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个人与组织达成共识,需要个人深刻理解组织的价值取向,也需要组织不断贴近个人的价值观。
刘峥嵘:怀柔“征服”德意志
因文化传播让他融入拜耳,又因文化理解让他加盟朗盛……
39岁的刘峥嵘,现在是德国朗盛集团主管全球人力资源工作的高级副总裁,也是目前德国企业界中职位最高的中国人。他何以让德国老板如此“另眼看待”?
访谈中,快捷的语速显露出了他的干练,这是一个善于解决棘手问题的“实干家”!采访结束时本刊记者由衷地说:“德国人用您,一定是因为您特别灵活!”刘峥嵘一愣:“这是说我没有原则?”“不,正相反。这种‘灵活’,是把原则运用得恰到好处。”
1990年,刘峥嵘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来到德国科隆大学攻读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英美研究的硕士课程。直到1997年毕业,漫漫七年的留学生活里,刘峥嵘和大多数海外学子一样,也是从洗盘子干起,同时还要眼观六路,四处寻找更多的打工机会。很快,他就向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拜耳公司投递了简历。
恰逢拜耳正在调整投资战略,为进入中国市场急需解决语言问题。刘峥嵘发现这正好能够发挥他的一技之长:教授汉语。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担当了这项工作后,他把全公司的汉语学习搞得热火朝天,很多高管都曾做过他的学生。幸运的刘峥嵘把握好了这样一次“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机会——完成学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拜耳的一名正式员工,甚至连公司高层也盯上了他。
1998年,刘峥嵘入职不久便被派回国内工作。在拜耳(中国)的六年里,他从人力资源部助理到经理、总监,再到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三次连升。在他看来,这是企业发展和德国人讲究公平给他创造了机会,而他自己则十分注意对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总部全球政策出台之前,他往往会赶到德国去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向总部说明,以避免出台不适宜中国的政策。
但是,已有140多年历史并且年收入近300亿美元的拜耳,从1990年代将主业逐渐转向医药与生命科学后,化工业务渐渐亏损甚至成了负担。2004年7月,拜耳终于决心把这部分业务分拆出来,成立独立的朗盛集团。而此时,老对手、强大的巴斯夫却在不断进行产业并购,企图聚合为业界的巨无霸(详见本期“环球视野”)。整个化工业在欧洲,甚至来自亚洲的竞争已经更为激烈。
另立门户的朗盛CEO贺德满坚信化工时代的变革已经到来。他全力邀请刘峥嵘加盟,并许以每年投入数亿欧元作为公司人力资本的运营费用。在坦诚而理智地谈妥条件后,刘峥嵘终于决定转投朗盛。德国媒体曾把刘峥嵘六年间的窜升比喻为“火箭般地职位穿越”;而进入朗盛,却是一次临危受命。可在随后两年来的公司重组中,刘峥嵘大胆地开创了新公司“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就像企业传播部缪健告诉《中外管理》的:“他是能够影响集团政策制定的人。”
刘峥嵘:怀柔“征服”德意志
因文化传播让他融入拜耳,又因文化理解让他加盟朗盛……
39岁的刘峥嵘,现在是德国朗盛集团主管全球人力资源工作的高级副总裁,也是目前德国企业界中职位最高的中国人。他何以让德国老板如此“另眼看待”?
访谈中,快捷的语速显露出了他的干练,这是一个善于解决棘手问题的“实干家”!采访结束时本刊记者由衷地说:“德国人用您,一定是因为您特别灵活!”刘峥嵘一愣:“这是说我没有原则?”“不,正相反。这种‘灵活’,是把原则运用得恰到好处。”
1990年,刘峥嵘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来到德国科隆大学攻读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英美研究的硕士课程。直到1997年毕业,漫漫七年的留学生活里,刘峥嵘和大多数海外学子一样,也是从洗盘子干起,同时还要眼观六路,四处寻找更多的打工机会。很快,他就向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拜耳公司投递了简历。
恰逢拜耳正在调整投资战略,为进入中国市场急需解决语言问题。刘峥嵘发现这正好能够发挥他的一技之长:教授汉语。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担当了这项工作后,他把全公司的汉语学习搞得热火朝天,很多高管都曾做过他的学生。幸运的刘峥嵘把握好了这样一次“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机会——完成学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拜耳的一名正式员工,甚至连公司高层也盯上了他。
1998年,刘峥嵘入职不久便被派回国内工作。在拜耳(中国)的六年里,他从人力资源部助理到经理、总监,再到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三次连升。在他看来,这是企业发展和德国人讲究公平给他创造了机会,而他自己则十分注意对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总部全球政策出台之前,他往往会赶到德国去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向总部说明,以避免出台不适宜中国的政策。
但是,已有140多年历史并且年收入近300亿美元的拜耳,从1990年代将主业逐渐转向医药与生命科学后,化工业务渐渐亏损甚至成了负担。2004年7月,拜耳终于决心把这部分业务分拆出来,成立独立的朗盛集团。而此时,老对手、强大的巴斯夫却在不断进行产业并购,企图聚合为业界的巨无霸(详见本期“环球视野”)。整个化工业在欧洲,甚至来自亚洲的竞争已经更为激烈。
另立门户的朗盛CEO贺德满坚信化工时代的变革已经到来。他全力邀请刘峥嵘加盟,并许以每年投入数亿欧元作为公司人力资本的运营费用。在坦诚而理智地谈妥条件后,刘峥嵘终于决定转投朗盛。德国媒体曾把刘峥嵘六年间的窜升比喻为“火箭般地职位穿越”;而进入朗盛,却是一次临危受命。可在随后两年来的公司重组中,刘峥嵘大胆地开创了新公司“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就像企业传播部缪健告诉《中外管理》的:“他是能够影响集团政策制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