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应注重情感的渗入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不仅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而且还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它在认识活动中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因素。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优良情感的培养,当知识与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就能在人的心灵中形成牢固的信念。因此,只有用情感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应注重情感的渗入,将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一、互敬互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有时来得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思想品德课应该有意识地通过隐性课程,让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学习隐蔽于其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心理学认为这是:情感迁移功能。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他们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受师生关系制约的。缘于此,我们应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师生的情感迁移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尤其对思想品德课来说,更是如此。师生感情融洽、互尊互爱、民主平等、互助合作、心理相容、关系和谐,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实现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信念,转变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道德水平,改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教学,“一言堂”变“群言堂”
  
  思想品德课属于政治课教学,政治课用语的特点是准确、严谨,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道理、提问、解答,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打不起精神,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往,思想品德课就会被学生轻视,渐渐发展为无人愿听了,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此时,教学中教师如能及时变换用语,改变语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往往会出现另一番情形,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教师身上,期待教师更精彩的话语,课堂气氛即变“要他听”为“他要听”,趁这机会,把“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时,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集体?有说好玩的,有说能互相帮助的,有说不喜欢有打架的人,有说同学爱学习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他们心中理想的集体,学生和教师之间打破了语言隔阂,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生建立亲和的关系,更利于往后的教学。这样,改变了只听教师“满堂灌”,体现了课改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上做文章,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这也是情感投资的一个渠道,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选准重点、难点和热点,设计好讨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教师应虚心听取学生的发言,最后作出总结,切不可轻易指责学生的不是,要用委婉的语气纠正其错误的观点,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注重情感态度的自然渗透
  
  情感态度的自然渗透,主要体现在“自然”上,最主要是全方位地把握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切体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课堂上不但要进行讲解、训练和解答,还应该设计相宜的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成为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一变化过程的设计者。
  新时代的学生希望教师潇洒自如、知识渊博、口若悬河、既能当演员又能当导演,不喜欢教师守着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拿笔、照本宣科的古板教学方式。情感渗入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像演说家一样在讲台上演说,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以包容的眼光注视学生,以和蔼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声情并茂,自然流露,而不矫揉造作、仪态夸张。这样,在空间上拉近学生,形成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情感的渗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程的内容上来,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会调控情绪》一课中,解决调控情绪的方式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和学生一样,打开记忆的阀门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发脾气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发脾气?发脾气时都做了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调控情绪的?结果怎样?学生回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把调控情绪的方法都说出来了,我也把我的记忆说了出来,我还不失时机地作引导,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教学内容。整堂课师生之间就像朋友一样,很自然地将情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教师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主导方向,这样的教学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培养了探究能力,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学情感是教师特有的一种感染力,是教师教学魅力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投入自身的全部情感,以情动情,以情唤情,以情尊情,就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教师情感的渗透必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可见,学生自觉地、快乐地学习英语是学好英语事半功倍的方法。我认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除了好的教学方式外,好的家庭作业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家庭作业是“清一色”的试卷、习题的话,不但不能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反而会成为教师顺利教学的阻力。所以,英语家庭作业形式的改变迫在眉睫,应使其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一、阅读式的家庭作业    教学的艺
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要改变学生心目中历史课刻板、枯燥无味的形象,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才能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地理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1.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我们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初中,98%的学生都是“平地瑶”或“过山瑶”的瑶胞子弟。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就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一些乡土知识。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就结合了《社戏》(鲁迅)、《端午日》(沈从文)中对“看社戏”、“赛龙舟”的风情描绘,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作家笔下江浙、湘西一带的民俗风情,然后在“拓展延伸”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本地的民俗风情。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
【案例背景】自古以来,“士多悲秋”。马致远面对“夕阳西下”,慨叹“断肠人在天涯”;杜甫登上衡山,凭高望远,道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面对“晴空一鹤”,却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冲霄豪情。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之秋,一扫历代文人官场失意之愤、得意之喜,喷射出的是如火如荼的激情和远大抱负,体现出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追寻伟人的崇高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作文要“发展个性”“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活动中成长为个性特长鲜明的人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写自己想写的事,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成为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那么,怎样才能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如何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在求真、求善、求美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培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求真,钻进教材,跳出教材    求真首先要带着学生钻进教材,学习新知。“真”是客观世界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们求知的对象。“真知”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知
评语既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又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委婉的评语犹如一股溪流,能化解师生之间的壁垒;恰当的评语如一滴滴甘露,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中肯的评语如迷雾中的灯塔,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我把评语分为五种类型。  (一)激励型  这是评语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类型。(1)课堂提问、作业后的评语:“你的字真漂亮”、“书法家”、“字和人一样帅”、“你的见解很独特”、“认真极了”、“第一流的作业
在阅读课文中,往往一次对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思维。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  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考题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识记性内容,增加了语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语言,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考题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微观上,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