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征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ut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无线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它是移动通信中的关键内容。然而关于移动信道模型以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和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多径信道的本质问题,教材中所述概念容易混淆。本文引入物理多径和时间多径信道概念,由浅入深,详细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进而过渡到移动信道模型,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浅显而简单。
  关键词:移动信道;多径信道;信道衰落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越来越突出,学习和掌握好移动通信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该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内容更新快而课时较少的特点,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丰富的课程内容,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家感兴趣的课题。
  移动信道虽然在课程中占用的篇幅和学时较少,但它是整个移动通信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最难理解的问题之一,既有抽象的理论分析模型,又有具体的应用特点。而这些概念的理解,不论是对从事工程实践还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多径信道概念,很多教科书的表述前后看起来容易混淆。如在讨论多径信道的统计特征时,由统计独立的多径信号的叠加,依中心极限定理知其横向和纵向分量服从高斯分布,由此可知,在无直视路径下信号幅度衰落服从瑞利分布。而在讨论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时,又认为每一径服从瑞利衰落。这让初学者产生混淆,很难理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关于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始终不够深入。本文引入物理多径和时间多径信道概念,分析了多径信道概念的本质,给出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2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点
  2.1 物理多径信道概念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UHF频段的电磁波作为载体传输信号,而该波段的电磁波传播方式主要是直射和反射,而在城市等复杂环境中,由于建筑物和各种障碍物的影响,直射波很少,主要以反射方式传播,而且,构成收发天线间的反射路径很多,可以说有无数条路径,即多径。实际的接收信号是这些多径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信号我们称之为物理多径。这些多径信号的场强随时间变化,达到接收天线的多径分量信号的相位关系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多径信号的叠加造成信号衰落,称为多径效应,而且其衰落是一个随机量。
  2.2 多径衰落的统计特点
  多径仅仅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通信中的用户可能在移动。因此,孤立地研究多径的统计特点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将其放在实际通信环境中分析。也就是说,在考虑移动环境下分析多径衰落的统计特点才符合实际应用。而且,影响移动信道特性的主要因素就是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
  首先,假设多径中没有可视路径(直射)情况下,若发射端发射信号为:
  S0(t)=exp■
  则接收端多径信号为:
  Si(t)=aiexp■exp■=aiexp■S0(t)
  叠加后的合成信号为S(t)=■Si(t),经过变量代换和化简为:S(t)=r(t)expjθ(t)S0(t)。其中,r(t)为信号的幅度衰减因子,θ(t)为信号的相移量。对于任意t,对应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
  P(r)=■exp■ P(θ)=■
  即在没有直射路径下,多径信号的叠加,其幅度衰落服从瑞利分布,而相位变化服从均匀分布。
  若多径中包含一条可视路径,则幅度衰落服从赖斯分布:
  P(r)==■exp■I0(■)
  其中I0为零阶贝塞尔函数,a为直射波幅度。
  2.3 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多径特点
  由于物理多径信道中的各径信号达到接收天线的距离不同,使得各径信号到达时间不同,存在时间扩散。理论上来说,在最大时延范围内信号的达到是连续分布的,而且,在该时间范围内的任何时刻到达的信号都是物理多径信号的叠加。大量的测试表明,在该持续时间范围内达到的信号的强弱不同,有些时刻较强,有些时刻较弱。在忽略较弱信号情况下,取有限个较强信号分支,形成信号达到的多个离散时刻,每一时刻达到的信号可以理解为(或等价为)一条路径的信号。因此,从信号达到时刻方面来看,形成了有限的多径信号,我们称之为时间多径。实际的时间多径中的每一经信号仍然是物理多径信号的叠加。
  3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
  基于物理多径的传播原理,从信号达到时间方面来看,又形成了时间多径,基于时间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可以表示为:
  h(t)=■akδ(t-t■)e■
  式中,N表示多径的数目;ak表示第k径的幅值(衰减系数);tk表示第k径的时延(相对时延差);θk表示第k径的相位。
  假设最大多普勒频率为fm,每一条路径的幅度均服从瑞利分布,则其功率谱可以表示为:
  S(f)=■■■
  式中,Pav是每一路信号的平均功率。该式被称为典型的多普勒谱(简称为典型谱)。
  若每一路径信号中有直射分量时,其信号幅度的功率谱由典型谱和一条直射路径谱组成,可以表示为:
  S(f)=■■■+0.91δ(f-0.7fm)
  该式被称为莱斯多普勒谱(简称为莱斯谱)。
  4物理多径信道与时间多径信道的统一
  从实际的电磁波传播角度来看,多径是其普遍特征,而且多径信号的叠加造成信号衰落,这个现象比较容易理解。该现象反映到信号达到时间上,可以近似为有有限个分支信号,每一个分支等价为一个路径信号,即由物理的多径现象形成了时间上的多径信道。时间上多径信道中一径,可以等价为电磁波沿某条路径到达,而该路径不存在,是虚拟的,它不是实际物理上的一径,仍然是物理上多径信号的叠加。在定量的分析,建立信道模型时往往用时间多径信道。由于时间多径来源于物理多径,所以也省略时间,就称为多径,即多径信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会出现混淆,也容易理解。
  总之,关于多径信道中的多径,在不同地方所指可能不同,有时指物理多径,有时指时间多径,但是,只要把这两个概念及关系分析清楚,就不会有混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金龙,蔡跃明.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学报,2010,32(04):32-33.
  [2]马社祥,孟鑫.移动信道的分析与教学[J].学园,2012,(02):3-4.
  [3]张小飞.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33):313-314.
  [4]啜钢,王文博,,齐兆群,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85-90.
  [5]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第四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作为教育的领路人—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特质是形成绿色教学的保障。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绿色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几点要素进行讨论和阐述,旨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对象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绿色物理教学。  关键词:绿色;物理;物理教学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在义务教育阶段,其课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学会自主探索,并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并在学习中如鱼得水。在面对每一个基础知识有差异的学生时,要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
为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今年以来,“蒜你狠”重出江湖,被称为“大蒜华尔街”的山东金乡,被大蒜搅得风起云涌。蒜商投入百万赚百万、一夜之间晋级千万富翁的传说被传得沸沸扬扬。而这一切,对河南大蒜主产
英语写作技能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在实际应用中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写作课程教学滑入了失效与形式主义的境地,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提高
摘 要: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身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成为了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主力军。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及现状,对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辽宁省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力军,所有的资源发展与利用都对整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作为近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式,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将藏族学生的优势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以期在英语教学中取得更佳效果。  关键词:藏族学生优势;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发展,主张在教学中设计与真实生活环境相近的语境,安排类似现实中各种真实事情的活动,让学
本文分析了曾巩前期诗歌的整体风貌和形成原因,同时论述了他对韩愈和李白的学习模仿,在此过程中,曾巩为宋调的开创做出了艰难的努力,他和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一起为宋诗高潮即苏黄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出发,从客体、过程、目的以及标准等四个方面审视影视作品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为影视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译者主体性;影视翻译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