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的现状,在简要阐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和创新培养实践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实践,以期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深化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实际问题 创新实践
一、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工具性目标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工具性目标的问题。过于看重课程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及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课程建设针对性不强
就现状来讲,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内容与课时失衡的问题。面对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许多教师只能以牺牲课程的实效性来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丰富的就业理论知识,却很难在求职或职场上学以致用的尴尬结果。
3.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客观来讲,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依然沿袭以往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际接触职场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就业理论和方法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是造成高校学生产生“就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思想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全程化建设
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加强全程化教学建设,进一步强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系统性。
首先,在大一阶段,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帮助他们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促使他们形成清晰的人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其次,在大二、大三阶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依托自身职业目标的职业探索。学校和专业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职场体验机会,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就创业竞赛、开设就业论坛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职业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就业倾向和目标合理化的协调统一。
最后,在毕业求职阶段,要做好求职择业指导。在毕业生职场生涯开始前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及时提供就业政策、市场动态、岗位需求、法律常识等相关信息,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方面的技巧,为毕业生顺利入职创造良好条件。
2.创新培养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建设不强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培养模式的创新,确保高校生可以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并在实践环节中深化对就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来讲,可在全程化建设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在大一阶段,要以理论讲解为核心,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就业理论的认知系统。课程考核也以理论掌握程度为依据,并将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
在大二、大三阶段,要以实践学习为核心,引导高校学生结合专业特性、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参与校园与社团活动、专业实习、课外兼职等职业实践项目中,发现问题,从而保证能及时调整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
在毕业阶段,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宣讲会、综合性招聘会等求职择业实践活动中深化就业理论知识,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3.创新培养实践,注重社会化推进
创新培养实践,注重社会化推进,就是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要想实现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打破以往封闭式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实现就业指导的拓展与延伸。对此,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职场精英人士、企业HR、校友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做就业报告与演讲,让高校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市场需求、人才标准、求职技巧等。同时,要组织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职场生活,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树立就业自信心。
三、小结
总之,面对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既要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全程化建设,又要创新培养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同时还要创新培养实践,注重社会化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让就业指导课程融入到学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创新活动中,成为高校学生成功就创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彭振芳,姚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邢晓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法创新研究——基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实际问题 创新实践
一、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工具性目标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工具性目标的问题。过于看重课程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及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课程建设针对性不强
就现状来讲,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内容与课时失衡的问题。面对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许多教师只能以牺牲课程的实效性来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丰富的就业理论知识,却很难在求职或职场上学以致用的尴尬结果。
3.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客观来讲,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依然沿袭以往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际接触职场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就业理论和方法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是造成高校学生产生“就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思想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全程化建设
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加强全程化教学建设,进一步强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系统性。
首先,在大一阶段,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帮助他们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促使他们形成清晰的人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其次,在大二、大三阶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依托自身职业目标的职业探索。学校和专业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职场体验机会,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就创业竞赛、开设就业论坛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职业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就业倾向和目标合理化的协调统一。
最后,在毕业求职阶段,要做好求职择业指导。在毕业生职场生涯开始前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及时提供就业政策、市场动态、岗位需求、法律常识等相关信息,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方面的技巧,为毕业生顺利入职创造良好条件。
2.创新培养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建设不强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培养模式的创新,确保高校生可以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并在实践环节中深化对就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来讲,可在全程化建设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在大一阶段,要以理论讲解为核心,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就业理论的认知系统。课程考核也以理论掌握程度为依据,并将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
在大二、大三阶段,要以实践学习为核心,引导高校学生结合专业特性、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参与校园与社团活动、专业实习、课外兼职等职业实践项目中,发现问题,从而保证能及时调整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
在毕业阶段,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宣讲会、综合性招聘会等求职择业实践活动中深化就业理论知识,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3.创新培养实践,注重社会化推进
创新培养实践,注重社会化推进,就是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要想实现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打破以往封闭式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实现就业指导的拓展与延伸。对此,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职场精英人士、企业HR、校友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做就业报告与演讲,让高校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市场需求、人才标准、求职技巧等。同时,要组织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职场生活,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树立就业自信心。
三、小结
总之,面对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既要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全程化建设,又要创新培养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同时还要创新培养实践,注重社会化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让就业指导课程融入到学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创新活动中,成为高校学生成功就创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彭振芳,姚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邢晓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法创新研究——基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