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拉特民间故事中莫日更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乌拉特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富有智慧的人物,他们机智勇敢,是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体现出乌拉特人民的思想观念、理想愿望。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以莫日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关键词:乌拉特 民间故事 莫日更 文化内涵
  一、莫日更形象分析
  莫日更是乌拉特民间故事中的智者之一。他平民出身,受过教育,闯荡过。霍托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果敢善良、足智多谋、不畏权势。他是一个牧羊娃成长为博知而富有谋略、果敢而沉着老练的智者,可以说是乌拉特人民理想和期待的化身。
  (一)称呼
  莫日更,意为聪明。这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尊号,他的真名已无人知晓,流传下来的只有尊号。尊号,蒙古语叫“阿卜该拉胡”,不同于汉族王朝尊号只尊崇皇帝、皇后、皇太后,蒙古族起尊号是一种习俗,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起尊号的。“蒙古族起‘尊号’的习俗很普遍,有些地方按原名找人就较困难,按尊号找就容易。内蒙古西部和青海、甘肃的蒙古族地区,几乎每个人都有尊号,而且喜欢称尊号,不喜欢人叫原名,如果当面叫原名,就认为欠恭敬。”a而莫日更的尊號实际上是由对人物的评议所产生的,这一称呼十分准确地概括了主人公的人物特点,是乌拉特蒙古族的起尊号的方式之一。
  (二)形象
  莫日更本人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善于观察总结;身体十分结实,且吃苦耐劳,社会阅历丰富。莫日更十三岁时因聪明且结实被王府的福晋选中陪伴小王爷上京读书。因此他有幸成为一名“旁听生”,接触到了系统的教育。而莫日更也并没有浪费这样的机会。“小王爷到先生那里听课,他就站在门外,不能离开。小王爷在屋内读书识字,莫日更能把一天教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莫日更在京城当伴读生虽然没有接触文字,但课文里的内容完全听懂了,加减乘除也会了。”五年的旁听学习生涯,让十八岁的莫日更对人生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知。
  从北京回来后,在家中待了半年的莫日更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他跟着驼队经商,风餐露宿,吃的是干货,住的是帐篷,每天都要为三十多峰骆驼驮货卸货,可莫日更并不觉得苦,这样的营生,莫日更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了解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差异,观察总结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差异,并精通蒙汉双语,学习了知识,积累了社会阅历和经验,这为他此后的“智慧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性格
  乌拉特民间故事中的莫日更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果敢细致、沉着冷静。这样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他敢于违禁、敢于戏弄权贵的行为中。
  在“金印失窃”的故事中,为了找回金印,他敢于要求王爷和自己换衣服。“莫日更说,我们今日到皇宫,但我穿你的衣服,你穿我的衣服。莫日更把带有顶戴花翎的朝服穿上,领上真王爷到太和殿,直奔太监总管府。”要知道清王朝等级制度森严,而官服又是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清朝有着严格的官服制度,官服是不能随便穿的,更加不能穿不符合自己官职的衣服,否则会受到重罚。而莫日更以平民身份穿着王爷朝服,显然是一种极为大胆的违禁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和挑衅。因猜到丢失的金印在总管手中,他以王爷的身份向总管借了皇帝每日早朝前必读的经书却赖着不还,“总管亲自到中公旗王爷住地找到了王爷,用严厉的口气说马上把经文还上。这时,穿了王爷服的莫日更说,我旗王府的金印让贼人偷去现无下落,多念几遍经书或许能找到”。被戏弄了的总管也只能把金印乖乖交还回去。
  为了除掉大奸臣何英,在修建一座寺庙大雄宝殿的台阶时,莫日更用了打磨好的花岗岩(清政府律法规定,除皇宫外,王爷府、喇嘛庙均不能使用打磨好的花岗岩石料做台阶或石基)。何英看了后,果然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情,可钦差来查验后发现台阶是青砖砌成的,原来是莫日更在何英刚离开后就命人日夜不停地将原来的石阶换下埋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用事先准备好的青砖重砌起台阶。何英因此事以欺君之名被治罪。
  这些故事中,莫日更的行为都充满了对于制度以及上层当权者的挑衅,而莫日更却总是能达到目的并避免惩罚。这样的谋划,首先需要违禁的勇气与果断的决策,加之莫日更总能在事前细致观察,全面统筹,过程中显得沉着冷静,毫无破绽。他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功。
  总体上看,无论是从形象还是性格上看,莫日更无疑都是乌拉特人民“喜欢的样子”。即使也会耍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但这样的行为不仅无损于其人物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真切动人。在封建社会阶级固化严重,尤其是对于生存环境严苛、教育落后的乌拉特草原来说,平民唯一的上升渠道“科举”,也等同于没有。人们没有上升渠道,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利,这些规则充斥着对社会底层的剥削和压榨,而底层人民却只能遵从。而社会底层出身的莫日更因着自己的天资与努力,可以无视规则,敢于违禁,甚至戏弄当权者,却能安然无恙。对这样的反抗者形象的尊崇,也体现出底层人民对固有阶级的不满。莫日更是个理想化的人物,是乌拉特底层老百姓愿望和理想的化身。这一形象处处彰显着乌拉特草原文化特质和审美观念,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莫日更形象的审美文化内涵
  莫日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乌拉特人情感愿望和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其中蕴含着乌拉特蒙古族对民族习俗、社会人生的看法与态度,具有深刻的文化审美意蕴。
  (一)对民族习俗的展现
  在阿拉善诉讼案中,莫日更正是因为了解马的习性以及马群打印的习俗给了莫日更打赢官司的机会。也是因为熟知乌拉特三个(即人发、天窗、炉灶)不准乱动的规矩,莫日更救下了孤苦的老夫妻。“莫日更想了个办法,他说,你们把羊肉、羊头,包裹在皮里藏在蒙古包盖天窗的毡子下面,把羊血、羊粪埋在炉灶下,上面铺上灰,生火熬茶,到时候不能慌张,我自有办法。”果然,财主将蒙古包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没能发现“赃物”。
  (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口头传统中所反映的主题及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可以说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在阶级社会中它更具有阶级性。”b
  莫日更的故事真实地展示了乌拉特人当时的生活生存状态。在阶级社会,乌拉特民众从身体和精神上都备受压迫、奴役和剥削。乌拉特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无法通过知识去改变自己的生存际遇。他们只能出卖自己的力气,靠务工而生,一旦年老体衰,生存很难得到保证。“乌兰花秋高气爽、绿油油的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而年老无子的老人因无人雇佣,断了口粮。相反,有一些人仗着财大气粗、官商勾结欺压穷苦百姓。偏僻的草場上,奸商陈掌柜可以肆意讹诈失去丈夫的老妇人。”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民众被肆意剥削压迫的事实,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乌拉特蒙古人民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现实。当民众价值被压榨得所剩无几时,就会被无情抛弃,而他们却无力反抗,莫日更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乌拉特草原上被压迫的弱势群体的悲剧性生存状态。
  (三)伦理道德的彰显
  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c民间故事对于受众有娱乐、益智和教育功能,在底层社会中承担起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所以民间故事中要“体现一种基本的善恶观,一种对人准则的道德认识”d,以达到传授价值观的目的。
  莫日更走遍大江南北,行程万余里,只为能够验证削铁如泥的宝刀的来历的“实证精神”;“以恶惩恶”对为恶者的“愤恨”以及对底层穷苦百姓的同情与襄助的“爱憎分明”;对上层统治的挑战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做人为善的坚持。
  这些都传达出乌拉特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观念、爱恨好恶、理想和愿望,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训诫意义,传递了积极的善恶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a唐祈,彭维金:《中华民族风俗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9页。
  b赵琴琴:《锡伯族散文类口头传统中女性形象类型探析》,《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8页。
  c周晓霞:《颠覆与顺从——读中国机智人物故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d宋耀良:《文学认识功能解析》,《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6期,第64页。
  参考文献:
  [1]李杨.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王燕生,周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 乌拉特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HYSQ201811)
  作 者: 曹媛,文学硕士,河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无论是《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还是《明信片》中的海伦都是勇于直面自己爱情,渴望得到强大灵魂的勇敢女性,但是在男权的社会中,女性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她们的感情终将错付,不对等的身份和不对等的爱情不可能走入一段婚姻。最终小美人鱼和海伦也只能默默吞下苦果。但是靠着女性的坚毅、独立,最终她们一定熬过了寒冬,看到明媚春天的到来。  关键词:女性失语 背弃 不对等 安徒生 艾丽丝·门罗  安徒生在《海
期刊
摘 要:安徒生的《红鞋》和门罗的《洗礼》讲述的都是少女的成长主题,她们的成长过程始终契合着成长小说的经典图示结构:诱惑——流浪出走——迷茫困顿——顿悟。从对成人世界的憧憬羡慕、茫然害怕,到成长成熟,最终坦然踏入这一世界,成为其中一员,开始真正的生活。  关键词:成长 图示结构 《红鞋》 安徒生 艾丽丝·门罗  《红鞋》是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一个小短篇。无父无母的孤儿珈伦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成长着,在成长的
期刊
摘 要: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作品中,“红鞋”这一童话主题反复出现。《橘子和苹果》一文中的女主人公芭芭拉和安徒生童话作品《红鞋》里的珈伦一样,在黑鞋与红鞋、丈夫和情人之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的“本我”和“超我”不停斗争,直到“本我”被“自我”痛苦阉割,最终屈从于“超我”,回归社会和家庭,但是回去的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完整的自我了。  关键词:童话主题 “本我” “自我” “超我”  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界对伪满文学的研究不断拓展,日本作家木山捷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其代表作的《大陆小道》与《长春五马路》是长篇私小说,这一类私小说往往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与真实想法。木山捷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及历史价值不可否认,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指出其伪满文学作品的局限性。木山作品的这种局限性与他的境遇有着极大的关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男女作家对女性的不同书写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一般认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多将女性角色放在客体和被看的位置,直白的表象背后缺乏克制的灵魂。而在贾平凹新近发表的小说《暂坐》中,作者却以一种温柔的姿态呈现了女性纷繁复杂的多面。  关键词:贾平凹 《暂坐》 女性  一直以来,男性作家对女性的不同书写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个重要议题。陈顺馨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一书的前言中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地强化。推动中国文化传播,构建中华文化自信,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有显著的价值。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文化碰撞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就新时期对外汉语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推动对外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内学界对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态度两极化明显: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过于神化。为打破兰波形象的片面定位,寻求与诗人对话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他者”视角切入,整理兰波的作品、传记和电影等材料,分析当时与今日两个时代人们对兰波的复杂認知,探求兰波形象如何一步步被“神化”,以及其同性恋等形象边缘因素如何在后现代被重新叙述。  关键词:兰波 我是另一个 自我 他者 传记  19世纪法国诗人阿尔蒂尔·
期刊
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怀抱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走出国门,探求真理,受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河上肇教授宣传影响,致力于马著的学习钻研。经过一番洗礼,思想认识得到质的大飞跃,诗章创作亦由运用文言体式弘扬传统美德,转变为适宜大众阅读的富于革命意义的白话新诗,蕴含精深的组篇《游日本京都》由此面世。回归祖国,他结社组团,创办革命刊物,号召革心、革新,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李大钊赴津演讲
期刊
摘 要: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中早慧儿童创作的诗篇是唐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早慧诗人的诗作与大时代张扬的开朗热情之气相融合,以自身对文字的敏锐天赋将所感之事、所述之情真实自然地托出,带领读者体验儿童的天真乐趣与超乎常人的智慧。本文旨在从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探析儿童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早慧 儿童诗 创作动机 审美价值  唐代吟咏之风从不停歇,而且唐代设有童子
期刊
摘 要:西南联大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经典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提取再创造并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有利于实现对西南联大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  关键词:西南联大博物馆 AR技术 红色文化 数字化  一、西南联大博物馆红色文化元素的分析提炼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依其旧址所建的西南联大博物馆,记录了在滇八年期间西南联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