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绣花的男人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岸边有几座咖啡色小木屋,悬挂的国旗说明这是阿根廷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和我们同行的极地专家道:看到房上的黑色痕迹吗?
  顺他伸出的食指望去,果见房顶上有斑驳的暗色条缕和团块。
  大家猜这是怎么造成的?专家卖个小关子。眾道,遭雷劈?南极常有电闪雷鸣的雨吗?专家揭底,火烧的。
  哦,失火了!大伙儿吃了一惊,忙说,守着海这么近,赶紧舀水灭火啊!
  专家说,扑救还算及时,所以只烧了科考站的一部分,后来经过维修现在可以正常使用。房顶上烟熏火燎的痕迹,不影响实用,就没彻底更换。
  有人嘴快道,估计是厨师改善伙食,不小心走了火。有人悄声质疑,阿根廷菜系也跟咱中餐似的,讲究烈火烹油吗?专家答,这场火与厨师无关,和医生有关。大家纳闷,穿白大褂的如何和火灾掺和到一块儿?
  专家细解:阿根廷在这里进行长年科考工作,科考队人员两年一轮换。到了换岗时间,新人上站,原团队返回家园。要走的人欢天喜地,不料驻队医生被通知还需在站点继续执守一年。医生默默解开收拾好的背囊,又开始了寂寞的南极生活。等啊等,终于又一个两年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轮班时间,总算可以回家了。没想到该医生又接到通知,请他继续留守两年……此人精神崩溃,当天深夜,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烈焰熊熊……
  后来呢?大家僵愣了一会儿,忍不住问。
  后来阿根廷科考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焦糊屋顶。极地专家回答。大家说,那个医生呢?专家说,医生终于重返了城市,不过住进了监狱。大家议论纷纷……
  极友中有一优雅女士,凝神望着周遭静谧风景,自语道,在南极工作的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淡定平和,他们始终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我好奇她的胸有成竹,结论如此专业。便问,您缘何做此判断?
  优雅女士道,早年间,我参与过一个科研项目,专门监测南极工作人员的血液免疫指标等变化。
  我问,检测结果如何?优雅女士说,恕我不详说。基本结论是——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中。说到底,南极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这就是除了早期探险家和科考人员外,南极从未有过真正原住民的原因。
  联想到纵火的阿根廷医生,不知现在出狱了没有?能否回归正常生活?也向一代又一代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为了祖国,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寒冷的大陆。
  不由得思虑,如果长期在南极生活,如何度过难捱的单调时光?
  某天,老卢神秘地对我说,嗨!这图书馆里有个新闻。我说,图书馆能有什么新闻?无非是读书人,看到精彩处,拍案叫好。老卢说,这个新闻却是安安静静无声无息。那儿有个老头,低头绣花。我真惊讶了,问,你没看走眼?老卢道,我盯他好几天了,穿针引线绣个不停。
  我说,那老头……多大年纪?老卢说,看起来比我还老。我不相信,说,不可能吧?你几乎是这船上最老的老头了。我知道仅有一个男人年纪比你大,不过他眼神不好,估计没法在颠簸船中绣花。
  老卢说,你去看看。
  在图书馆窗前,有一外国老汉,正低头凝神绣花。他长满金色汗毛的手指头,粗状如小胡萝卜,寸把长银针,在绣绷上翻飞,绣着一幅直径二十多厘米的圆形十字绣。
  这种绣法,本在中国唐宋时期兴起,名叫“黄梅挑花”。后在欧洲传播开,起了个新名“十字绣”,珠光宝气起来。外国老汉的绣布,硬挺方正,面料挺刮。绕线板、鹤形剪等一应家什儿,围伺身旁。他安详地将小小银针自绣布下方扎出,轻盈提线。还不时用小工具敲敲打打,让绣品更显平整。哈!原来是船上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
  我说,您绣的这是什么图案?他笑答,企鹅。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靠绣花打发时光吗?
  乔纳森惊奇地耸耸花白的眉毛,说,船上单调吗?我一点不觉得。主要是在繁华都市里,太忙,没机会绣花。到南极来,正好可以绣我喜爱的动物。
  我说,除了绣企鹅,您还绣什么动物呢?比如海豹海象什么的?
  乔纳森先生摇头说,我不绣海豹,也从来不绣其它动物,只绣企鹅。每绣好一只企鹅,我就把它送给朋友们。大家都很喜欢。
  我问,您今年的绣品打算送给谁?乔纳森先生瞬间两眼放光,说,我要送给女儿当结婚礼物。
  我说,您女儿收到您亲手绣的企鹅,一定特别高兴。乔纳森说,是啊是啊!所以,每一针我都绣得很带劲。他眉目间的笑意皱纹深而妥帖,是他经常开怀大笑的证明。
  我和老卢告辞了,别耽误了爱心满满的老爹,在绣品里倾注他的美意与祝福。
  望着航行中的抗冰船外无尽无涯的南极冰峰,无端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怦然心动]
  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南极,有阿根廷的科考队员陷入了绝望的泥淖,也有英国的探险家气定神闲地绣着十字绣。同样的环境,却是天壤之别的态度。对于前者,我们只能报以同情,而对于后者,我们却是一片钦羡和仰慕之情。诚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就像这位在南极绣花的老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笃定地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当一个人沉醉在某一项工作中时,那份执著和喜悦,有效地摒弃了外界的纷扰,同时也洁净了内心。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南极,一位老人心无旁骛地绣花,其间倾注了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满腔热情和爱心,这份悠闲和宁静,像一轮明月,令人心境朗阔,满怀喜悦。
  【文题延伸】送你一轮明月;热爱生活;宁静的心灵……(小引)
其他文献
一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紧紧抓着他一头茂密蓬松的头发说:“驾!”妈妈在一旁看到就会说:“快松手!爸爸的头发都快被你扯下来了。”父亲却说:“这样爸爸的头发会长得更快,每个月都得去理发,理发师都是靠你爸养活的。”听到这里,我就更加开心地扯着父亲的头发大喊:“驾!”  那时候的父亲在我的眼里,就是一座充满了欢笑和朝气的城堡,城堡里还有一个种满鲜花的小花园。他似乎从没有烦恼没有悲伤,只有对美
正值初夏,莲在湖面随微风轻漾,水纹抖出丝丝褶皱,宛若凌波。几个莲蓬在莲的怀抱里摇着、晃着。一颗颗阳光下熠熠发光的莲子是莲的宝宝,在莲蓬的怀抱里,香甜入梦。  我独自倚靠在湖边的凉椅上,凝望水中的莲,隔着正午的浮尘。  从莲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其别样的人生。  莲花、莲子、莲心,本同为一体,但主次之分显而易见。莲子,没有莲花那样受人瞩目,它含蓄地躲藏在莲蓬中;莲心,没有莲子那般惹人怜爱,它更加深藏不露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虽不用这种书签了,但“三到”的读书法依然存在.不过我
期刊
老家的老屋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四面墙围起的一片天地,记录了我在襁褓中的啼哭,牙牙学语时的模样,奔走嬉戏时的笑容。如今,我对老屋里的陈设已无半点印象,唯独对那四面墙上方四四方方的天空还有一些记忆。  小时候,我喜欢到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仰头看四方的墙围出的四角天空。童年的记忆里,天空是那样蓝,上面没有一点瑕疵,有时会有几朵云悠然飘过。那方天空是那样宁静平和。  总有一些鸟雀也和我一样眷恋这四角天空
典范作家写文章的态度都是十分严肃的,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現在写作时的反复修改上。由于他們不憚千錘百炼,所以才能作到一字不易。我們如果能得到作家的手稿,沿着他們修
期刊
(本题选自201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选文《飘逝的风筝》曾刊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8年第5期)rn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rn鹞爷也感觉到了
期刊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  我们在尘世里努力地活着,没有指点江山的风姿,也没有浪遏飞舟的气概。我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少年,轻轻掩藏起所有属于这个年纪的锋芒与叛逆,为着梦想默默拼搏。当我们追寻理想天空时,没有什么能将我们阻挡。在磨难的荆棘丛中我们成长,扛起自己的未来。  一 长亭尽处,微笑而归
期刊
我知道白天的星星是在少女时代,我们全家住在诺夫哥罗德省的那一阵子,现在都记不清这是在杂志上看到的,还是一天晚上在村图书室管理员那儿听彼得·彼得罗维奇老师说的,对了,
期刊
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骆父瘦,腿长,更显瘦,杆子似的.我见过骆父三次,分别在几年里:第一次交臂错过,他例行去远足,只见其背影;第二次他刚远足回家,累倒在躺椅里,气喘吁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