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二十年的嬗变与跨越发展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为西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障。从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999年到2008年的前十年间,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05.98亿元增长到39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到2018年,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477.63亿元。西藏生态保护的成效同样是非常明显的,经过二十年高速度发展的西藏,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齐扎拉以“加強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为主题,向媒体和来宾介绍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据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三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越:1978-1999年,历经二十二年突破100亿元,每年增加约4亿元;第二次跨越:2000-2009年,突破500亿元,每年增加约43亿元;第三次跨越:2010年以后,每年增加约100亿元,并在201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7年以后,全区年均实际增长高达10.5%,高于全国同期增速1.0个百分点。全区生产总值也实现了连续二十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不难看出,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正是西藏经济社会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是西藏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也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推出的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齐名的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
  天路:跨越世界屋脊的交通奇迹
  行驶在拉林高等级公路,崭新的沥青路面整洁顺畅。这是西藏首条连接拉萨、林芝两市的高速公路。
  拉林高等级公路是西藏公路建设增量提速的一个缩影。从2000年开始,西藏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先后开工建设林芝市巴宜至米林机场、拉萨至林芝、日喀则机场至市区、山南市泽当至贡嘎机场、拉萨至泽当等7个高等级公路项目。
  1949年之前,西藏的运输基本是在“茶马古道”上的人背畜驮,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路。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同时通车,宣告西藏现代交通事业诞生。1959年民主改革时,西藏的通车里程只有7343公里。1965年修建贡嘎民用机场,开辟了拉萨至成都第一条航线,西藏航空事业踏入新纪元。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10月,墨脱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全国告别“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墨脱境内惟一不通公路的甘登乡和甘登村通达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工程竣工后,林芝市内将不再有不通公路的乡和村。
  从“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到不再有“不通公路乡”,墨脱县的交通巨变,反映了西藏交通运输事业成就。
  2014年,拉萨到日喀则的铁路建成。拉萨到林芝的铁路,现已进入铺轨阶段。
  到2018年底,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660公里;全区所有县通公路;全区697个乡镇中580个实现通畅,696个實现通达;全区5467个建制村中2624个实现通畅,5457个实现通达。
  如今,西藏已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近些年,西藏致力于航空站和机场建设的推进,截至2019年6月,已建成通航机场5个,开通国内国际航线96条,通航城市48个,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航空网络。
  目前,拉萨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建成后,将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9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万吨、起降架次5.85万的目标。
  2019年上半年,西藏民航包括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在内的多项数据再创同期历史新高。截至7月1日(不含),2019年民航西藏区局安全保障航班起降25116架(次),同比增长10.3%。西藏民航实现旅客吞吐量271万人次,同比增长7.2%,货邮吞吐量1666.8吨,同比增长9.7%。执飞西藏的航空公司增至11家,西藏民航通航城市达到48个,运行海内外航线92条。
  西藏交通发展,得益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层面不断加大对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西藏借国家之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民航、邮政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青藏铁路冻土长期监测、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形成了动态预警预报机制,建立了西藏民航安全运行协调机制等安全保障机制;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南亚大通道建设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西藏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对西藏发挥连接内地与南亚的区位优势和纽带作用、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明确定位为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围绕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工作,西藏致力于建设环喜马拉雅国际经济合作带,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增强拉萨、日喀则等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功能,构建西藏与周边国家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畅通公路、铁路对外运输通道,提高跨国界运输、物流效率和服务能力,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国际运输便利化。2016年,第三届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上,西藏航空有限公司和尼泊尔企业签署《组建喜马拉雅航空公司合资协议》,标志着西藏打造南亚大通道工作在不断深入。
  按照《西藏自治区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西藏计划完成投资2388亿元,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力争到2020年全区普通国道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65%,实现所有的县通油路,所有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公路,基本完成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功能健全、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统筹铁路、公路、民航、邮政多种运输方式,涵盖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安全保障、信息化、绿色交通等领域,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优势和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实现无缝衔接、一体化链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既定目标。   跨越: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后来被誉为西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西藏此后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繁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确立了支持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做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即:各省的对口支援时间为十年,每三年轮换一次的援藏方式,特别是会议确定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48.62亿元,大大增强了西藏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对改变西藏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促进西藏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选择优势产业、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强调要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这个论断,为西藏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9年,国家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为西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障。从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999年到2008年的前十年间,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05.98亿元增长到39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到2018年,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477.63亿元。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75元到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2011年、2015年,分别突破2万元、3万元大关。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增速居全国前列。
  西藏地方财政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1978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仅为负的0.16亿元。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西藏财政收入快速增加,2013年突破100亿元,2016年达到206.75亿元,2017年达到259.11亿元。
  西藏金融业也在二十多年间获得重大突破。在内地的对口支援下,1995年,西藏首家公司西藏明珠上市,打开了西藏本地企业进军证券资本市场的大门。西部大开发实施后,西藏资本市场规模和主体得到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市场主体门类广泛覆盖的资本市场体系。2018年,西藏共有17家A股上市公司、1家H股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共计上市公司33家,主要分布在食饮品制造、旅游、制药、矿产开发、建筑建材和藏医药等行业。西部大开发让西藏建立健全了由银行、保险、证券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强,为西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2018年,西藏从业人员254.36万人,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77%。2018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68%,显著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46万余人。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间,西藏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僅实现了从无到有,还形成了关联度极强的高原生物、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等产业,建成了包含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2018年底,西藏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14.5亿元。
  与此同时,西藏旅游文化产业也突飞猛进。随着青藏铁路开通,西藏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进藏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西藏接待游客3368.7万人次,旅游收入490.14亿元。2019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3314.9万人次,旅游收入505.01亿元,同比增长19.6%和25.4%。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看来,西藏之所以能高速度发展,离不开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各援藏单位累计组织2万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援藏工作,实施项目1万多个、援藏资金投入4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环保: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2015年10月,西藏首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全面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这座水电站是西藏电力发展史上由10万千瓦级到50万千瓦级的标志性工程。它的投产,从根本上解决了藏中电网的供电难题,对推进藏电外送、加快西南水电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水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西藏确立了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西藏清洁能源开发,努力将西藏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的远期目标。
  2013年以来,西藏先后建成藏木、多布、果多等水电站和大型并网光伏电站,2014年历史性实现电力供需平衡,2015年首次实现清洁电量外送,确保夏季丰水季节及时外送电量。截至2019年8月底,西藏电力总装机309万千瓦,较2012年增长157%。
  在现代地理学意义上,青藏高原的标签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西藏来说是一道大题,更是一道难题。
  为了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西藏自治区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60多部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了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指导意见。严禁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项目进入西藏,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如今,西藏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全区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此,西藏先后实施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和“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生态保育效果显著。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12.14%,森林面积1602.4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9%,天然草原面积8893.33万公顷,湿地652.9万公顷。西藏有141种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6种西藏特有动物物种、855种西藏特有植物物种、22种西藏特有鸟类物种,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区藏羚羊由20世纪90年代6万余只恢复到目前的20万余只,藏野驴由5万多头恢复到8万多头,黑颈鹤由3000余只发展到8000余只,野牦牛由7000余头上升到10000头左右。   西藏还采取措施调动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提供近70万个生态岗位,让老百姓充分享受保护环境的红利。自治区政府还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每年有10万名以上农牧民直接参与国土绿化,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西藏生态保护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经过二十年高速度发展的西藏,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据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监测评估显示,青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在Ⅰ类和Ⅱ类水质标准。
  扶贫:让西藏同全国一道奔向小康
  扶贫攻坚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西藏建立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给予了西藏极有力的帮扶力量。依靠全国17个省市和18家中央大型企业,以及各部委大力支援,西藏扶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18年底,西藏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万人,目前已实现47.8万人脱贫。
  通过扶贫攻坚工作,中央提供西藏的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已达500亿元,让一个个特色产业在雪域高原上茁壮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到2019年中期,西藏还有19个县15万人尚未脫贫,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完成国家标准的脫贫目标。
  与此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推进,西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等政策措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 2018年的城镇化水平30.9%,比改革开放初提高了19.6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社会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西部大开发以来,西藏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畜产品生产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西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34.14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04.9万吨。农牧业特色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轻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2018年达114.51亿元。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如5100矿泉水、拉萨啤酒、甘露藏药、奇正藏药、高原之宝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18年中成药产量2520吨,啤酒17.96万吨,“西藏好水”年销售突破80万吨,藏医药制造业产值15.0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6.43亿元,比1991年增长11.2倍。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增速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藏也逐年加大了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数达370.7万人次。农村居民有22.68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3.33亿元。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有91个,公办儿童福利院10所,集中收养5711人;供养五保户14662人。
  西藏财政支出也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了对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藏采取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一系列优惠政策,补上西藏教育的短板。如今,西藏已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各族人民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2012年起,西藏全面落实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十五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到2018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5年。
  同时,医疗卫生水平也大幅提高,一个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藏西医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建立。完备的疾控预防基本体系控制并清除了高原性地方病,走在了世界前列。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如今的68.2岁。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藏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74个县区的艺术团,2400多支乡村业余演出团队经常活跃在藏区,优秀的民族传文化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弘扬,也为边远的藏民带来丰富的文化大餐。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8.2%,文化产业年产值达46亿元。
  经过二十年西部大开发,西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甜蜜,西藏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期可待!
其他文献
竞技健美操动作难度大、变化快、技术复杂,追求动作的全面性、准确性、艺术性与创造性,对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专项素质训练的高效性与科学性是提高竞技能力
本文分析了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原理,对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带一路”发展对于大西安建设而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加快大西安建设,确保大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桥头堡”的战略地位,必须大胆创新,找准突破口,着力打造“内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编辑部、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承办的“化学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暨第二届《化学教育》读者、作者、编者学
我科于1998年3月~1998年7月用克疱乳膏(XT97002)外用治疗带疱疹35例,水痘28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带状疱疹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1~65岁,平均425岁。病程3~20
对2024合金拉制棒材形变热处理制度进行试验研究。确定了工艺参数,生产出尺寸和力学性能达到ASTM标准的冷拉棒材。
文中介绍了矫直辊系的配置型式及其优缺点;介绍了矫直单元的型式及其优缺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60次强调民主,8次讲述“协商民主”,25次提到“协商”。“民主”来源于希腊语的democracy,意为“人民的统治”。谁是“人民”,如何进行统治?从雅典城邦民主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人民”的范畴不断扩大,“统治”的方法也在不断地优化,民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不成熟到逐步完善、逐步成熟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认为民主首先是国体,然后才
活性单粗IUD—Ⅱ的临床应用观察江苏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225001)顾晓琴,张钰含铜宫内节育器(IUD)在我国推广应用已20余年,大量临床实验资料证明,它以妊娠率和脱落率低而逐渐取代惰性金属IUD。但
中国于2007年10月初宣布,同意在今后10年厉不使用白炽灯泡,作为参与全球环境设施组织推动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是参与该计划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