学面前表扬她,改变她在同学中的形象。通过让她担任“六一”表演的领舞,担任卫生委员,强化她的集体责任感,锻炼她的工作能力,让她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体会到自身价值,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第一次咨询:建立信任关系。
初见小津: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穿着比较得体,头发稍微有些乱。我说:“宝贝,你长得真漂亮。”她很大方地问我:“老师,你找我有什么事儿?”
“老师没事就不能找你聊天呀。”
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为了表示我对她的关爱,我把她的手放在我的手心里。告诉她不管她说什么我都会为她保守秘密,任何人都不会告诉,包括她的班主任,并且与她拉钩约定。
继而我凝望着小津对她说:“你快乐吗?”由此打开话匣子。小津谈到家庭学校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她说了很多,但是对拿别人东西的事情避而不谈。我说:“我听说你曾悄悄拿别人的东西?”小津怔了一下,然后低下头,轻轻地点点了头。
小津说:“最近在传达室拿了别的同学的书,还拿了同学的尺子。因为我的尺子丢了,爸爸不给我买。”她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愧疚。
我告诉小津如果她再想拿别人的东西就来找我,或者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也可以来找我,我去帮她解决。小津许诺我自己不再拿别人的东西。 我请来小津的父母,告诉他们当孩子有错误或者做得不够令家长满意时,我们应杜绝粗暴的教育方式,多與孩子沟通。从沟通中发现问题,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指出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可耻的,另外,帮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多包容孩子,多陪伴关爱孩子。如,每一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刚开始聊的时候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这天学的什么,在校园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是否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都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第二次咨询:采用电话咨询,给予小津关心和心理支持。
一天晚上接到小津爸爸的电话,小津放学时拿了同学的语文“一点通”。
我让他把电话给小津。我问她:“作业做好了吗?”她说:“还没好,因为作业做得比较慢。”
我又问,“你还有什么事儿要告诉我吗?”
她犹豫了一会儿说:“老师,我又拿了同桌的‘一点通’。”
我问:“你不是答应老师这周不拿别人的东西了吗?”
她说:“可是我还是想拿别人的东西,因为今天晚上要写词语,我没有这本书。”
我说:“没有可以让爸爸帮忙买呀。”
她说:“爸爸比较忙,还没有买。”
我又问他:“那爸爸妈妈有没有打骂你呀?”
他说:“没有,爸爸妈妈都没有打骂我,只是告诉我明天跟同学道歉,把书还给同学。”
他的父亲做到了事情发生后不打骂孩子,让我感觉特别欣慰。只要有了关爱,孩子就有希望。
第三次咨询:关注积极面,正面强化。
斗转星移,我慢慢取得了小津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到她有时会主动跟我交流,分享快乐,倾诉苦恼。她开始接受我的推荐,并努力地配合。例如,她问我有时自己就是控制不住想拿别人的东西,该怎样办。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老师相信你。我还教给她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可以在手腕上系一根皮筋,有这个想法时自己弹自己一下来警示自己。或者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她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她笑着点头。以后我隔三岔五就悄悄地问她,灿烂的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我还特意让班主任在班会上为小津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小津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先她诚心诚意地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忙和监督。趁热打铁,真诚地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期望小津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她学习。相信这些同学必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改掉不良行为。
四、效果与反思
小学生悄悄拿别人东西这种不良行为的心理是复杂的。在发现这种行为后,我们要全面地分析,从心理、家庭、学校交际环境、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从根本上斩断孩子不良行为的心理冲动。小津的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曾被同学孤立,老师惩罚,使她成长中缺少爱和安全感,其实孩子想要的就是父母更多的爱。面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爱才是促使孩子改变的灵丹妙药,爱才是点亮孩子的心灯。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烟台,2640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关键词〕心理策略;干预;小学生;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53-03
一、案例描述
小津(化名),女,九岁,三年级学生。性格较外向,喜欢舞蹈,善于跟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中下游水平。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院护士,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母亲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父亲应酬较多,所以孩子大部分时间由姥姥代为照顾。他们对孩子要求很严,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父亲介紹:他们工作较忙,孩子从小跟随姥姥长大。认为孩子很多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姥姥溺爱所致。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拖拖拉拉,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完成作业。
她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拿别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偶有察觉,但并未在意。她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时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品。三年级拿同学的书。而且每次拿后并不是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若不是当场捉到或证据确凿,该生绝不承认,且说谎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被同学发现后,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物品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才承认是自己拿的。平时活泼大方,能主动与同学相处,热心帮助别人。
对于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她的父亲非常狼狈,又难以理解。最近一次是下午放学之后回教室拿自己的学习用品,发现传达室没有人就顺手拿了传达室里别的孩子放的书。被发现后拒不承认,当传达室阿姨反复强调,只有她一人到学校里来,要联系她的家长才承认。之前父亲也曾多次打过孩子,小津也当面认错,多次发誓不拿别人的东西,写了保证书,可是效果不明显。
二、问题分析
我一直认为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绝对不能使用“道德谴责”,更不能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儿。孩子的偏差行为主要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造成的,特别是他的物品的归属意识和控制能力较差。
1.家庭因素。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于是小津借悄悄拿别人东西等问题行为以引起父母的关爱及师长更多的关怀。姥姥的溺爱,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孩子,使孩子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拿,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奶奶缺乏管教。
2.侥幸心理。一开始她拿同学的笔、橡皮等物时没有及时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她也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再追究,于是她以后拿别人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是不会发现的。
3.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小津很容易受新奇东西的诱惑,特别是女生的一些小玩意儿,她悄悄拿的意识较为明显。
三、辅导策略
(一)“悄悄拿别人东西”行为的矫正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多种行为问题均与家庭教育有紧密联系。父亲一味地指责批评就意味着压制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长此以往会形成更大的问题。
1.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
要求家长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爱”的陪伴给予太少,对于孩子这个行为习惯不能着急,不能一味打骂,有时间耐心与孩子沟通,慢慢引导,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有意识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包容她爱护她。
2.加强学校家庭监督力度
家校定期联系,及时了解查看孩子在家和学校的物品中有没有不是自己的物品,避免孩子因信息不畅再度出现类似情况或未被察觉。
3.加强认知,关注和发展孩子的积极面
小津是个善辩的孩子,善辩的孩子同时表现欲很强,而且她舞跳得很好,可创设情景,让她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重塑自我。在学校开展的诚信经典诵读比赛中,让她体验到自身不良行为的危害,这样既有榜样激发她改变的动力,同时又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同时老师家长关注她逐渐好转的细节,积极在同学面前表扬她,改变她在同学中的形象。通过让她担任“六一”表演的领舞,担任卫生委员,强化她的集体责任感,锻炼她的工作能力,让她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体会到自身价值,同时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第一次咨询:建立信任关系。
初见小津: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穿着比较得体,头发稍微有些乱。我说:“宝贝,你长得真漂亮。”她很大方地问我:“老师,你找我有什么事儿?”
“老师没事就不能找你聊天呀。”
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为了表示我对她的关爱,我把她的手放在我的手心里。告诉她不管她说什么我都会为她保守秘密,任何人都不会告诉,包括她的班主任,并且与她拉钩约定。
继而我凝望着小津对她说:“你快乐吗?”由此打开话匣子。小津谈到家庭学校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她说了很多,但是对拿别人东西的事情避而不谈。我说:“我听说你曾悄悄拿别人的东西?”小津怔了一下,然后低下头,轻轻地点点了头。
小津说:“最近在传达室拿了别的同学的书,还拿了同学的尺子。因为我的尺子丢了,爸爸不给我买。”她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愧疚。
我告诉小津如果她再想拿别人的东西就来找我,或者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也可以来找我,我去帮她解决。小津许诺我自己不再拿别人的东西。 我请来小津的父母,告诉他们当孩子有错误或者做得不够令家长满意时,我们应杜绝粗暴的教育方式,多與孩子沟通。从沟通中发现问题,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指出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可耻的,另外,帮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多包容孩子,多陪伴关爱孩子。如,每一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刚开始聊的时候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这天学的什么,在校园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是否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都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第二次咨询:采用电话咨询,给予小津关心和心理支持。
一天晚上接到小津爸爸的电话,小津放学时拿了同学的语文“一点通”。
我让他把电话给小津。我问她:“作业做好了吗?”她说:“还没好,因为作业做得比较慢。”
我又问,“你还有什么事儿要告诉我吗?”
她犹豫了一会儿说:“老师,我又拿了同桌的‘一点通’。”
我问:“你不是答应老师这周不拿别人的东西了吗?”
她说:“可是我还是想拿别人的东西,因为今天晚上要写词语,我没有这本书。”
我说:“没有可以让爸爸帮忙买呀。”
她说:“爸爸比较忙,还没有买。”
我又问他:“那爸爸妈妈有没有打骂你呀?”
他说:“没有,爸爸妈妈都没有打骂我,只是告诉我明天跟同学道歉,把书还给同学。”
他的父亲做到了事情发生后不打骂孩子,让我感觉特别欣慰。只要有了关爱,孩子就有希望。
第三次咨询:关注积极面,正面强化。
斗转星移,我慢慢取得了小津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到她有时会主动跟我交流,分享快乐,倾诉苦恼。她开始接受我的推荐,并努力地配合。例如,她问我有时自己就是控制不住想拿别人的东西,该怎样办。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老师相信你。我还教给她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可以在手腕上系一根皮筋,有这个想法时自己弹自己一下来警示自己。或者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她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她笑着点头。以后我隔三岔五就悄悄地问她,灿烂的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我还特意让班主任在班会上为小津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小津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先她诚心诚意地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忙和监督。趁热打铁,真诚地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期望小津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她学习。相信这些同学必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改掉不良行为。
四、效果与反思
小学生悄悄拿别人东西这种不良行为的心理是复杂的。在发现这种行为后,我们要全面地分析,从心理、家庭、学校交际环境、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从根本上斩断孩子不良行为的心理冲动。小津的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曾被同学孤立,老师惩罚,使她成长中缺少爱和安全感,其实孩子想要的就是父母更多的爱。面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爱才是促使孩子改变的灵丹妙药,爱才是点亮孩子的心灯。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烟台,2640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