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展示的三个教学片段中,执教教师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到了《大雁归来》中所蕴含的生态观念。结合对两个教学片段的简要评析,文章又进一步阐述如下观点:提高对教材中生态文本的关注度,重估它们的教育价值;生态文本的教学应当运用学科手段对学生进行生态观念的渗透。
【关键词】生态文本 生态观念 文本细读 渗透
片段一:
师:根据注释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侯文蕙翻译的《沙乡年鉴》,有删改。对照侯文蕙的译文,我发现有处改动很值得关注:课文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而在侯文蕙的译文中这句话是“我们的大雁又回到家里了”。联系上下文对比一下,哪一个更好呢?
学生细读前后段落,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好,读起来比较顺畅。
生:我也觉得是课文中的好,因为前面有一句话是“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如果是“回到家里”的话,就和“客人”这个称呼矛盾了。
师:两位同学一个从语感的顺畅度上判断,一个联系上文进行辨析,都说得有理有据。不过,作为一篇翻译过来的文章,我们在判断译文好坏的时候,最好还是参考一下原文,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Our geese are home again!
师:当然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完全可以。不过,利奥波德既然用了“home”,显然就有强调“家”的意思。那么,这个“家”明明与上文的“客人”(guests)一词相矛盾,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强调呢?提示一下,可以结合利奥波德的身份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课本的注释说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我想他是想用“home”这个词来强调这个农场也是大雁的家。
师:从这个词中你看出利奥波德什么样的观念?
生:我覺得利奥波德要强调的是在大自然中,人类和动物、植物都是平等的,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你可真是利奥波德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作者把大自然看作我们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所以在他眼中,这片农场既是“我们”的,又是大雁的。大雁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所以被称为“客人”;但它们和我们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这片土地也是它们的家,所以又说它们“回到家里了”。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正是利奥波德生态观念的生动体现。
【片段评析】作为一个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观念。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1]可以说,“home”一词的选用,正是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
教材编者将译文原句改为“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虽然提高了语句的顺畅度,并消解了与前文的矛盾,但却明显地弱化了“回家”的意味——这实际上也是对文中生态观念的一种弱化。
执教教师敏感的捕捉到这一个细微的改动,适时引入译文原句,引导学生借助比较法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生态观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执教教师运用语文的手段,达到了生态教育的目的。所以说,这一环节既是语文的,更是生态的。
片段二:
师:我手中的《教师教学用书》上说:“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同时投影出示这句话。)请大家细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看看这种解说符合作者的原意吗?
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觉得不太符合。
师:哪里不符合了?
生:作者说是对“整个大陆”有益无损,可是这里却说是对人类有益无损,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大迁徙对整个大自然有益无损,而不仅仅是对人类自己。
师:你的目光太敏锐了。虽然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别,表达的意思却有天壤之别。教学用书上的话只想到了人类自己,而利奥波德不是,他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同时投影出示)这就是著名的“土地伦理”,是当代生态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着这种思想,非常值得用心领悟。
【片段评析】《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结尾这个关键语句的诠释无疑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表述中所蕴含的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而教学用书的编写者所流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执教教师正是借助这个错误的诠释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推敲辨析词语含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出“土地伦理”的基本原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巧妙而有深度的教学设计。
美国生态批评开拓者格伦·A.洛夫说:“不涉及世界的自然条件和支撑所有生命的基本生态原则的文学教学和研究,似乎显得越来越短视和不合时宜。”[2]若是将“文学教学”换成“语文教学”,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仍可成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在教学和教研中涉及生态话题,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日益加剧的生态焦虑都在逼迫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语境现实。
希望上面所分享三个教学片段能对广大语文同仁有所启发,更希望通过它们能引起语文同仁对生态文本的更多关注。因为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确实有必要重估此类文本的教育价值,并借助生态整体主义的理念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利用这些观念在学生心中植下一颗生态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慧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4.
[2] [美]格伦oA.洛夫.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M].胡志红 王敬民 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作者单位: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
【关键词】生态文本 生态观念 文本细读 渗透
片段一:
师:根据注释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侯文蕙翻译的《沙乡年鉴》,有删改。对照侯文蕙的译文,我发现有处改动很值得关注:课文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而在侯文蕙的译文中这句话是“我们的大雁又回到家里了”。联系上下文对比一下,哪一个更好呢?
学生细读前后段落,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好,读起来比较顺畅。
生:我也觉得是课文中的好,因为前面有一句话是“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如果是“回到家里”的话,就和“客人”这个称呼矛盾了。
师:两位同学一个从语感的顺畅度上判断,一个联系上文进行辨析,都说得有理有据。不过,作为一篇翻译过来的文章,我们在判断译文好坏的时候,最好还是参考一下原文,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Our geese are home again!
师:当然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完全可以。不过,利奥波德既然用了“home”,显然就有强调“家”的意思。那么,这个“家”明明与上文的“客人”(guests)一词相矛盾,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强调呢?提示一下,可以结合利奥波德的身份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课本的注释说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我想他是想用“home”这个词来强调这个农场也是大雁的家。
师:从这个词中你看出利奥波德什么样的观念?
生:我覺得利奥波德要强调的是在大自然中,人类和动物、植物都是平等的,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
师:你可真是利奥波德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作者把大自然看作我们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所以在他眼中,这片农场既是“我们”的,又是大雁的。大雁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所以被称为“客人”;但它们和我们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这片土地也是它们的家,所以又说它们“回到家里了”。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正是利奥波德生态观念的生动体现。
【片段评析】作为一个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观念。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1]可以说,“home”一词的选用,正是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
教材编者将译文原句改为“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虽然提高了语句的顺畅度,并消解了与前文的矛盾,但却明显地弱化了“回家”的意味——这实际上也是对文中生态观念的一种弱化。
执教教师敏感的捕捉到这一个细微的改动,适时引入译文原句,引导学生借助比较法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生态观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执教教师运用语文的手段,达到了生态教育的目的。所以说,这一环节既是语文的,更是生态的。
片段二:
师:我手中的《教师教学用书》上说:“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同时投影出示这句话。)请大家细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看看这种解说符合作者的原意吗?
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觉得不太符合。
师:哪里不符合了?
生:作者说是对“整个大陆”有益无损,可是这里却说是对人类有益无损,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大迁徙对整个大自然有益无损,而不仅仅是对人类自己。
师:你的目光太敏锐了。虽然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别,表达的意思却有天壤之别。教学用书上的话只想到了人类自己,而利奥波德不是,他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同时投影出示)这就是著名的“土地伦理”,是当代生态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着这种思想,非常值得用心领悟。
【片段评析】《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结尾这个关键语句的诠释无疑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表述中所蕴含的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而教学用书的编写者所流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执教教师正是借助这个错误的诠释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推敲辨析词语含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出“土地伦理”的基本原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巧妙而有深度的教学设计。
美国生态批评开拓者格伦·A.洛夫说:“不涉及世界的自然条件和支撑所有生命的基本生态原则的文学教学和研究,似乎显得越来越短视和不合时宜。”[2]若是将“文学教学”换成“语文教学”,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仍可成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在教学和教研中涉及生态话题,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日益加剧的生态焦虑都在逼迫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语境现实。
希望上面所分享三个教学片段能对广大语文同仁有所启发,更希望通过它们能引起语文同仁对生态文本的更多关注。因为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确实有必要重估此类文本的教育价值,并借助生态整体主义的理念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利用这些观念在学生心中植下一颗生态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慧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4.
[2] [美]格伦oA.洛夫.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M].胡志红 王敬民 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作者单位: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