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我卖“龙须糖”发家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0年前,明朝正德皇帝游民间时,发现有一种入口极香的甜食,感到非常特别,因而对此物产生了好感。于是,下旨将此物带回宫中,取名为“龙须糖”,并列为宫廷美食佳品!流传民间至今,这种传统美食仍旧存在,然而因其“古老”,龙须糖渐渐失宠,失去了它曾经的高贵与辉煌。
   同是龙须糖,别人在惨淡经营,有人却可以每月万元进账。那么,他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从头再来:
   下岗工人街头摆卖龙须糖
  
   1971年出生的陈明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因为家庭贫困,他只念到初中就停学了。18岁那年,在亲戚的介绍下,陈明进入某机械厂做锻造工人。在机械厂他一干就是9年!2000年初,因为单位经济不景气,厂里实行减员增效,生性憨厚的陈明不幸被列入下岗名单中。
   下岗后,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这对于陈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迷惘和困惑后,陈明开始走上打工之路。两年间,他先后做过保安、业务员等工作。给别人打工,只能勉强维持简朴的生活,而要想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只有改变自己。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受诸多条件制约的陈明却不知该怎样去改变窘困的生活环境。为此,他一直很郁闷。
   2002年8月18日,在某公司做业务员的陈明由于工作上的疏忽,给公司造成了一笔不小的损失,老总毫不留情地辞退了他。失业后,陈明再也不想就这样混下去了,他想到自己的叔父在香港做点心师,决定去香港投靠叔父,在那边寻找发展的机会。
   2002年10月初,陈明来到香港,找到叔父,要叔父帮他找事做。然而,陈明既没技术,又没多少文化,在香港,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实在太难了!一天,陈明去应聘一家餐厅的服务员职位,快应聘成功时,老板突然改用英语和陈明交谈,连26个英文字母都弄不清楚的陈明站在那里,红着脸尴尬地盯着老板不知所措。老板见陈明不会英文,鄙夷地说:“在香港,不会英文还想谋生?”老板的言下之意让陈明知难而退,走出老板的办公室,陈明觉得自己在哪里都是一无是处,他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一连半月,陈明都没有找到工作,他冒出了打道回府的念头。这时,叔父劝他道:“阿明,你跟着我学一段时间的手艺再回去吧,有一技在身,走到哪里都不会饿肚子呀!”叔父在香港是挺有名气的点心师,会做数十种民间美食,他有意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侄子。然而,在众多的美食中,陈明却对龙须糖这种古老的传统美食情有独钟。很快,陈明就完全掌握了龙须糖的制作流程,三个月后,他离开香港回到广州。
   回到广州后,陈明打算开一家专门制作售卖龙须糖的店子。为此,他开始在广州街头走访调查。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本地的龙须糖味道太甜,形状、颜色跟香港的龙须糖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那家店子的生意很冷清,一天下来,购买龙须糖的顾客寥寥无几。与店主攀谈后陈明得知,生意几乎是惨淡经营,如果不经营其他的副食品,单靠龙须糖赚钱,那是不可能的事。陈明禁不住问店主:“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经营方式呢?比如改变糖的颜色什么的。”店主说:“我哪有那份心思去折腾,像这种传统的食品,现代人早已将它遗忘了。”
   为了更为透彻地摸清龙须糖在广州的经营状况,陈明连续观察了两家售卖龙须糖的店子,在了解到经营状况相差无几后,他有些泄气了。
   2003年2月的一天,陈明从一个售卖龙须糖的店里出来,碰到一位正在吃龙须糖的中年女士,他想知道顾客对龙须糖有什么意见,于是便走上前去,简单地自我介绍一番后,问那个女士:“你觉得龙须糖的味道怎么样啊?”那个女士说:“感觉还可以,只是觉得太甜了些,入口不够顺滑,如果能做得再好看一些,咸一些,就好了。”
   中年女士的话让陈明茅塞顿开:如果能改变龙须糖传统的制作方式,减轻龙须糖传统的甜味,加入广州人喜爱的咸味,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呢?陈明决定颠覆传统,按现代人的口味制作龙须糖。打定主意后,他在位于中山六路中六电脑城对面、西门口地铁站附近租了间门面,2003年3月1日,一间名为“白胡子”的龙须糖专卖店开业了。
  
  创新理念: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因为陈明所选的地理位置优越,他的店门前,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所以开张后,生意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每天还是可以卖出二三十盒龙须糖。在价格上,每盒他卖三元钱,比同行稍微贵一些。他始终坚信,传统的龙须糖失宠,绝对不是价格因素,而是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只要做出来的东西让消费者满意,能吃出新意来,这样的低消费,市民是不会在价格上斤斤计较的。
   果然,将龙须糖改良后,陈明赢得了回头客,他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最高一天可以收入150块钱。仅2003年4月份,除去一切开支,陈明就净赚了2800元!尝到甜头后,陈明对龙须糖的加工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他让家人专门配送原料,而自己则招收了一名工人,在店里给他做帮手。这样,他的“白胡子”店正式步入正轨。然而,就在陈明准备大干一场时,他的生意却冷淡下来。
   为什么好好的生意突然会变得清淡呢?陈明在试过龙须糖的味道后才发现,自己所做出的成品味道居然变了,口感极差!整天埋头做龙须糖,却忽略了对成品味道的掌握,陈明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失误。通过反复查找,陈明终于找到龙须糖变味的原因:香港和广州的天气不一样,因此制作的步骤、时间也不一样,比如熬糖的过程,就需要根据天气灵活变化。
   找到“病因”后,陈明进行了新一轮的尝试:把不同天气下熬糖需要的时间、火力、用量记录归纳,从而掌握不同情况下的制作技巧。他决定亲手配制成品原料,他觉得,自己辛苦一点不要紧,只要成品能取得消费者的喜爱,就值!
   2003年9月的一天,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陈明的店子前,她买了几盒龙须糖,离去之时,她对陈明说:“陈师傅,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喜欢吃你做的糖,感觉比巧克力的味道还好!只是,我们都认为龙须糖外表十分老土,一点都不好看,你是否可以在成品上做做包装呀?”
   女孩走后,陈明意识到,要想赢得年轻人这个消费群体,就得紧跟时代潮流,彻底打破传统,改变龙须糖无外包装的历史!如果将这个传统的美食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不仅有了很好的卖相,还体现出一种时尚感,而这样恰恰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意识到这一点后,陈明当即请广告公司为龙须糖设计了一个精美、新颖的包装样板,然后与食品包装厂取得联系,生产一批包装纸,用于成品的包装。
  陈明对龙须糖进行“改革”后,所产生的效益让他自己都感到惊讶:光临“白胡子”小店的顾客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他的店门前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购买“改头换面”的龙须糖。换一个形象,龙须糖就大受顾客欢迎,陈明欣喜不已。这时,他更加明白:时代在变,龙须糖只有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将这种传统的食品发扬光大!
   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春节期间,陈明平均每天都会卖出200多盒龙须糖,短短3个多个月,他就净赚了2万多元!春节过后,他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性经营。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已让陈明赢得了稳定的市场。考虑到龙须糖毕竟是休闲小食品,消费者有限,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就只有让龙须糖更加鲜活起来,与时尚并行。
   一天,陈明在经过一个凉茶店时,发现店内有甘蔗汁卖,他突然联想到,甘蔗汁口感清甜,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如果能将龙须糖做出既具备鲜美味道,又有消暑清热的效果,那么,会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陈明说做就做,他购回榨汁机,然后批发大量甘蔗,有了原料后,他尝试着开始配制“清热解暑”型龙须糖。经过不断的试验,陈明终于成功地配制出甘蔗味的龙须糖!产品一面世,就大受消费者的喜爱。有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在吃过家人买回来的龙须糖后,拄着拐杖来到陈明的店子,居然和陈明聊起了关于龙须糖的历史!在交谈中,陈明得知,原来,这位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是以卖龙须糖为生的。遗憾的是在那个战乱年代,为了逃生而四处流浪,丢下了那个手艺……
   老太太激动地对陈明说:“我一直以为,龙须糖已被遗忘了,没想到你不仅将这个手艺继承下来了,还敢于不断创新,使龙须糖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实在了不起啊!”老太太的一番话让陈明感到十分自豪。
   接下来,按照制作甘蔗味龙须糖的原理,陈明相继推出苹果味龙须糖、西瓜味龙须糖、橘子味龙须糖等一系列产品。每一种类型的龙须糖,陈明都采用不同的包装,并进行分类,以便顾客各取所需。而在原料的配制上,陈明坚持做到最好,比如碾花生,他要求手工碾,因为机器碾出来的花生带油,呈黏糊状,对口味的影响虽然不大,但质量上就难以保证了。还有熬糖,也绝对大意不得,必须根据天气来掌握火候,稍微马虎就会影响成品的味道。而他所配制出来的成品,是用多种砂糖进行制作比较,选择出一种口感好、卖相也好看的砂糖。
   随着品种的增加,陈明的生意蒸蒸日上。见自己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口味不断地吸引顾客消费,陈明简直笑眯了眼。
  
  越做越火:
  我的“白胡子”店将会连锁全国
  
   2004年6月的一天,陈明在店里忙生意时,注意到店子旁边有一个女孩目不转睛盯着自己忙碌,从表情中可以看出,那个女孩好像要和自己打招呼,但见自己一直在忙生意,不便打扰。“也许她需要帮助吧。”陈明停下手中的活儿,朝那个女孩走去,问她:“你站在这里看我做龙须糖已有好一会儿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
   那个女孩笑着说:“我想和你谈笔生意,但见你一直在忙,不好意思打扰你。”经过交谈,陈明得知,原来,女孩在小店对面的一幢写字楼做厨工,她单位的同事都吃过陈明做的龙须糖,感觉味道很不错。但是由于工作关系,有时很晚才下班,已买不到龙须糖了。于是经过商议,同事们决定让煮饭的小厨工统一为他们购买,而正因为是团体订购,他们希望在价格上,陈师傅能够优惠一点。
   这桩送上门的生意乐坏了陈明,当天,他就以每盒2.8元的价格,和那个小厨工达成协议:每周女孩固定来取5次龙须糖,每次的数量定为30盒,一周结一次账。而龙须糖的种类,则按客户的喜好来安排。
   一周后,一个年轻人来到陈明的店子,他高兴地对陈明说:“你的糖真是开胃的良药啊!虽然只是当成零食来吃,但才几天,我就发现我的饭量增加了,长期以来的厌食习惯已随之消除。真的感谢你!”陈明没想到自己创新的龙须糖,竟有着如此神奇的效果,他感到格外吃惊。在得知那个年轻人是写字楼的白领后,陈明心里一动:何不将生意进一步拓展到白领阶层呢?
   打定主意后,陈明决定主动出击,寻找开创事业的空间。他设计了一张介绍龙须糖的精美名片,然后与送报员达成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便利,将名片带往各大写字楼。走好第一步后,陈明再次招收了两名工人,专门为写字楼的白领们送龙须糖。
   果然,自名片发出去后,陈明的手机铃声不断,电话中,有不知龙须糖为何物,感到非常好奇,想尝尝口味的;有已经吃过龙须糖,咨询怎样订购龙须糖的……为了稳固自己的事业,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实惠,陈明决定免费送糖上门。将龙须糖打入白领市场后,陈明的生意再次上了一个台阶,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陈明已明显感觉到,光靠自己一个人做龙须糖,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要想生意保持良性循环,只有招收师傅了。为了招收到技术过硬的制作师傅,陈明特别让自己的家人去香港,在他叔父的介绍下,聘请了一个点心师傅回广州,做陈明的帮手。
   陈明的龙须糖火爆羊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香港《娱乐周刊》采访了陈明,对陈明敢于将传统的食品文化进行创新作了专题报道,并称陈明制造了一个创业神话;《广州日报》也对他的故事作了报道。
   随着龙须糖知名度的上升,引起了商家的注意。广州各大小茶楼、酒店纷纷与陈明取得了联系,要求陈明为他们提供龙须糖,当成餐前小吃,甚至还有人跑上门来拜访陈明呢,要求拜师学艺或是开连锁店的都有。
   这个传统手工艺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陈明知道,是自己的创新让龙须糖有了市场。意识到“白胡子”已成为一个品牌后,他决定将事业做大,打算在2004年年底将“白胡子”注册成为商标。并且再次从香港请来一个点心师傅为他打工,自己则退居二线,负责对外的业务。他一方面积极与商家合作,将龙须糖发展到餐桌上去;一方面与有意合作开连锁店的人接触,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将“白胡子”店开到全国各地去!
   目前,陈明已开始和一些茶楼、酒店的老板洽谈合作的相关事宜;而在海珠区和花都区,“白胡子”连锁店也即将开业了。笔者没有从陈明的口中得知他究竟赚了多少钱,但根据他提供的一组数据得知:2004年8月的某天,陈明卖出去的龙须糖,竟有1000多盒!
   如今的陈明,不再是当初那个为了生计而上下奔波的落魄青年,而是做起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他的成功经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发现商机只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而迎合时尚潮流,与时俱进才是创业成功的最大法宝!
其他文献
搜索“杀马特”这个词,沿着互联网信息的草蛇灰线,往往会被导向一个名字——罗福兴,他被称为“杀马特教父”。  十几年前,中国迎来了非主流的一代人。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画着吓人的烟熏妆,带着夸张的饰品,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在QQ空间里依靠火星文来交流、抒发情感。11岁的罗福兴,觉得“非主流”这个词土,不够时尚。他去查“时尚”的英文单词,搜出了“smart”,便音译出了“杀马特”。  作为留守儿童,罗福
期刊
姑娘的担心    一天晚上,一位姑娘和一位小伙子在小河边散步。小伙子做完工刚回来,肩上背着一只大桶,一手提着一只鸡,另一手拿着一把锄头,还牵了一只羊。  天越来越黑,姑娘说:“我有些害怕。”  “怕什么?”  “怕你趁天黑吻我。”  “这怎么可能呢?我带着这么多东西。”  “那可难说。如果你把锄头插在地上,把羊拴在上面,把鸡放在桶里呢?”    差别    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
期刊
编辑同志:  2003年8月,我的朋友李某为做生意而向我借款3万无,并承诺半年后偿还。然而半年后,他仅偿还了1万元之后就再也没有还款。后来,我因急需用钱而向他讨要却又发生不愉快,无奈之下,我于2004年10月诉至法院,后法院判决李某偿还我借款2万元。由于李某拒不执行判决,法院依我的申请启动了强制执行程序,因李某家境并不富裕且又隐匿了部分有价值的财产,强制执行一直未果。今年10月,李某的父亲去世,并
期刊
彝族女子生下“怪女”:腰背上长了条“大尾巴”    1988年10月12日深夜,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白云村的石秀芬分娩了,遇上难产,接生婆费了好大劲才将孩子接生出来,孩子一落地吓了接生婆一跳,从婴儿后背的腰部正中长出的一条既像手又像腿的怪肢竟比婴儿的腿还粗长,像个大尾巴,长约15厘米,怪肢前端又长出一个大“肉叉”,“肉叉”前端似乎长有指甲,像一把拾柴用的铁钳子。孩子长了3条“腿”!接生
期刊
每个人可能都有路过垃圾堆的经历,那刺鼻的恶臭和杂乱的肮脏,让你一刻也不想多停;而城市垃圾更是环卫部门的头疼事,每年为清扫、转运垃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不得不为倾倒垃圾开辟一个个垃圾场,占用土地不说,还影响环境。  在湖北省襄樊市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垃圾中发现“金子”,人见人厌的垃圾对他来说是免费的生产原料,把这些垃圾运到工厂后制成有机生物肥,从而为城市垃圾的处理找到一条革命性道路。而他也在分解垃
期刊
双重痛苦:离婚后争得一个“小劣女”    我在1991年冬应征入伍。入伍第五年,我结了婚,翌年就有了女儿汕汕。由于不够随军条件,女儿出生后,绝大多数时间随她的母亲在老家居住。   2001年秋,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的妻子吵着要离婚。她还无视我的家庭困难,索要“青春补偿费”,我不得不以复员形式提前退役,将复员费和军队给我的各种补助全交给她。   虽然与妻子已形同陌路,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也非常少,但我仍深
期刊
年初,我观察到老胡经常抖腿,便问他怎么了。老胡说:“宝贝,我这是冻的,大冬天穿的还是夏天的凉拖鞋,能不哆嗦Ⅱ马?”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突然之间忍不住忏悔:可能我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吧?大过年的家里连双暖和的棉拖鞋都没有。平时这些生活琐事都是老胡一个人操办,遛狗的是老胡,给儿子换尿布的也是老胡,结婚两年,我连猪肉多少钱一斤都不知道。为人妻子,我很抱歉,我确实是被老胡溺爱了。  我和老胡第一次见面
期刊
网友支招  @微凉:没有人能告诉你对错,走得慢一点,就会慢慢坚定自己要什么、怎么做。对一个离异的女性来说,给孩子积极的爱与陪伴,也要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你不只是一个妈妈,你还是你自己。  @柒色:你通篇说的是你在第二段感情中对方对你的包容和付出,你很珍惜,也很享受,但没有说出你爱他什么——爱他那么爱你的感觉吗?恋爱一方无限付出的感情并不能长久,不平等关系总有一天会崩塌。享受爱也要回报爱,不然你
期刊
一艘大型轮船停靠在香港海港城海运码头,引起广大香港市民的关注和热议。这艘轮船既不是装满货物的商船,也不是载满游客的游轮,而是一艘云游世界传播知识的“图书船”,它的名字叫——“望道号”。  “望道号”的主人库恩是匈牙利人,8歲时随父母逃难来到德国伦茨堡。由于没读过书,长大后的库恩只能干一些苦力活。他在建筑工地做过建筑工人,在面包房干过杂工,最后在商船上做船员,还当上了船长。  做船员期间,库恩到过很
期刊
1  落雨的夜晚,我毫无征兆地失眠了,打开手机的读书APP看几页书,听细雨打在窗棂的声响,倒也不觉夜的漫长难熬。  随手刷了一下微信,恰看到一个公众号刚刚完成了更新和推送。彼时已是凌晨两点。  公众号是我曾经的同事的,她如今在做自媒体。我一直对她有关注,平常她都是早上9点左右发文,突然改在凌晨两点,有点意外。  扫了一眼标题:《凌晨两点的崩溃》!文章不长,千把字,从头到尾,都在倾诉生活的不易、命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