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仅仅做到客观、真实是不够的,还应做到公正。本文从公正在新闻报道中的含义入手,对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到公正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闻报道 公正 本质真实
我们经常谈到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可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新闻报道仅仅要求客观,真实是不够的,还要加上一条,公正。
一、公正是指新闻事件本质真实
笔者举一个例子:2009年5月,无锡一家新闻周刊上刊登了一篇《古惑仔?叛逆少年谁来引导?》的报道,报道了无锡某职校的一些问题少年的不良行为。这篇文章指向鲜明,直指该校的学生,语言犀利,矛头直指该校。这篇新闻报道看客观、真实,从新闻报道的角度上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就是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被曝光的学校一方及该校学生均对这篇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下面笔者摘抄了该校某工作人员写的一篇质疑的文章——“我想报道中的问题不是只有在这所学校里有,在其他职教学校这种现象同样存在,甚至比这还要令人不可置信的行为现象也有,可是那位记者却单单写了这所学校,不知他的用意何在?而且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报道,这位记者是什么用意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五月了,每年这个时候小升初,中考,高考都即将来临。而五月对初三学生来说更是重要时期,因为在五月是初三的学子要填写志愿的时候,现在社会上任何一种对学校的评论,都会影响那些学生的择校选择。今年无锡的中招政策有所改变,让高中的门槛变低了,这样会使很多学生报考高中,使得职业学校的生源会减少。在这个时候,刊登这样的一篇文章,会有什么后果,我想大家都会猜到。从这点上看,这篇文章是否具有公正性,就很值得大家质疑了,那位记者是否遵从了新闻报道的原则——客观,公正。当然如果这个学校没有这样的情况,也不会有人会说,可是为何其他学校就没有人指责呢?那位记者在报道中提到的王先生,单单指责那个学校,不知这位王先生又是何许人也,在这个中考学子填写志愿的日子里,来指责这所学校有什么用意?这样做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学生,是正在填志愿的学生和已经在那所学校就读的学生。正在填志愿的学生,受到这样不公正的文章的影响,看不到真实的一面。而已经就读的学生呢?因为学校的名声变差了,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可能会毁掉前途。”
以上就是那位学校工作人员质疑记者新闻报道公正性的文章部分的内容。作为新闻工作者,笔者看到这样的文章,深受触动。我们报道的新闻,有些内容的确是客观,事实的,但却有失偏颇。为什么客观、真实的报道,却不公正呢?这就是因为有些新闻报道所谓的真实,只是表面的真实,不是本质的真实,所以不公正,当事人不服气,受众不认可。
由此可见,隐去名称,或者模糊名称,是处理类似新闻报道的一种合理的方式,我们是想报道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整跨一家企业或者单位。
二、分清本质和表面,主流和支流
有句老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毛病。但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还是得看主流,看本质。我们在做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的时候,看待一个新闻事件,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看主流,看到事情的本质。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问题。有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只抓住了事物的表面真实,而忽视了其本质真实,从而造成报道失实。此类教训并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的表面现象非常明显地表明这并非是事物的本质,而在我们的个别新闻报道中,记者却根据自己的报道意图,将这种表面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来报道,从而使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其明显的本质真实,造成了报道的失实。
浙江一家报纸早年曾刊发过一幅新闻照片,反映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在杭州西湖西山公园“花港观鱼”景点的曲桥上观鱼,一派欣喜欢乐的场面。照片说明的大意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也有条件上“天堂”游览了。然而,读者只要仔细观察这张“新闻照片”,就不难发现,这群农村妇女是清一色的装束:头上包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大襟布褂,腰间系了一条围裙,肩上还挎了一只香袋。这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杭嘉湖地区农村妇女上杭州灵隐寺进香的“统一着装”。也就是说,这张“新闻照片”表面反映的是“农村妇女游西湖”,而这些农村妇女上杭城的真实目的是“灵隐进香”,“游西湖”不过是她们进香以后的乘兴之举,是“进香”之后的“副产品”。因而,这张“新闻照片”,从表面上讲是真实的(这些农村妇女“游西湖”的镜头是实地拍摄,决非暗房技巧),但从本质上讲却是失实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现象和本质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外在的,表面的,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是内在的,隐藏的,必需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也同样适用这样的原则。曝光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把握这样的原则,我们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公正。■
(作者单位:秦皇岛电视台法制民生部)
责编:周蕾
【关键词】新闻报道 公正 本质真实
我们经常谈到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可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新闻报道仅仅要求客观,真实是不够的,还要加上一条,公正。
一、公正是指新闻事件本质真实
笔者举一个例子:2009年5月,无锡一家新闻周刊上刊登了一篇《古惑仔?叛逆少年谁来引导?》的报道,报道了无锡某职校的一些问题少年的不良行为。这篇文章指向鲜明,直指该校的学生,语言犀利,矛头直指该校。这篇新闻报道看客观、真实,从新闻报道的角度上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就是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被曝光的学校一方及该校学生均对这篇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下面笔者摘抄了该校某工作人员写的一篇质疑的文章——“我想报道中的问题不是只有在这所学校里有,在其他职教学校这种现象同样存在,甚至比这还要令人不可置信的行为现象也有,可是那位记者却单单写了这所学校,不知他的用意何在?而且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报道,这位记者是什么用意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五月了,每年这个时候小升初,中考,高考都即将来临。而五月对初三学生来说更是重要时期,因为在五月是初三的学子要填写志愿的时候,现在社会上任何一种对学校的评论,都会影响那些学生的择校选择。今年无锡的中招政策有所改变,让高中的门槛变低了,这样会使很多学生报考高中,使得职业学校的生源会减少。在这个时候,刊登这样的一篇文章,会有什么后果,我想大家都会猜到。从这点上看,这篇文章是否具有公正性,就很值得大家质疑了,那位记者是否遵从了新闻报道的原则——客观,公正。当然如果这个学校没有这样的情况,也不会有人会说,可是为何其他学校就没有人指责呢?那位记者在报道中提到的王先生,单单指责那个学校,不知这位王先生又是何许人也,在这个中考学子填写志愿的日子里,来指责这所学校有什么用意?这样做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学生,是正在填志愿的学生和已经在那所学校就读的学生。正在填志愿的学生,受到这样不公正的文章的影响,看不到真实的一面。而已经就读的学生呢?因为学校的名声变差了,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可能会毁掉前途。”
以上就是那位学校工作人员质疑记者新闻报道公正性的文章部分的内容。作为新闻工作者,笔者看到这样的文章,深受触动。我们报道的新闻,有些内容的确是客观,事实的,但却有失偏颇。为什么客观、真实的报道,却不公正呢?这就是因为有些新闻报道所谓的真实,只是表面的真实,不是本质的真实,所以不公正,当事人不服气,受众不认可。
由此可见,隐去名称,或者模糊名称,是处理类似新闻报道的一种合理的方式,我们是想报道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整跨一家企业或者单位。
二、分清本质和表面,主流和支流
有句老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毛病。但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还是得看主流,看本质。我们在做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的时候,看待一个新闻事件,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看主流,看到事情的本质。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问题。有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只抓住了事物的表面真实,而忽视了其本质真实,从而造成报道失实。此类教训并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的表面现象非常明显地表明这并非是事物的本质,而在我们的个别新闻报道中,记者却根据自己的报道意图,将这种表面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来报道,从而使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其明显的本质真实,造成了报道的失实。
浙江一家报纸早年曾刊发过一幅新闻照片,反映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在杭州西湖西山公园“花港观鱼”景点的曲桥上观鱼,一派欣喜欢乐的场面。照片说明的大意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也有条件上“天堂”游览了。然而,读者只要仔细观察这张“新闻照片”,就不难发现,这群农村妇女是清一色的装束:头上包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大襟布褂,腰间系了一条围裙,肩上还挎了一只香袋。这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杭嘉湖地区农村妇女上杭州灵隐寺进香的“统一着装”。也就是说,这张“新闻照片”表面反映的是“农村妇女游西湖”,而这些农村妇女上杭城的真实目的是“灵隐进香”,“游西湖”不过是她们进香以后的乘兴之举,是“进香”之后的“副产品”。因而,这张“新闻照片”,从表面上讲是真实的(这些农村妇女“游西湖”的镜头是实地拍摄,决非暗房技巧),但从本质上讲却是失实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现象和本质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外在的,表面的,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是内在的,隐藏的,必需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也同样适用这样的原则。曝光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把握这样的原则,我们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公正。■
(作者单位:秦皇岛电视台法制民生部)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