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作文彰显个性风采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b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作文要“发展个性”“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活动中成长为个性特长鲜明的人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写自己想写的事,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成为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彰显个性呢?
  
  一、观察中突出“我见”
  
  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事实上仅仅投身生活远远不够,还须心入生活,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见人所未见。要做到“眼中有我”,首先要学会以纯真之眼看世界。成人在尘世沉浮久了,习惯了按照社会既定的价值标准、审美观念来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感受容易多共性、少个性。孩子遭际与因袭的东西少,往往能跳出各种定势的局囿,生发出令我们成人震撼的感受。究其因,落在一个“真”字,童言无忌,纯得可爱,真得可贵。其次,还要懂得“细微之处见精神”。学生要善于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也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引发独到的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人至深,就在于他选取了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穿过月台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来写,透过父亲肥胖的身躯、蹒跚的脚步、艰难的动作,我们看到的是浓浓的爱子之情,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二、阅读中形成“我感”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条相得益彰的风景线。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但现实情况常常是读写分离,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学生作文缺少个性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性阅读,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受制于僵化的思维,缺乏独特的内心感悟。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境遇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也必然有所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避免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先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充分地阅读,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验,评价作者,评价文章观点,鉴赏写作技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时提出疑问,有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有时学生的观点会显得幼稚可笑,有时又奇异怪诞,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都是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读有所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真性情、真见解。
  
  三、内容上选择“我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是非常讨厌限制太死的作文训练的。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学生只能奉命而作,依样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限制,写作欲望被扼杀。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1.命题上给学生自由。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体验命题,学生就再不会为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而皱眉,他们的笔下就可以流淌出汩汩真情,生动活泼的语言。那么,又何愁写出来的文章不好呢?2.选材上给学生自主。在材料选择上,即使是命题作文,教师也不要过多地干预,应该让他们选择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否则只能产生千人一面、毫无特色的作文。这里要指出,给学生自主并不等于教师撒手不管。中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拿到一道题目后,最初的构思也往往雷同。一说“勤奋”就想到“头悬梁锥刺股”,一说“好人好事”就想到“舍己救人”“汽车上让座”……俗套,老掉牙。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想:还有没有更新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能不能以一颗慧心来书写独到的体验与感悟。
  
  四、构思上体现“我新”
  
  每一篇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文章无疑都体现着一个“新”字,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地追求新鲜的东西。从题目上看,可以让学生确立一些自己喜欢的新颖的题目。如同样是写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事情,学生自己拟的诸如《父子条约》《妈妈对我的“土”政策》《今天我当“爸爸”》《我给爹妈“打工”》等题目,比起以往《我的爸爸(妈妈)》《难忘的一件事》《记一次家务劳动》之类的传统命题,不仅新颖别致,且富有情趣,透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更易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与主动性。材料上我们可以推陈出新、点石成金;立意上可以多向思维、反弹琵琶;体裁上可以采取日记体、书信体、小说体、戏剧体等各种形式;布局上可以变线型结构为版块结构;表达上更可以灵活多变。
  
  五、语言中抒写“我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就应当是学生心灵感受的自我表达。屈原“火山爆发”式的感情倾诉,陶渊明超然世外的恬淡心胸,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柳永“寒蝉凄切”的婉约情怀,无不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抒写真感情。“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切忌“假、大、空”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有些学生,为了表述自己能战胜挫折,不惜离奇地让亲人惨遭飞来横祸,或者让师生同学昧着良心,而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远离了真实人生和真实感情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表达的感情定然是苍白无力的。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情感是十分直率的,他们不像成人那样善于调控、隐藏自己的情绪。在抒发情感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地顾忌一些东西,所以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直露,甚至于缺乏理智,不够冷静,但这恰恰是学生个性的闪光之处,他们对真善美的喜爱、赞扬,对假恶丑的憎恶、批判,向来是立场分明、不留情面的。这些看似尖锐的意见、过激的情绪,乍一看简直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它们是从童言无忌的孩子嘴里发出的声音,说的都是他们的心里话,也是他们基于对教师的热爱与信任才敢说出来的。对习作中的这类个性化很强的情绪,我们不应该压制,而应该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绝不能让其在我们的否定之下被扼杀,失去了棱角——那就意味着学生个性的丧失。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然也是作文的主人。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在作文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独抒性灵,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显得生机勃勃,才能让学生获得一片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班级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摇篮,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浓郁的学风对学生春风细雨般的感染和熏陶。我体会到要搞好一个班级,关键在于要有良好的班风、学风;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就必须在班级管理中思改革,图创新,要踏实、艰苦、细致地做好工作。  【关键词】班集管理 班风 学风 思想教育    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氛围中,充满了教师的挚爱、同学的友情、不懈的追求、少年的乐
人类社会已步入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获得方法与途径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变得多维性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一种新的教育媒体技术——多媒体,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了。它那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资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把这一先进的、新的
纵观几年政治科高考,我们不难发现选择题命题涉及的点多、面广、题型新颖、不回避难点、紧扣热点,突出重点。这些都对考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不定项选择题丢分情况严重。  根据多年来的考试题型和考试要求,我们可以总结得出政治选择题主要有基础类、因果型、材料式、组合式、引文式、限制式等几种类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下面
时光飞逝,我市推行新课改就快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理念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和困惑。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摸索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矛盾与困惑    1.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牢,基本功差。新课标规定,5-6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学生中
美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感观上的愉悦,更多的则是心灵的震颤和洗礼。美的事物,能唤起人的向真、向善之心。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逐步过渡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转换时期,对美的兴趣、对美的探究与追求正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应正确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雅的审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既是语言的艺术,也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可见,学生自觉地、快乐地学习英语是学好英语事半功倍的方法。我认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除了好的教学方式外,好的家庭作业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家庭作业是“清一色”的试卷、习题的话,不但不能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反而会成为教师顺利教学的阻力。所以,英语家庭作业形式的改变迫在眉睫,应使其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一、阅读式的家庭作业    教学的艺
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要改变学生心目中历史课刻板、枯燥无味的形象,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才能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地理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1.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我们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初中,98%的学生都是“平地瑶”或“过山瑶”的瑶胞子弟。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就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一些乡土知识。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就结合了《社戏》(鲁迅)、《端午日》(沈从文)中对“看社戏”、“赛龙舟”的风情描绘,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作家笔下江浙、湘西一带的民俗风情,然后在“拓展延伸”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本地的民俗风情。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
【案例背景】自古以来,“士多悲秋”。马致远面对“夕阳西下”,慨叹“断肠人在天涯”;杜甫登上衡山,凭高望远,道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面对“晴空一鹤”,却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冲霄豪情。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之秋,一扫历代文人官场失意之愤、得意之喜,喷射出的是如火如荼的激情和远大抱负,体现出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追寻伟人的崇高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