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源于那些及时的鼓励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s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家庭教育也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
  之所以称为“难题”,无非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在经过多次教育尝试后收效甚微或者没有任何作用,失望与烦躁之余,不免要恨铁不成钢,甚至感叹有些孩子是“油盐不进”或者“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了。
  作为老师兼家长,在这些问题上也一直苦于没有好的办法。虽然说教育的精髓是“爱心”和“耐心”,但此“二心”毕竟只是理念而非操作性强的方法。
  今天看到一则小故事,觉得心头闪光一丝久违的光亮。
  在洗手间里,妈妈看见儿子布朗的牙刷被扔在漱口杯外面。
  妈妈非常生气,把布朗叫到身边,不满地说:“布朗,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
  布朗正在想问题,听见妈妈的话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妈妈见儿子反应平平,知道刚才说的话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于是冲他喊道:“听着,布朗,你必须把牙刷放进漱口杯里!”
  布朗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洗手间,放好了牙刷,转身就走。
  “记好了,以后再也不要忘了。”妈妈再次强调。
  “知道了。”
  第二天,布朗刷完牙,将牙刷认真地放到杯子里了,但这并没有引起母亲的重视,到了第三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喂,布朗,怎么搞的,你又忘了把牙刷放回去?”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布朗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儿子。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相信很多的父母看到这则小故事,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熟悉,并不是因为我们曾读过这样的文字,而是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做过这样的事。
  由于“成人思维”作怪,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有许多行为都是不规范的,是亟待纠正的,而纠正的方式便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这种强调一般是通过一种很单调的语言来表达的,美其名曰“说教”。说教的次数多了,便成了“唠叨”,而唠叨是很不受欢迎的。
  做父母的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说过那么多次”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就好像“没有耳朵眼儿”似的。继之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加强语气或者提高声调,由温和变成严厉,甚至训斥。
  但越是这样,效果越不明显,甚至走向反面。
  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故事中小布朗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孩子并非没有听到,他们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在按照父母要求的去做了以后,没有受到关注,没有获得意想中的表扬与肯定。“伤心”之余,他们干脆再做回从前,甚至变本加厉,用很极端的方式表示抗议。
  故事中的小布朗还是好的,生活中大多数的情形是,当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后,面对一遍又一遍的说教,孩子的逆反心理被激发出来:你让我上东,我偏上西,你让我打狗,我偏撵鸡!
  学校里的情况与家庭相似。要想转化所谓的“后进生”,鼓励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讲究点鼓励的艺术。
  實事求是地说,现在的鼓励有些泛滥,一味地“好好好”,“是是是”,只能让学生感觉到鼓励的不真诚,效果大打折扣。当学生有了问题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明辨是非,指出其努力的方向,然后注意观察其变化,一旦有了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此良性循环,最终促使学生转变。
  如果在学生自己还没有付出努力,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进步的时候就大加赞扬,学生会觉得老师是在“哄”自己,从而蔑视这种鼓励,老师的教育当然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看来,要转化后进生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的确应该从细致的关注开始,在看到点滴的进步后给予及时的鼓励。
  这,才是实现真正转变的开始!
其他文献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曾很多次听到教育大师们说:小学阶段孩子的习惯养成很重要。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是“养成”的,而不是“教成”的。因此,孩子上学后,在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的教育、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真诚的心,赢得家长  这里的真诚,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真诚,对学生的真爱付出。对家长的真诚,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直接感知到,对孩子的真爱,家长也可以
期刊
作为一名幸福、快乐的班主任,我热爱我的教育事业,更热爱我的学生。多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们一直秉持着“爱心、耐心和恒心”,从而收获了比别人更多的做人与做事的快乐和成功。  “三心”之一是爱心。李镇西老师说过:“对学生要有爱,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教育”。我始终用它来鞭策自己的教育。还记得接现在这个班第一天的情形,我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的是绝大部分孩子在互相吵着、闹着,只有琪琪、小瑜、小罗、浩浩在安静的看书。孩
期刊
说起加减,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数学当中那对于我们来说较为简易的运算。如何把“加减乘除”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呢?“加”,就是在教学生活当中不断增加师生的感情;“减”,就是不忘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如果在班级教学中合理运用好“加与减”,您会在教学工作中感到收益多多。以下就为您解析一下“加减”在教学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相信它会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感情要“加”  [方法概括]  感情要“加”,就是要在与学
期刊
“生本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结合自己课堂中的几个教学案例,粗浅地谈谈我对“生本课堂的提前预设”的认识及不成熟的一些做法。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  [案例《9加几》]  这节课前置性作业的内容是:  1、计算 9+1+3= 9+1+4= 9+1+7= 9+1+5=  9+4= 9+5= 9+7= 9+6
期刊
一个7、8 岁的小朋友组成的集体,每一天的都会发生很多想的到和想不到的事情。上个学期和这个学期,班级都发生了书本被别人弄坏了,却查不出是谁做的事情。一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很头痛。在班级中,我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诚实是美德的故事,只希望能给这个人以心灵的震动,从而说出真相。而且我已经明确地表态,说出来这个事情就可以结束了。当我在问了许多遍仍没有人承认的最后说:“我只问最后一遍,我真心希望这个集体
期刊
【事件】 一个水杯  我曾接到一位家长的“投诉”,反映自己孩子的水杯被高年级同学踢坏。孩子受欺负,家长很生气,语气很强硬,再三强调杯子价格不菲,要求学校积极调查,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凭直觉,这件事情不太好处理,便责成有关同志立即展开调查。他们找到两个班级的班主任了情况并反映:“受害”的学生有点特殊,家长曾跟班主任说:“不要有事儿没事儿老烦我”。孩子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可能找家长沟通过几次,
期刊
作为班主任,每周一次的班會是必须的。上过形式多样的班会,可针对小学生,感觉我的“故事班会”效果还真不错。  我的“故事班会”开始于第一次接手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自制力、注意持久力等都较差,很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孩子们对故事都情有独钟,特别是童话故事。听起来那可真是瞪大双眼,集中精力。于是针对孩子们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我把故事搬进了班会课。  一、“驼背树”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尤其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心与宽容,如果说学优生是娇艳欲滴的鲜花,那么学困生则是含苞欲放的花朵。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欣赏盛开的鲜花,更要用心让含苞的花朵慢慢绽放。  一、用宽容和忍耐感化学困生的心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
期刊
通过一件事情,我发现张瑞变了许多:上课变得爱举手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了。虽然回答问题时声音还是不那么清楚,作业错误率还比较高,但这是多么可贵的进步呀!这一点一滴的进步,隐含着他多大的努力呀!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从本学期第四单元的测试开始,彻底告别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在他第一次考试及格的那一周班会上,我带着所有同学依次向他祝贺。当我把手伸向他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中隐隐的泪光。  当人的潜能得
期刊
我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有责任心,从学生个别谈心中去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一点我们教师都必须承认,而且必须适应,在教育教学中才能转变教育思想和态度,增强选择性,采用个别化教学、成功激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