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因而,作业批改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提高。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及失误,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是师生间一种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也是“师批学改”的机械性行为,因此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的批阅作业。众所周知,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样化、多元化,用得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然而,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这里介绍几种批改作业的策略。
一、评语评价。评语,是一种作业批改的方式。平时,由于教师工作繁忙,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毕竟是少数的,教师与大多数学生缺乏沟通,此时,作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因此,将评语引入小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既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何乐而不为呢?在作业批改中,一旦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分析、计算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尽可能的在错误的地方做上一些暗示性的符号,或直接用提示性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如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仔细读读题目再试试好吗”“能否再仔细找找数量关系”“能不能用逆推方法试试看”“想想第二步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些提示性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提供思考的线路。学生会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改正。根据提示性评语,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
二、等级评价。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采取分项评价的批发策略。例如,有的学校设计了分三项评判等级的批改方法:“A”代表“双基”评价。主要看解题过程中,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代表书面评价。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包括标点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代表创新评价。主要看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是否清晰简捷,具有独创性,有无超额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小组评价。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性学习,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小组作业批改方式。小组作业批改通常以4人的小组为宜,即前后桌组合。作业批改时,教师提出批改要求,由小组长主持,先以小组中的一人的作业做“范本”,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范本”,然后逐个互批、对查。这样的批改有自己独特的好处:
(1)由于小组批改时,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全体同学面前,同学间的赞扬与鼓励,批评与帮助,会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刺激学生的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2)小组批改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传播信息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这样作业批改方式,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推动学生在问题面前善于动脑,敢于发表意见,在不同观点面前,善于追根究底,敢于据理力争。
在进行小组批改时,由谁来当小组长?在多次的运作中,采用“轮流制”的办法比较好。轮流当作业批改小组长,包括困难生在内,给他提供了一个“领导”他人的机会。要强、好胜,希望在群体中表现自己,是学生、包括困难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快要轮到这些困难生当小组长时,他们这时对自己的作业特别认真,有不会的地方,主动请教其他同学或问老师、家长,直到完全做对,彻底弄懂为止。教师在差生轮到当组长时,要多留心以鼓励与指导,教师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尽量为他们“开小灶”,不要挫伤他们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自信心。
四、一题多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沉重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湖南文明铺镇狭江完小)
(责任编校:长江)
一、评语评价。评语,是一种作业批改的方式。平时,由于教师工作繁忙,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毕竟是少数的,教师与大多数学生缺乏沟通,此时,作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因此,将评语引入小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既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何乐而不为呢?在作业批改中,一旦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分析、计算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尽可能的在错误的地方做上一些暗示性的符号,或直接用提示性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如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仔细读读题目再试试好吗”“能否再仔细找找数量关系”“能不能用逆推方法试试看”“想想第二步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些提示性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提供思考的线路。学生会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改正。根据提示性评语,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
二、等级评价。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采取分项评价的批发策略。例如,有的学校设计了分三项评判等级的批改方法:“A”代表“双基”评价。主要看解题过程中,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代表书面评价。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包括标点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代表创新评价。主要看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是否清晰简捷,具有独创性,有无超额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小组评价。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性学习,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小组作业批改方式。小组作业批改通常以4人的小组为宜,即前后桌组合。作业批改时,教师提出批改要求,由小组长主持,先以小组中的一人的作业做“范本”,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范本”,然后逐个互批、对查。这样的批改有自己独特的好处:
(1)由于小组批改时,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全体同学面前,同学间的赞扬与鼓励,批评与帮助,会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刺激学生的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2)小组批改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传播信息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这样作业批改方式,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推动学生在问题面前善于动脑,敢于发表意见,在不同观点面前,善于追根究底,敢于据理力争。
在进行小组批改时,由谁来当小组长?在多次的运作中,采用“轮流制”的办法比较好。轮流当作业批改小组长,包括困难生在内,给他提供了一个“领导”他人的机会。要强、好胜,希望在群体中表现自己,是学生、包括困难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快要轮到这些困难生当小组长时,他们这时对自己的作业特别认真,有不会的地方,主动请教其他同学或问老师、家长,直到完全做对,彻底弄懂为止。教师在差生轮到当组长时,要多留心以鼓励与指导,教师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尽量为他们“开小灶”,不要挫伤他们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自信心。
四、一题多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沉重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湖南文明铺镇狭江完小)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