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1997年~2006年收治慢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1例,治疗组26例,男24例,女2例;年龄26~45岁,平均36.5岁;其中10例曾行阑尾切除术,8例曾行肠破裂修补术,4例曾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对照组25例,男23例,女2例;年龄25~46岁,平均35岁;其中9例曾行阑尾切除术,10例曾行肠破裂修补术,3例曾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病情均反复发作,病程0.5~3年,术前均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并经保守治疗无效而病情加重,术中见小肠大部或全程广泛粘连引起梗阻。
对照组:充分分离粘连,游离全部小肠后按White法[1]行肠内插管,常规切除阑尾,从阑尾残端插入M-A管(单气囊双腔长管),经回盲瓣向小肠方向逐渐推进至屈氏韧带上10cm左右后,将小肠自左到右逐层折叠排列,根据腹腔大小,每段肠管长度12~18cm,一般在空肠上段及回肠下段折叠长度可稍短些,中间部分可稍长些。结扎阑尾残端(M-A管在腔内)并作荷包缝合将残端送入包埋。M-A管的尾端自右下腹穿引出固定,接负压引流袋。检查排列的肠管顺序正确、松紧适宜后关腹。
治疗组:小肠同上折叠排列后(不切阑尾及插管),从肠管的左右两侧及中间各用一条硅胶管,纵向从肾靠肠管的肠系膜处逐一穿过各层支架。支架管两端从上下腹壁各穿一小孔引出,并固定于腹壁外。检查排列的肠管顺序正确、松紧适宜后关腹。
结 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于术后2~4天肛门排气排便,术后7~9天拨除支架管或M-A管。治疗组1例切口感染,余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3例出现腹腔感染,5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对照组另有3例M-A管拨除后于右下腹出现肠瘘,于3个月后再次手术治愈。所有病例随访1~5年均未再出现肠梗阻。
讨 论
临床术中发现小肠大部或全程广泛粘连,如行一般的粘连松解,术后势必很快粘连而重新引起梗阻。所以,这类患者必须行小肠排列术,使小肠按顺序、有规则地粘连,保持肠腔通畅,才不会再次引起梗阻。
文献记载的肠排列术有两种方法:[1]第一种方法是肠排列外固定法(Noble法),即全部小肠游离后,从末端回肠开始,按顺序折叠排列肠袢而后进行缝合固定。缝合固定方法:①在相邻的肠袢间缝合固定,但有损破肠壁的危险,并且操作繁琐,多已不用;②在相邻排列的肠段的系膜间缝合固定,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③经肠系膜贯穿缝合的固定方法,但易刺伤肠系膜血管,且如果缝线离系膜侧的肠管过近,术后缝线可能紧扣肠管而有造成肠瘘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肠排列内固定法(White法),即将一条M-A管贯穿全小肠肠腔,起支撑定型作用,再将肠管按序折叠排列。M-A管为双腔,一腔供气囊充气用,另一腔可作胃肠减压用。但White法也有它的缺点:①手术时间长,操作较复杂;②需切除阑尾插管,插管过程中肠内容物是从残端瘘出,污染手术野和引起感染。
笔者采用的肠间置管小肠排列术有如下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单,时间较短;②除术中分破肠管外,术野不致被肠内容物污染,因此较不易发生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③支架管简单容易,拨M-A管较困难且常有不适甚至疼痛感,M-A管拨除后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肠瘘;④拨除支架管时,肠管已按排列顺序粘连而不易再移位,而M-A管较长,拨管时易将已粘连的肠管再次撕开移位,有再次引起肠阻的可能。
综上所述,经临床验证,肠间置管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好,在治疗慢性粘连性肠梗阻中值得一用。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主编.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44-346.
2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0.
1997年~2006年收治慢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1例,治疗组26例,男24例,女2例;年龄26~45岁,平均36.5岁;其中10例曾行阑尾切除术,8例曾行肠破裂修补术,4例曾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对照组25例,男23例,女2例;年龄25~46岁,平均35岁;其中9例曾行阑尾切除术,10例曾行肠破裂修补术,3例曾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病情均反复发作,病程0.5~3年,术前均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并经保守治疗无效而病情加重,术中见小肠大部或全程广泛粘连引起梗阻。
对照组:充分分离粘连,游离全部小肠后按White法[1]行肠内插管,常规切除阑尾,从阑尾残端插入M-A管(单气囊双腔长管),经回盲瓣向小肠方向逐渐推进至屈氏韧带上10cm左右后,将小肠自左到右逐层折叠排列,根据腹腔大小,每段肠管长度12~18cm,一般在空肠上段及回肠下段折叠长度可稍短些,中间部分可稍长些。结扎阑尾残端(M-A管在腔内)并作荷包缝合将残端送入包埋。M-A管的尾端自右下腹穿引出固定,接负压引流袋。检查排列的肠管顺序正确、松紧适宜后关腹。
治疗组:小肠同上折叠排列后(不切阑尾及插管),从肠管的左右两侧及中间各用一条硅胶管,纵向从肾靠肠管的肠系膜处逐一穿过各层支架。支架管两端从上下腹壁各穿一小孔引出,并固定于腹壁外。检查排列的肠管顺序正确、松紧适宜后关腹。
结 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于术后2~4天肛门排气排便,术后7~9天拨除支架管或M-A管。治疗组1例切口感染,余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3例出现腹腔感染,5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对照组另有3例M-A管拨除后于右下腹出现肠瘘,于3个月后再次手术治愈。所有病例随访1~5年均未再出现肠梗阻。
讨 论
临床术中发现小肠大部或全程广泛粘连,如行一般的粘连松解,术后势必很快粘连而重新引起梗阻。所以,这类患者必须行小肠排列术,使小肠按顺序、有规则地粘连,保持肠腔通畅,才不会再次引起梗阻。
文献记载的肠排列术有两种方法:[1]第一种方法是肠排列外固定法(Noble法),即全部小肠游离后,从末端回肠开始,按顺序折叠排列肠袢而后进行缝合固定。缝合固定方法:①在相邻的肠袢间缝合固定,但有损破肠壁的危险,并且操作繁琐,多已不用;②在相邻排列的肠段的系膜间缝合固定,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③经肠系膜贯穿缝合的固定方法,但易刺伤肠系膜血管,且如果缝线离系膜侧的肠管过近,术后缝线可能紧扣肠管而有造成肠瘘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肠排列内固定法(White法),即将一条M-A管贯穿全小肠肠腔,起支撑定型作用,再将肠管按序折叠排列。M-A管为双腔,一腔供气囊充气用,另一腔可作胃肠减压用。但White法也有它的缺点:①手术时间长,操作较复杂;②需切除阑尾插管,插管过程中肠内容物是从残端瘘出,污染手术野和引起感染。
笔者采用的肠间置管小肠排列术有如下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单,时间较短;②除术中分破肠管外,术野不致被肠内容物污染,因此较不易发生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③支架管简单容易,拨M-A管较困难且常有不适甚至疼痛感,M-A管拨除后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肠瘘;④拨除支架管时,肠管已按排列顺序粘连而不易再移位,而M-A管较长,拨管时易将已粘连的肠管再次撕开移位,有再次引起肠阻的可能。
综上所述,经临床验证,肠间置管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好,在治疗慢性粘连性肠梗阻中值得一用。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主编.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44-346.
2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