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思维的方向、方法、习惯决定了思维的结果。批判性思维因其反思、审慎、全面、独立的特点,一贯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从一定角度上看,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起点。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未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实践。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很强的生长阶段,正是身心发展成熟的起始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思维是人们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评判的反应过程,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人类进行思维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而一个人的母语是他最常用、最熟练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运用母语的起始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切入点自然便是小学语文教学。
1.批判性思维具有质疑和反思的特性
批判性思維是对以往的思维或事物进行全面的反思、甄别,依据比较成熟的标准,进行理智、客观的判断,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正确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一般需要具备冷静的态度,科学的分析,合乎逻辑的评判能力,这样评判事物,其结果才能更为客观、公正、科学。所以,批判性思维应归属于思维态度、思维习惯。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质疑,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活动,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既定思维的过程,是需要评判者主动用客观独到的眼光去审查原有的观点、评价,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地认识、分析、判断事物。因为持质疑态度,所以要对过往的事物进行反思,需要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做出是否正确的评价,要能说出自己为什么作出新评价的理由,还要考虑对原有的观点的发展或修订。
2.批判性思维是新旧思维的重要节点和基础
人们经常就各个学科的教学提出对学生的不同思维培养要求,诸如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反向思维等等。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单纯的对错误的东西进行评判,而是对以往事物的全面盘点,必须考虑周全。全面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全面审视,周全评价,需要学生养成多思的好习惯,发散性思维获得发展了,思维的严谨性也就养成了,个人的归纳、演绎能力得到充足的锻炼,逻辑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就发达了,思维的敏锐性得到加强了。
批判性思维所持的标准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做出的思维才有其存在和应用价值。创造性思维在于其超越性,要评价思维是否具备创造性,还要看其是否突破原有的既定思维,而评价原有的既定思维是否正确,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是为师三大任务:教授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难,这是界定教师的职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文章十分强调解惑的作用。韩愈强调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解“惑”,学生有惑,教师解惑,有惑就要质疑,要反思。因为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因此落实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学是教师的主动意识,主动行为,维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1.树立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决定行动,教师只要在头脑中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就会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努力。
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意识就要做到:一是养成独立思考,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尊重客观规律,但勇于挑战权威,善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性;二是尊重文本但不迷信文本,学习但不照搬,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当教参的搬运工,不当别人教案的传声筒;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一切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主动带领学生养成凡事考证,遇事多思,寻找真理验证真理的良好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对文本质疑的学习习惯
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文本,教学情节的设定是编者,导演是教师,演员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几乎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由于各种原因,编选者的意图可能和教師、学生领会到的主旨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编、教、学三者现实生活和知识积累不同,教材的导向和学生的理解有差距。二是有些文本时间跨度大,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对文本主题立意的理解有难度。三是各类文本语言风格不同,词义变化较大,学生一时掌握不来。四是有些文本脱离实际,教参编选者拔高了主题、人物形象等。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和教师沿袭固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要么囫囵吞枣,要么盲从记忆,不利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养成学生处处留神,多点质疑,多角度审视,独立判断的习惯非常重要。寻找质疑点可以从文本的立意入手,不盲从教参,明辨真理;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多角度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深入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在推敲中体味语言的魅力;可以针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斟酌,提出自己的见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质疑是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不是一质疑就是对原有结论的否定,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尊重事物的内在本质。
3.有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丰富,有主教材,有配套教参、音像资料、辅导书等,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这就给教学者乃至家长提出了难题,不知该选择哪种教材才最合适,盲从者按部就班,搬运各种现成的教材,甚至这些教材之间观点相互冲突无法自圆其说也不管,学生被淹没在书本、题海中无法摆脱。因此,仔细分析各种教学资料,认真筛选、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
这里的整合,是专指为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教学体系和特定的精选的原则,编排、剪裁、组合有用的教学资料。有效的方法有:一是整合教材,打乱原教材的编排顺序,增删原教材的内容,改变原课后的问题,使之符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程序;二是合理选择教参内容,对教参进行思辨、考察,合理的参考,不合理的丢弃,不盲从,不照搬,有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三是精选练习,不随意使用现成的练习册,彻底抛去无效练习,精选题目,最好自行选编;四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电教信息技术,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出发,制作符合学生使用的音像教学资料;五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寻找质疑点,养成自行收集资料的习惯;六是建设适度开放的课堂讨论制度,培养学生想说、敢试、会说的习惯和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思维是人们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评判的反应过程,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人类进行思维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而一个人的母语是他最常用、最熟练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运用母语的起始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切入点自然便是小学语文教学。
1.批判性思维具有质疑和反思的特性
批判性思維是对以往的思维或事物进行全面的反思、甄别,依据比较成熟的标准,进行理智、客观的判断,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正确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一般需要具备冷静的态度,科学的分析,合乎逻辑的评判能力,这样评判事物,其结果才能更为客观、公正、科学。所以,批判性思维应归属于思维态度、思维习惯。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质疑,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活动,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既定思维的过程,是需要评判者主动用客观独到的眼光去审查原有的观点、评价,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地认识、分析、判断事物。因为持质疑态度,所以要对过往的事物进行反思,需要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做出是否正确的评价,要能说出自己为什么作出新评价的理由,还要考虑对原有的观点的发展或修订。
2.批判性思维是新旧思维的重要节点和基础
人们经常就各个学科的教学提出对学生的不同思维培养要求,诸如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反向思维等等。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单纯的对错误的东西进行评判,而是对以往事物的全面盘点,必须考虑周全。全面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全面审视,周全评价,需要学生养成多思的好习惯,发散性思维获得发展了,思维的严谨性也就养成了,个人的归纳、演绎能力得到充足的锻炼,逻辑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就发达了,思维的敏锐性得到加强了。
批判性思维所持的标准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做出的思维才有其存在和应用价值。创造性思维在于其超越性,要评价思维是否具备创造性,还要看其是否突破原有的既定思维,而评价原有的既定思维是否正确,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是为师三大任务:教授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难,这是界定教师的职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文章十分强调解惑的作用。韩愈强调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解“惑”,学生有惑,教师解惑,有惑就要质疑,要反思。因为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因此落实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学是教师的主动意识,主动行为,维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1.树立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决定行动,教师只要在头脑中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就会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努力。
树立批判性思维培养意识就要做到:一是养成独立思考,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尊重客观规律,但勇于挑战权威,善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性;二是尊重文本但不迷信文本,学习但不照搬,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当教参的搬运工,不当别人教案的传声筒;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一切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主动带领学生养成凡事考证,遇事多思,寻找真理验证真理的良好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对文本质疑的学习习惯
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文本,教学情节的设定是编者,导演是教师,演员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几乎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由于各种原因,编选者的意图可能和教師、学生领会到的主旨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编、教、学三者现实生活和知识积累不同,教材的导向和学生的理解有差距。二是有些文本时间跨度大,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对文本主题立意的理解有难度。三是各类文本语言风格不同,词义变化较大,学生一时掌握不来。四是有些文本脱离实际,教参编选者拔高了主题、人物形象等。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和教师沿袭固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要么囫囵吞枣,要么盲从记忆,不利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养成学生处处留神,多点质疑,多角度审视,独立判断的习惯非常重要。寻找质疑点可以从文本的立意入手,不盲从教参,明辨真理;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多角度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深入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在推敲中体味语言的魅力;可以针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斟酌,提出自己的见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质疑是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不是一质疑就是对原有结论的否定,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尊重事物的内在本质。
3.有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丰富,有主教材,有配套教参、音像资料、辅导书等,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这就给教学者乃至家长提出了难题,不知该选择哪种教材才最合适,盲从者按部就班,搬运各种现成的教材,甚至这些教材之间观点相互冲突无法自圆其说也不管,学生被淹没在书本、题海中无法摆脱。因此,仔细分析各种教学资料,认真筛选、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
这里的整合,是专指为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教学体系和特定的精选的原则,编排、剪裁、组合有用的教学资料。有效的方法有:一是整合教材,打乱原教材的编排顺序,增删原教材的内容,改变原课后的问题,使之符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程序;二是合理选择教参内容,对教参进行思辨、考察,合理的参考,不合理的丢弃,不盲从,不照搬,有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三是精选练习,不随意使用现成的练习册,彻底抛去无效练习,精选题目,最好自行选编;四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电教信息技术,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出发,制作符合学生使用的音像教学资料;五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寻找质疑点,养成自行收集资料的习惯;六是建设适度开放的课堂讨论制度,培养学生想说、敢试、会说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