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火如荼的课改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课改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平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加入了课改之列。以前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实行新课改后课堂气氛则变得和谐融洽。当然,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还是有很多顾虑。
下面谈谈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忧与喜:
一
都说课改课改,其实我们不妨理解为改课,或者说是改人,改人的观念、态度、思维等等,这其中必定掺杂着人作为主体的喜怒哀乐。那么数学课改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1.时间操作问题
首先,新课改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提前对新知识有个大概了解,知道老师第二天要讲什么,老师上课时一般学生都会的东西就不讲了。然而自习的时间实在是捉襟见肘,更别提晚上还有各科的作业需要完成,所以预习效果很难保证,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其次,课上老师要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然而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很多新的知识学生根本没接触过,而且比较抽象,所以新授课老师还是放不下,而复习课上有的难题学生又没办法讨论,很多题目若让学生点评又不到位,最后还要老师讲。这样既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模式,又要把知识讲透,无形中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2.小组中的伪讨论、伪参与问题
小组讨论是课改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还在讨论;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由老师换成学生告诉大家结论;从参考书上看来的结论未经消化就照本宣科;如果一个问题抛出来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则讨论不出任何东西……这些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都是所谓的伪讨论、伪参与。
3.评价体制问题
首先是老师的评价。由于课改还不成熟,我们都在摸索中,那么如果老师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学成绩下降怎么办?学校会不会体谅老师呢?其次是学生的评价。现有的评价机制实际上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有的小组评价多数只是将小组内各成员的得分简单累加,评出小组名次,班级每周或口头表扬或买些小礼物奖励。这些机制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学生,但时间一长,学生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小组合作的懈怠感就会随之出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好学生不顾小组,每次直接说出答案,后进生则把小组当成偷懒的借口,不思考抄作业。上课时,小组评价机制的激励性一旦丧失,学生活动就丧失了真正的内驱力。
二
鲁迅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变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然而,这种近乎绝望的悲哀并没有阻碍鲁迅前进的步伐。同样,虽然课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喜悦,更多的是苦涩和思索,短暂的繁华过后,问题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众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是,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深深地思索,苦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可行的方案。所以课改也有可喜的一面。
1.师生关系更融洽,幸福指数上升
通过自己的实践及观察,我发现,课改以后,课堂上学生醒了、活了,敢于发言,敢于讨论,敢于板演;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开朗多了。教师在课堂上也轻松了、快乐了。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如鱼得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2.小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改变了一些人的陋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自学、互学、互问、互查、互比,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争第一,成员之间能主动帮助,自觉互相监督,每位同学心里都想着不能给本组丢脸、要为本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个别同学有陋习的也乖乖地改了。
3.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从自身的发展来说,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还是比较准确、流畅的。我总是力求严谨,但又缺乏幽默感与灵动,所以按传统的讲授法自我感觉不太好,有时显得呆板。在自主对话理念的指引下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表达,我更多的是倾听,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概括、引导、鼓励、评价,通过生生之间的质疑、评价,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很好地掩盖了语言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把缺点变成了优点。
作家刘烨说中国需要的是“扎扎实实为中国做事的人”,语言朴实,但意味深长。今天的教育改革,需要智慧的帮忙者,不需要懒惰的看客。少说空话,扎扎实实地做事吧。我们不必要追求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回归教育本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只要放下那颗最应该放下却又不敢放下的心,设身处地地多为学生的发展想一想;只要把“讲得精彩”想方设法变成“学得精彩”……课改就会成功。
下面谈谈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忧与喜:
一
都说课改课改,其实我们不妨理解为改课,或者说是改人,改人的观念、态度、思维等等,这其中必定掺杂着人作为主体的喜怒哀乐。那么数学课改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1.时间操作问题
首先,新课改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提前对新知识有个大概了解,知道老师第二天要讲什么,老师上课时一般学生都会的东西就不讲了。然而自习的时间实在是捉襟见肘,更别提晚上还有各科的作业需要完成,所以预习效果很难保证,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其次,课上老师要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然而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很多新的知识学生根本没接触过,而且比较抽象,所以新授课老师还是放不下,而复习课上有的难题学生又没办法讨论,很多题目若让学生点评又不到位,最后还要老师讲。这样既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模式,又要把知识讲透,无形中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2.小组中的伪讨论、伪参与问题
小组讨论是课改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还在讨论;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由老师换成学生告诉大家结论;从参考书上看来的结论未经消化就照本宣科;如果一个问题抛出来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则讨论不出任何东西……这些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都是所谓的伪讨论、伪参与。
3.评价体制问题
首先是老师的评价。由于课改还不成熟,我们都在摸索中,那么如果老师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学成绩下降怎么办?学校会不会体谅老师呢?其次是学生的评价。现有的评价机制实际上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有的小组评价多数只是将小组内各成员的得分简单累加,评出小组名次,班级每周或口头表扬或买些小礼物奖励。这些机制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学生,但时间一长,学生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小组合作的懈怠感就会随之出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好学生不顾小组,每次直接说出答案,后进生则把小组当成偷懒的借口,不思考抄作业。上课时,小组评价机制的激励性一旦丧失,学生活动就丧失了真正的内驱力。
二
鲁迅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变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然而,这种近乎绝望的悲哀并没有阻碍鲁迅前进的步伐。同样,虽然课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喜悦,更多的是苦涩和思索,短暂的繁华过后,问题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众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是,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深深地思索,苦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可行的方案。所以课改也有可喜的一面。
1.师生关系更融洽,幸福指数上升
通过自己的实践及观察,我发现,课改以后,课堂上学生醒了、活了,敢于发言,敢于讨论,敢于板演;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开朗多了。教师在课堂上也轻松了、快乐了。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如鱼得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2.小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改变了一些人的陋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自学、互学、互问、互查、互比,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争第一,成员之间能主动帮助,自觉互相监督,每位同学心里都想着不能给本组丢脸、要为本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个别同学有陋习的也乖乖地改了。
3.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从自身的发展来说,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还是比较准确、流畅的。我总是力求严谨,但又缺乏幽默感与灵动,所以按传统的讲授法自我感觉不太好,有时显得呆板。在自主对话理念的指引下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表达,我更多的是倾听,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概括、引导、鼓励、评价,通过生生之间的质疑、评价,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很好地掩盖了语言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把缺点变成了优点。
作家刘烨说中国需要的是“扎扎实实为中国做事的人”,语言朴实,但意味深长。今天的教育改革,需要智慧的帮忙者,不需要懒惰的看客。少说空话,扎扎实实地做事吧。我们不必要追求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回归教育本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只要放下那颗最应该放下却又不敢放下的心,设身处地地多为学生的发展想一想;只要把“讲得精彩”想方设法变成“学得精彩”……课改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