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处方前置系统审核规则修订经验浅谈

来源 :药学与临床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门急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应用过程中,药师总结系统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用药警示,细化设置重复用药、药物检验值、超说明书用药等模块审核规则.系统规则优化后,需药师人工审核的问题处方比率降低,医生修改处方率和处方合理率逐步提高,提升了医生对前置审核的接受度和药师工作效率,提高本院门急诊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肿瘤初次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用药合理性,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方法:收集肿瘤内科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肿瘤患者初次化疗的病历,对其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用药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在纳入的131例病历中,主要不合理现象包括预防用药不足(占30.53%)、药物过度使用(占28.24%)、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使用证据不足(占65.65%)、糖皮质激素种类选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实施处方专项点评,了解肿瘤患者PEG-rhG-CSF临床用药情况,发现不适宜用药问题,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从本院出院并使用PEG-rhG-CSF的病例200例,参照相关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制定点评标准,并依据此标准评价PEG-rhG-CSF的用药合理性.结果:在200例中,不合理用药达160例(占80.00%),其中无适应症用药最多(144例,占90.00%),其次为用药剂量偏低(64例,占40.00%)、用药途径不适宜(6例,占3.75%)等.无适应症用药在低FN风险患
目的: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编制的《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制剂选择、配制、输注装置、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药事管理干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选用适宜的新生儿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集中调配肠外营养、临床药师审核肠外营养处方和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质作为肠外营养输液袋等多项措施,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的应用,结论:通过药事管理有效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并通过持续改进取得良好成绩.
目的:建立指纹图谱、多指标定量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复方银花解毒颗粒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检测波长分别为230、330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1;进样量10μL.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5批样品的相似度均>0.962,标定了15个共有
1 固元升提汤rn组 成:党参20 g,炙黄芪20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0 g,柴胡10 g,升麻10 g,枳壳10 g,当归10 g,续断10 g,杜仲10 g,炙甘草5 g.rn功 效:健脾补肾,固元升提.rn主 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证).rn用 法: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
[本刊讯]?2021年12月25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五周年专题座谈会暨《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仪式在南京举行.rn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周珉、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陈亦江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综合处陈燕处长宣读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的书面致辞,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亚博介绍《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背景及意义.全国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刘沈林教
期刊
1 木金温胆汤rn组 成:法半夏10 g,枳实6 g,木香6 g,郁金10 g,陈皮6 g,竹茹6 g,白术20 g,茯苓20 g,瓦楞子15 g(先煎),生姜10 g,甘草5 g.rn功 效:理气健脾化痰,清胆和胃降逆.rn主 治:反流性胃炎(肝郁气滞、脾虚痰凝证).rn用 法:每日1 剂,煎煮2 次,得药液600 mL,早晚餐后30 min各服300 mL.
藏象学说是研究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皮肤的生理、病理表现究其根本源于五脏的功能状态.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离不开五脏功能失调,心火亢盛、脾胃虚弱、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肾阴亏虚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虚实夹杂,辨治时应根据病程阶段、五脏患病主次和不同证候进行分析,灵活选用清泻心火、调养心神,健脾和胃、祛湿止痒,益气宣肺、祛风止痒,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滋阴补肾、调和阴阳等法,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使五脏得安,则疾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