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討青年脑出血的病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计90例,分为2组,青年组45例和老年组,45例。以调查表的形式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饮食、吸烟、体重指数、家族遗传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记录患者实验室指标血糖、血脂等。结果 青年脑出血原因最多的为脑血管畸形55%,其次为高血压25%;单因素分析得出脑血管畸形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病因(P<0.05);青年脑出血的部位以脑叶和基底节区为最多,其次为脑室,而老年人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1)。 结论 青年脑出血发病率不断提高,目前对于青年脑出血机理尚缺乏大规模研究,如生化、脂质、基因等。我们应从一级预防着手,以预防为重点,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降低脑出血发病率。
【关键词】 青年脑出血;病因 ;出血部位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03-01
脑出血为脑卒中的一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估计,在2012年约有700百多万人口死于脑出血,且该病有较高的复发率[1]。流行病学显示不同年龄人口有不同的脑出血病因、脑出血好发部位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因此本次研究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青年脑出血的病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为做好脑出血的一级预防提供宝贵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计90例,分为2组,青年组(18岁到44岁),45例,平均年龄(35.2±7.9)岁,其中男性30人,女性15人;老年组(大于等于60岁),共计45例,年龄(70.6±13.5)岁,其中男性35人,女性10人。
1.2 方法 以调查表的形式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饮食、吸烟、体重指数、家族遗传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记录患者实验室指标血糖、血脂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3.0软件。对计数资采用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以P<0.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组和老年组脑出血原因 我们发现青年脑出血原因最多的为脑血管畸形55%,其次为高血压25%。
2.2青年组和老年组脑出血部位对比 我们发现青年脑出血的部位以脑叶和基底节区为最多,其次为脑室,而老年人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青年组和老年组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我们发现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的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我们将单因素分析中的P<0.05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为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3讨论
3.1脑出血的病因[2] 我们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脑血管畸形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我们建议对于既往有无明显诱因的头晕、头疼、复视、偏头痛、偏瘫、抽搐的年轻人,应积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大脑内是否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当合并高血压时,更导致血管壁变薄,继而破裂出血。有研究也指出有些年轻人有隐匿性血管畸形,而且太小,通常畸形血管不被血管造影所显示,一旦血管破裂,后果严重。因此一旦明确颅脑内有脑血管畸形、颅内血管病变,应进行治疗,防止疾病恶化。
3.2 脑出血部位[3] 我们研究显示青年脑出血的部位以脑叶和基底节区为最多,其次为脑室,而老年人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当急诊遇到脑出血的青年人,明确出血部位对于快速手术定位有积极的意义。
3.3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4] 我们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吸烟量大、饮酒量多的的男性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几乎是非吸烟、不饮酒者的4倍,且呈剂量一反应关系。美国一项大型研究指出[5]脂代谢的异常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高的患者与脑出血的死亡率成正相关。脑出血虽不是遗传疾病,但目前研究未指出其没有遗传倾向。我们研究指出青年人的脑卒中与高血压家族史有关,因此对于此类人群,更应重点注意控制血压。
总之,青年脑出血发病率不断提高,目前对于青年脑出血机理尚缺乏大规模研究,如生化、脂质、基因等。因此我们应从一级预防着手,以预防为重点,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降低脑出血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Wu Z, Yao C, Zhao D, et a.l Sino -MONICA Projec:t a collaborative study on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part I: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onitoring [ J ]. Circulation,2001, 103: 462 -468.
[2] Zhang LF, Yang J, Hong Z, et a.l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 [J]. Stroke, 2003, 34: 2091 -2096
【关键词】 青年脑出血;病因 ;出血部位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03-01
脑出血为脑卒中的一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估计,在2012年约有700百多万人口死于脑出血,且该病有较高的复发率[1]。流行病学显示不同年龄人口有不同的脑出血病因、脑出血好发部位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因此本次研究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青年脑出血的病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为做好脑出血的一级预防提供宝贵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计90例,分为2组,青年组(18岁到44岁),45例,平均年龄(35.2±7.9)岁,其中男性30人,女性15人;老年组(大于等于60岁),共计45例,年龄(70.6±13.5)岁,其中男性35人,女性10人。
1.2 方法 以调查表的形式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饮食、吸烟、体重指数、家族遗传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记录患者实验室指标血糖、血脂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3.0软件。对计数资采用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以P<0.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组和老年组脑出血原因 我们发现青年脑出血原因最多的为脑血管畸形55%,其次为高血压25%。
2.2青年组和老年组脑出血部位对比 我们发现青年脑出血的部位以脑叶和基底节区为最多,其次为脑室,而老年人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青年组和老年组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我们发现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的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我们将单因素分析中的P<0.05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为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3讨论
3.1脑出血的病因[2] 我们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脑血管畸形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我们建议对于既往有无明显诱因的头晕、头疼、复视、偏头痛、偏瘫、抽搐的年轻人,应积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大脑内是否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当合并高血压时,更导致血管壁变薄,继而破裂出血。有研究也指出有些年轻人有隐匿性血管畸形,而且太小,通常畸形血管不被血管造影所显示,一旦血管破裂,后果严重。因此一旦明确颅脑内有脑血管畸形、颅内血管病变,应进行治疗,防止疾病恶化。
3.2 脑出血部位[3] 我们研究显示青年脑出血的部位以脑叶和基底节区为最多,其次为脑室,而老年人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当急诊遇到脑出血的青年人,明确出血部位对于快速手术定位有积极的意义。
3.3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4] 我们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吸烟、饮酒、肥胖、脂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吸烟量大、饮酒量多的的男性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几乎是非吸烟、不饮酒者的4倍,且呈剂量一反应关系。美国一项大型研究指出[5]脂代谢的异常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高的患者与脑出血的死亡率成正相关。脑出血虽不是遗传疾病,但目前研究未指出其没有遗传倾向。我们研究指出青年人的脑卒中与高血压家族史有关,因此对于此类人群,更应重点注意控制血压。
总之,青年脑出血发病率不断提高,目前对于青年脑出血机理尚缺乏大规模研究,如生化、脂质、基因等。因此我们应从一级预防着手,以预防为重点,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降低脑出血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Wu Z, Yao C, Zhao D, et a.l Sino -MONICA Projec:t a collaborative study on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part I: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onitoring [ J ]. Circulation,2001, 103: 462 -468.
[2] Zhang LF, Yang J, Hong Z, et a.l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 [J]. Stroke, 2003, 34: 2091 -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