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分析的路径探索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传统教科书分析方法面临诸多新困境,阻碍了教科书研究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为教科书研究开拓了新空間,将价值负载定义为教科书研究的实质,提倡话语分析的批判态度,推动教科书研究对象从文本向话语转移。教科书研究不仅要关注文本言语本身,还要重视教科书话语与社会之间的深层关联。我们可以从教科书文本、教科书话语实践和教科书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分析,从而达到全面、立体解读教科书的目的,促进教科书建设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批判话语分析理论;教科书分析;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大中小学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6JZD04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邱利见,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刘学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教材研究。
  
  新时代,“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科书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成果不断涌现,促进了教科书建设的发展。不过,教科书研究要有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作为引领才能逐步深化。1952年,哈里斯(Harris,Z.)最先对文本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进行阐述,开启了话语研究的新纪元。库克(Cook,G.)进一步发展了话语分析理论,将其分为不同派别。[三个派别:英美学派、福柯学派和批评话语学派。]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现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对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研究将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N.)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教科书研究之中,以期探索教科书分析的新路径。
  一、反思传统:教科书研究方法面临的新困境
  传统教科书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注重文本的表层结构和字面意思的分析。面对新时代、新挑战,这种传统文本分析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阻碍了教科书研究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1.传统教科书分析缺乏理论框架的引领
  坚持发挥理论在教科书研究中的奠基、阐释和引领作用,对于提高教科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国际教育界,有关教科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实然层面,而教科书研究理论的应然演绎逻辑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Pingel F.UNESCO Guidebook on Textbook Research and Textbook Revision[M].Paris:Braunschweig,2010:5.]此外,由于教科书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基于本学科、本专业的视域探讨教科书建设问题,推动了各领域教科书研究的蓬勃发展。然而,单学科、单专业研究是独立的、零碎的,并没有形成教科书研究共性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原则。因此,厚植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教科书分析的理论框架,形成包容性强的方法论体系,是当代教科书研究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传统内容分析法忽视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挖掘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研究者以客观和量化的方法,对教科书文本中字、词、句等语义单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描述。近几年,这种方法成为教科书分析的主流方法。[周珮仪:《我国教科书研究的分析:1979—2004》,《课程与教学》2005年第4期,第91-116页。]但是,教科书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并不一定都是文字本身传递的。[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事实上,除了表层意义世界外,教科书文本还构建了深层意义世界[刘丽群:《从语言到话语:教科书文本分析的话语转向》,《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6期,第91-96页。],即文本背后所内隐的且又摆脱了具体文字束缚的意义,需要通过“意会”“领悟”才能把握。比如,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地位差距是隐藏在教科书文本之中的。[ 褚小婧,张维忠:《国外教科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述评与启示》,《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7-133页。] 而内容分析法却忽视了对教科书文本内在意义的挖掘,仅对其进行片面解读。
  3.传统教科书文本的意义诠释忽略了社会语境
  传统教科书研究尝试将文本的显性特征忠实地呈现出来,就文本而论文本,未在语境重构之中诠释教科书文本的意义。这种教科书研究忽略了创编者的原初意图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介入。研究者把教科书看作客观存在的文本形式,并赋予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会顺理成章地实现其设计的目标,没必要考虑教科书编审工作者、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王攀峰:《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第51-59页。]如此的教科书分析方法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话语转向:教科书分析的新视角
  在传统教科书研究凸显出种种缺陷的境况下,亟须呼吁当代教科书研究转向“话语”,以顺应时代进步和教科书研究纵深发展的需求。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为教科书分析开辟了新思路。
  1.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批判话语分析涉及“批判”[“批判”能够揭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和“话语”[ “话语”是指在特定社会与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套相关陈述,它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工具。]两个概念。它聚焦于文本中隐藏的不公平、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问题,从而揭示话语中的歧视、偏见等现象。[Van Dijk,T.A.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Discourse & Society,1993,4(2):249-283.]费尔克拉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批判话语分析学者。他指出批判语言学存在诸多局限,比如文本的解释过程被忽视,文本内容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考察不全面、不充分等,并致力于完善这些不足。[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Oxford:Blackwell,1992:28-29.]其代表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被视为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任何“话语事件”都是一个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实例,进而提出了批判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Oxford:Blackwell,1992:73.]如图1所示。   (3)教科书文本的连贯性分析
  连贯性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分句和句子如何连在一起,以表达多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意义”。对教科书文本的连贯性分析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分析来自语义学领域的重复语词和同义词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分析“所以”“但是”“而且”等连接词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参照手法和替代手法的方式,诸如代词、指示词、省略重复词等。
  (4)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分析
  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分析是对教科书文本的组织属性进行分析,思考教科书文本是通过哪些要素、方式以及何种顺序构成的,主要包括宏观文本结构分析和微观文本结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文本结构对研究者和学习者掌握文本整体大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科书文本的整体结构越明确,学习者对文本掌握起来就越轻松。[Dymock,S.Teaching Expository Text Structure Awareness[J].Reading Teacher,2005,59(2):177-181.]从微观的角度看,相对较小的句法结构也是揭示隐含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教科书文本中的一个或多个句子结构的分析是诠释话语总体意义的先行步骤。
  2.教科书话语实践分析
  教科书话语实践作为连接教科书文本和教科书社会实践的中间向度,强调对教科書的生产(教科书如何创编)、分配(教科书如何传播)和消费(教科书如何被接受)过程的系统分析,以揭示背后所遵循的规则和核心价值体系,展现教科书对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1)教科书创编分析
  教科书创编分析是通过考察教科书文本与其他文本、习俗之间的互文关系,以揭示话语权力在教科书中是如何被运作的。“互文性”是“话语分析的一个主要侧重点”[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页。],呈现了文本与其他文本、话语之间相互建构、相互转换的关系。任何文本都可能是通过对不同“引文”的吸收和转化,之后再进行拼接组合而成的。[ 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法国研究》2006年第4期,第16-27页。]教科书创编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教科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关系分析;二是教科书文本与习俗的潜在复杂关系分析。
  (2)教科书传播分析
  教科书传播分析主要考察教科书传播的渠道和媒介所具有的分量。身处社会主导地位的话语和位于边缘角落的话语,其所采用的传播渠道和媒介存在巨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对话语的分量与权重会产生重要影响。
  (3)教科书接受分析
  教科书接受分析,强调解读教科书消费者的“语境模式”。因为,相对于强制权力而言,话语属于软权力。学习者对教科书话语的接受、理解和吸收取决于具体情境中的主观参与和选择情况,如果脱离情境,所有理解都可能变得含混不清。[邓友超:《教育解释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根据复杂情境去解读“教科书如何被接受”,充分体现了教科书话语创编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3.教科书社会实践分析
  教科书社会实践分析是指将教科书话语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揭露权力对教科书话语的管控,以及教科书话语对意识形态和权力的维护、批判与重构。费尔克拉夫认为,语言与社会其他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不仅能表征世界,还能反过来构建社会。[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64.]教科书话语的社会实践分析,主要从“教科书的社会母体、教科书话语秩序、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三方面进行。
  (1)教科书的社会母体分析
  教科书的社会母体分析主要是对教科书话语与社会的动态关系的研究,解释教科书话语怎样为社会结构服务,社会结构又是怎样决定教科书话语的表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社会结构、权力关系,考察教科书话语生成的源头;阐释教科书话语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传统的、规范的,还是创新的、重构的);解释教科书话语在巩固、强化既定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分析在重新创造或改变的关系和结构方面,教科书能够产生什么影响。
  (2)教科书的话语秩序分析
  话语秩序是“话语层面的社会秩序”[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5:10.],由“语体、话语角度、风格”三要素构成。教科书话语秩序分析是指对教科书话语的结构、形成机制以及权力在教科书话语中的监控作用进行研究,以挖掘其内在政治属性,揭开意识形态的面纱。教科书语体、话语角度和风格的选择不可能是随意的,而是对权力的表征,反映了社会中的支配关系。[ 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
  (3)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分析
  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分析,主要阐释教科书话语是如何建构社会的,在这一过程中话语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对世界的构建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和信仰体系、社会关系、社会身份(“自我”)三个方面。[Fairclough,N.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 2003:181-202.]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分析,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教科书话语的构建功能分析,不仅要关注教科书话语如何规约式地再现已存的话语结构,维持现有的知识信仰体系、社会关系和身份,而且还要关注教科书话语如何创造性地改变话语结构,从而达到重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目的。   四、前景展望:教科书研究的新方向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变革的关键时期,教科书是教育变革的重要环节。中小学推行三科[三科教材包括: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教材统编政策,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这些变化给教科书研究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为推动教科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甚至还有研究者提出“设置课程教材专业”[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5期,第4-14页。]的构想。
  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为当代教科书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也为教科书研究者指明了“批判”的立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当代教科书话语分析不仅要关注教科书文本的表层意义,还要发掘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取向。研究者应该拓宽视野,用一种全新的思路來审视教科书,使教科书研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Textbook Analysis
  —Based on Fairclough’s Theory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QIU Lijian,LIU Xuezhi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search, traditional textbook research faces new predicament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research. Based on this, Fairclough’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opens up a new space for textbook research. It defines the value bearing as the essence of textbook research, advocates a critical attitude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omotes the transfer of textbook research from text to discourse.Textbook research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ext itself, but also on the deep correlation between textbook discourse and society.We can start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of textbooks,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extbook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extbook research, text analysis, discourse practice analysis, social practice analysis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科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趋势。研究性阅读可通过对素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衍生学习和深度理解,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因此,研究性阅读有助于改变人文学科独立分离的状态,促进学科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科融合:找到恰切的融合点,促使不同学科内容互动;采用主题式设计,实现有限课堂中“由点到面”的研究性阅读;把握学科的“分”来实现内涵的“合”;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丰富研究性
期刊
摘 要: 学术著作中运用的诸多概念,在保持其学术性、专业性的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突破口。概念的梳理、整合可以提供概念性视角。结合概念性视角,以《乡土中国》为例,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从概念走向理解可以采取以下实施路径:以单元为整体的“逆向化”设计,以概念为本的梳理和整合,以任务为驱动的阅读活动,以理解为目标的结构化迁移,从而让阅读真实地发生,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学术著作
期刊
摘 要: 学校美育强调通过审美、艺术实践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一环。而“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技法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赏析”也是美育。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写意性”油画教学为例,提出教学策略:认知“写意性”油画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探索“写意性”油画的教学方法,导入“写意性”油画的作品赏析,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方案以及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依据古德莱德和布罗菲的课程实施层级理论,构建本土化的课程实施层级分析框架,剖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实施产生落差的过程。调查显示:国家与省级之间落差微弱,极少数省级课程方案突破国家方案;但省级方案与学校课表之间落差较大,部分班级课时严重不足。基于此,应增强学校课程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规范艺术课程名称及地位;构建艺
期刊
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医科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新时代立
期刊
摘 要: 基于教师智慧的内涵,智慧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品性,即高尚人格、善于思辨、创新能力,其中,高尚人格是智慧教师之基础,善于思辨是智慧教师之动力,创新能力是智慧教师之核心。在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培养模式培养智慧教师。同时,这些创新智慧更好地指引教师在学生成长、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人理念、核心素养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 教师发展模式
期刊
摘 要: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天职”使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在现代性浪潮中,过度强调工具理性使教师的“传道”使命被部分遮蔽,德性光环失去光泽,故需“复魅”;同时,教师职业又被“泛道德主义”和“圣贤道德”所绑架,故需“祛魅”。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训力量,对教师职业的合理“复魅”与“祛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底线师德立法,不仅能够规范教师行为,而且能为教师的正当利益提供法律保护。因此,师德建设
期刊
摘 要: 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主要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框架,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以年级为阶段,层层推进,实施完成不同主题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依托于实际环境,通过思考、实践,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不同主题的引导,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完成选课、选专业、申请高
期刊
摘 要: 校长对教师的人际领导是课程领导的基礎,是情绪化的劳动。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互动机制包括情感反应路径、推断加工路径,信息加工程度、合适性判断是其调节因素。课程领导中校长与教师的情绪冲突体现在课程规划中的理性假设与教师情绪的背离、课程开发中的共情鸿沟与教师情绪误判、课程实施中的伪装积极情绪与教师虚假情绪感知、课程评价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与教师情绪耗竭。通过理性与情绪交互作用于课程规划、培育
期刊
摘 要: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乡村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研究采用实证调查法分析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发现其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倦怠感较强烈。探究社会学因素对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影响与相关关系,挖掘影响乡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提出创新完善激励体制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培养乡土情怀等策略,从而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协同共生、良性和谐的成功突围。     关键词: 乡村教师;社会学;生存境遇;突围  基金项目: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