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将成为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思想。多媒体教学的新“视听”技术,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智障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能拓宽教学视野,激发智障学生思维,从而辅助、优化、延伸培智学校音乐课堂。
关键词:新“视听”;培智学校音乐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4-2
智障学生由于视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注意力不能持久,且容易疲劳。因此,在传统模式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很难做到专心听讲,更不会很好地掌握所教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中的创新“视听”技术,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智障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从而辅助、优化、延伸培智学校音乐课堂。创新“视听”的技术能大大激发智障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使培智学校音乐课堂呈现出崭新的景象。
一、新“视听”整合,激趣导学,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智障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智障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授培智学校一年级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低年级的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智障孩子们,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智障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牧童之歌》是一首哈萨克族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会声会影”软件,把有大草原风光制作进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智障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培智学校中年级欣赏课中,选入了一些童话题材的作品,《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狮王进行曲》等。智障学生在接触这些作品时,要求他们用已有的所熟悉的知识,借助音乐的形式来听故事,感受故事的情节。如果光从音乐听赏方面来感受理解音乐形象、故事情节的话,只能依托听与讲的结合,这样,教学会显得呆板、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但如果借助flash动画,将音乐欣赏与故事情节的动画结合,将智障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等感官一起调动参与进来,可以使智障学生单纯对童话的兴趣引向听辨乐器音色特点,表现音乐形象这另一兴趣,达到巧妙扩展“听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新“视听”整合,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智障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毛驴爬山坡》这是一首要求学生分辨旋律线走向的歌曲。此前,智障学生很少接触过旋律线走向,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利用课件中自定义动画方式,把小毛驴爬山坡的旋律线直观呈现在课件当中,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智障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毛驴的活泼与可爱。
乐理课对于高年级智障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智障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他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新“视听”整合,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培智学校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培智学校六年级音乐欣赏课《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哪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让学生反复聆听,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丰收歌》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新“视听”整合,总结延伸,激发情感
总结延伸是音乐知识的综合与拓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拓展升华,将达到教师、学生、音乐三者的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中,拓展环节是围绕着人文氛围进行的。首先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教师提问:“看到同学们能够这么尊重国歌、这么爱我们的国旗,老师心里真的很感动,谁能告诉我,你还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看到我们的国旗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夺冠时升旗的场面,万人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和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回归及中国第一航天人杨利伟和他的神州5号等内容,配上《国旗国旗,红红的哩》的伴奏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歌唱。最后老师也唱一首关于国旗的歌,多媒体展示电影《江姐》中插曲《绣红旗》。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拓展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多媒体创造的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的情境激发了智障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如果说“听”是引导智障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和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地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在培智学校音乐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创新“视听”整合技术,多元化一能帮助智障学生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智障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因此,采用“视听”整合技术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智障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培智音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建民.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青海教育,2005(04).
[2]张思镜.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四川戏剧,2006(05).
[3]韦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音乐天地,2008(07).
[4]孙红叶.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机整合.科学之友,2007(02).
[5]王柏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
[6]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7).
关键词:新“视听”;培智学校音乐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4-2
智障学生由于视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注意力不能持久,且容易疲劳。因此,在传统模式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很难做到专心听讲,更不会很好地掌握所教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中的创新“视听”技术,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智障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从而辅助、优化、延伸培智学校音乐课堂。创新“视听”的技术能大大激发智障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使培智学校音乐课堂呈现出崭新的景象。
一、新“视听”整合,激趣导学,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智障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智障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授培智学校一年级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低年级的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智障孩子们,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智障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牧童之歌》是一首哈萨克族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会声会影”软件,把有大草原风光制作进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智障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培智学校中年级欣赏课中,选入了一些童话题材的作品,《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狮王进行曲》等。智障学生在接触这些作品时,要求他们用已有的所熟悉的知识,借助音乐的形式来听故事,感受故事的情节。如果光从音乐听赏方面来感受理解音乐形象、故事情节的话,只能依托听与讲的结合,这样,教学会显得呆板、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但如果借助flash动画,将音乐欣赏与故事情节的动画结合,将智障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等感官一起调动参与进来,可以使智障学生单纯对童话的兴趣引向听辨乐器音色特点,表现音乐形象这另一兴趣,达到巧妙扩展“听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新“视听”整合,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智障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毛驴爬山坡》这是一首要求学生分辨旋律线走向的歌曲。此前,智障学生很少接触过旋律线走向,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利用课件中自定义动画方式,把小毛驴爬山坡的旋律线直观呈现在课件当中,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智障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毛驴的活泼与可爱。
乐理课对于高年级智障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智障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他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新“视听”整合,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培智学校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培智学校六年级音乐欣赏课《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哪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让学生反复聆听,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丰收歌》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新“视听”整合,总结延伸,激发情感
总结延伸是音乐知识的综合与拓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拓展升华,将达到教师、学生、音乐三者的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中,拓展环节是围绕着人文氛围进行的。首先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教师提问:“看到同学们能够这么尊重国歌、这么爱我们的国旗,老师心里真的很感动,谁能告诉我,你还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看到我们的国旗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夺冠时升旗的场面,万人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和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回归及中国第一航天人杨利伟和他的神州5号等内容,配上《国旗国旗,红红的哩》的伴奏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歌唱。最后老师也唱一首关于国旗的歌,多媒体展示电影《江姐》中插曲《绣红旗》。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拓展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多媒体创造的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的情境激发了智障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如果说“听”是引导智障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和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地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在培智学校音乐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创新“视听”整合技术,多元化一能帮助智障学生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智障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因此,采用“视听”整合技术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智障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培智音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建民.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青海教育,2005(04).
[2]张思镜.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四川戏剧,2006(05).
[3]韦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音乐天地,2008(07).
[4]孙红叶.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机整合.科学之友,2007(02).
[5]王柏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
[6]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