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美育教育,潜心歌舞创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13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它“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创作并不是什么神秘王国,我们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地总结与实践中,就会创作出许多好作品。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现以浙江省孙红木创作的《养蜂的小妞》为例: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地树立舞蹈形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作者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密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作者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恰恰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它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象基础。加之巧妙地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象,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如我市著名舞蹈工作者石寿华老师创作的《崛起》,所表现的主题是建筑工人对事业的执着,并通过简单的“砖”道具在台上的堆、叠、砌,讴歌了建筑工人开拓奋进的崛起品质。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从而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具备相当的积累,创作者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创作者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另外,创作者还可以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的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多进行分析,了解人们的形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而且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
  (1)创作者要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是在理论上理解,而且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感悟。例如,一个画家和一个舞蹈家同时听一首名曲,对乐曲的理解却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具备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创作者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使人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如《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就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创作者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舞台灯光变化运用得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舞台上特别营造氛围的背光、侧光、顶光的应用,都能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舞台效果。如大家所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舞蹈服装的设计也至关重要,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观众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创作者要表现何种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如《绿色的希望》,我以透明的纱为原料制作成立体小树叶,由六片小树叶围成的小裙既形象生动又不乏美感,绿色的半长袖手套更能在舞台上变化出小树枝的纵横交错。
  (4)创作者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舞蹈具有浪漫抒情色彩。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雀之灵》就是通过手臂和指尖的形态,塑造出孔雀雍容典雅、端庄高贵的仪态。石寿华老师编排的少儿舞蹈《茶童》,则表现了溧阳的茶文化。在整个舞台上,一把惟妙惟肖的大茶壶就带活了整场舞蹈的意境,壶内热气腾腾的茶水仿佛使人闻到了茶香。看似一个简单的道具,其实上拥有生命的活力。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是情景结合的艺术,正如王夫之所说:“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舞的艺术,是那种回味无穷的隽永的意境和综合美感效应的艺术。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只有抓住了意蕴和意境,才能使舞蹈艺象产生出巨大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摘要: 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口译是语言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纽带,口译员的入门更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长期准备的过程。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口译工作实践,谈谈口译实践入门的策略。  关键词: 口译入门策略    1.引言    现代口译的教学、研究和职业化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随着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确立,在教育界也以一种专业的形式出现了。欧洲诞生了专门从事口译专业教学的院系
摘要: 文章通过对李安首部扬名国际的电影《喜宴》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中国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分别就影片展示的中国人肉欲和灵魂的群体性压抑、中国人的亲情和家庭观念、同性恋问题等进行中美对比,以明辨二者的异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喜宴》中美文化差异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它的内容和层次十分丰富,其中有中西方文化碰撞,旧传统和新观念的矛盾,
近几年,马铃薯间作玉米套种大白菜的技术在山东省平阴县大面积推广,且效益逐年提高。一般每667米2产马铃薯2000~2500千克,玉米 In recent years, Intercropping of Chinese c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病理及临床特点.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城市美学研究的“城市”不仅仅是静止的客体对象,包括建筑、景观、各种生活现象,更要研究活动的城市主体,即城市的灵魂——人。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止颤颗粒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安全性,为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新的研究方向。   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至
摘要: 礼貌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想要与周围的人取得成功的交流,便要掌握一些礼貌方面的相关知识。本文以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旨在说明礼貌的重要性,以鼓励人们在交流时应用礼貌策略。  关键词: 礼貌原则交流应用    毫无疑问,护住个人的面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非常重要。面子被认为是“公众的个人形象,每个社会成员都想要拥有它。在社会交际中,面子是一种感情的
摘要: 对于时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时尚”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时尚从一开始就是和消费相伴相随的。  关键词: 时尚消费设计    对于时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走在社会时代前沿的引领时代风格的就是时尚。也有人认为时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离开人们的生活,时尚就是一个空壳,无从谈起。关于时尚,更多的、更紧密的应该与消费相联系。“时尚是艺术形式、是一种社会地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