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一、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就体验了世态炎凉,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他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国民性。南京求学,接受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西方社会进化论,形成自己独特的进化发展论。在洋务派的影响下,他抱着学医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
二、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一)充满温和忍耐的奴性
温和忍耐的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强、自立、自信”的本性被生活环境折磨,个性被同化,性格趋向软弱。《故乡》的闰土少年时期,见多识广,智勇双全,堪称“小英雄”。人过中年,畏畏缩缩,愚昧拙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二)缺乏人道主义的同情与关爱
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对别人的痛苦尤其是对为公益牺牲无法理解。夏瑜牺牲了,华老栓拿他的血作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竟为没有拿到衣服和赏银而遗憾,阿义勒索未遂打了夏瑜两记耳光,夏瑜鄙视他的人格“可怜”,茶客们无法理解,竟然说“疯话,简直是发疯了。”咸亨酒店的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一次比一次尖酸、刻薄,最后就是谩骂。柳妈对祥林嫂的抗婚悲剧不但不同情,反而当新闻传播,并怪她当初没有“索性撞一个死。”
(三)缺乏进取精神
一方面美化过去,固步自封。九斤老太“自从庆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豆子没有现在这么硬。”她埋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阿Q惯于未庄的生活,对未庄的风土人情,安之若泰,未庄的长凳、未庄的煎鱼、未庄的三十二张竹牌、未庄的女人走路扭屁股等都是美的。城里的条凳,城里的葱丝鱼,城里的麻将,城里的女人扭屁股等实在有点“妈妈的”。
三、国民劣性的病根
(一)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
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孝悌忠信”,韩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等无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言行。阿Q之所以有惩罚男女交往的勇气,是因为他有“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七夫人亲自出马镇压爱姑,因为“夫为妻纲”。闰土见到儿时的伙伴终于恭敬地叫一声“老爷”,因为“天有九重,民有九等”。
(二)长期的封建压迫是培育国民畸形心理的温床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压迫,使得国民长期处于受奴役的地位。虽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革命,但没有改变国民尤其是农民受奴役的命运。阿Q在政治、经济、宗教的压迫下,姓氏、工钱、布衫、毡帽、棉被以及爱的愿望等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条万不能脱的短裤。
(三)特定的历史时代是阿Q主义产生与传播的根源
鲁迅探索国民性问题一个最杰出的贡献是发现了阿Q主义。阿Q主义的精髓是精神胜利法。张毕来在《新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北京新1版)中对精神胜利法的作了精辟的论述:“精神胜利法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统治阶级的,也是劳动人民的;是阿Q的,也是全民的。”
四、如何改造国民性
(一)正本清源,提倡革命的战斗精神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的社会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们享用的人肉筵宴和厨房”“有文明以来,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但是,“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呐喊:“救救孩子”。从孩子开始造就新人。
鲁迅提倡用革命的战斗精神“去毁坏这铁屋子,争到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舞民众用任性的战斗“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世上如果还有正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哭、敢思、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推翻封建制度并不意味着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已完成。改造国民性比改革社会的道路更曲折,历时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鲁迅全集·两地书》1981年北京第1版,第31页)。
(二)用教育去提高国民的觉悟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文学史上把鲁迅文化贫乏,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农民只知“专制”,不知民主;只知家天下,不知公天下。思想愚昧。柳妈笃信鬼神,祥林嫂去捐门槛,闰土要香炉,六斤仍然缠脚,阿Q把革命當作报私仇的工具,夏瑜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茶客们嗤之以鼻。所以要变革社会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革命民主思想的教育;要改变国民的精神面,就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科学思想的教育。对知识分子同样需要教育,教育他们走出书斋,直面人生。总之,鲁迅认为应该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都说鲁迅的作品简直让人受不了。这正是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其实鲁迅的小说作品无不蕴含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党秀臣.中国现代文学参考资料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一、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就体验了世态炎凉,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他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国民性。南京求学,接受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西方社会进化论,形成自己独特的进化发展论。在洋务派的影响下,他抱着学医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
二、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一)充满温和忍耐的奴性
温和忍耐的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强、自立、自信”的本性被生活环境折磨,个性被同化,性格趋向软弱。《故乡》的闰土少年时期,见多识广,智勇双全,堪称“小英雄”。人过中年,畏畏缩缩,愚昧拙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二)缺乏人道主义的同情与关爱
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对别人的痛苦尤其是对为公益牺牲无法理解。夏瑜牺牲了,华老栓拿他的血作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竟为没有拿到衣服和赏银而遗憾,阿义勒索未遂打了夏瑜两记耳光,夏瑜鄙视他的人格“可怜”,茶客们无法理解,竟然说“疯话,简直是发疯了。”咸亨酒店的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一次比一次尖酸、刻薄,最后就是谩骂。柳妈对祥林嫂的抗婚悲剧不但不同情,反而当新闻传播,并怪她当初没有“索性撞一个死。”
(三)缺乏进取精神
一方面美化过去,固步自封。九斤老太“自从庆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豆子没有现在这么硬。”她埋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阿Q惯于未庄的生活,对未庄的风土人情,安之若泰,未庄的长凳、未庄的煎鱼、未庄的三十二张竹牌、未庄的女人走路扭屁股等都是美的。城里的条凳,城里的葱丝鱼,城里的麻将,城里的女人扭屁股等实在有点“妈妈的”。
三、国民劣性的病根
(一)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
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孝悌忠信”,韩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等无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言行。阿Q之所以有惩罚男女交往的勇气,是因为他有“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的清规戒律。七夫人亲自出马镇压爱姑,因为“夫为妻纲”。闰土见到儿时的伙伴终于恭敬地叫一声“老爷”,因为“天有九重,民有九等”。
(二)长期的封建压迫是培育国民畸形心理的温床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压迫,使得国民长期处于受奴役的地位。虽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革命,但没有改变国民尤其是农民受奴役的命运。阿Q在政治、经济、宗教的压迫下,姓氏、工钱、布衫、毡帽、棉被以及爱的愿望等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条万不能脱的短裤。
(三)特定的历史时代是阿Q主义产生与传播的根源
鲁迅探索国民性问题一个最杰出的贡献是发现了阿Q主义。阿Q主义的精髓是精神胜利法。张毕来在《新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北京新1版)中对精神胜利法的作了精辟的论述:“精神胜利法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统治阶级的,也是劳动人民的;是阿Q的,也是全民的。”
四、如何改造国民性
(一)正本清源,提倡革命的战斗精神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的社会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们享用的人肉筵宴和厨房”“有文明以来,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但是,“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呐喊:“救救孩子”。从孩子开始造就新人。
鲁迅提倡用革命的战斗精神“去毁坏这铁屋子,争到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舞民众用任性的战斗“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世上如果还有正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哭、敢思、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推翻封建制度并不意味着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已完成。改造国民性比改革社会的道路更曲折,历时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鲁迅全集·两地书》1981年北京第1版,第31页)。
(二)用教育去提高国民的觉悟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文学史上把鲁迅文化贫乏,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农民只知“专制”,不知民主;只知家天下,不知公天下。思想愚昧。柳妈笃信鬼神,祥林嫂去捐门槛,闰土要香炉,六斤仍然缠脚,阿Q把革命當作报私仇的工具,夏瑜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茶客们嗤之以鼻。所以要变革社会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革命民主思想的教育;要改变国民的精神面,就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科学思想的教育。对知识分子同样需要教育,教育他们走出书斋,直面人生。总之,鲁迅认为应该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都说鲁迅的作品简直让人受不了。这正是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其实鲁迅的小说作品无不蕴含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党秀臣.中国现代文学参考资料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