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对沈阳城市学院参加救生培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对救生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程度不深入,而且还有少数学生对游泳救生不是很了解;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学习游泳救生的目的是为了就业需要,同时了解游泳救生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和书刊。通过调查游泳救生课程在沈阳城市学院开展的可行性,进而为我院开设游泳救生课提出有益的参考,并为今后我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 游泳 救生课程
一、引言
我国游泳救生员行业开始的不是很早,但经过各级部门领导、教练员、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游泳救生员行业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在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展起来。沈阳城市学院的游泳课程一直以教学效果好、学生就业率高而闻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喜爱。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的目的,就是想依托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面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对游泳救生员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道德修炼的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游泳救生员的知识、技术和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有较强优势:辽宁是东北三省的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社会综合经济也排在三省之首,沈阳是辽宁的省会,沈阳城市学院又是本地影响力比较强的学校之一,所以开设游泳救生员课具有示范性。一是有较好的物质保证,如场馆、场地等。二是有良好的师资条件。三是有开展这项运动的管理机制。因此,沈阳城市学院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增设游泳救生员这部分内容,在学生中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
(一)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是使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有效的途径
一方面游泳是深受我国人民大众喜爱且普及程度非常高的一项体育活动,另一方面,游泳也是一项危险性比较高的运动,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近年来,我国游泳溺水伤亡事故呈逐年增加之势。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因溺水而死亡者达11万人之多,占青少年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这跟游泳场所缺乏安全管理,救生力量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沈阳城市学院是影响力较高的专业体育院校,设置游泳救生员课,不但可能也是可行的。高校是知识人才密集的场所,具有知识和文化层次的显现性。在高校开展能从侧面向社会证明其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价值,而不致使社会认识向往“引进”的文体项目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的曲折;另外,高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辐射各种因素和影响力。游泳救生员现在高校生根发芽,就能以其快速的增长速度向社会传播,最终使这种健康、有益的运动成为一种普及性运动。
(二)沈阳城市学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增设游泳救生课程
目前,沈阳城市学院仍保持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侧重于体能锻炼,技能教学,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重竞技运动项目的传授,部分项目存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更新不及时现象。其结果导致:不能满足沈阳城市学院学生多层次锻炼要求;不能持久的调动学生锻炼的热情;不能全面的贯彻“体育”精神,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最终影响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贯彻。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我国的游泳活动在社会上逐渐开展起来。现全国有两千多家业余游泳救生员馆,练习人数达800多万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游泳救生员已经在民间开展的如火如荼。因此,在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总之,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不仅能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使高校体育向着终身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促进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强健的身体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三、结论
沈阳城市学院在校大学生对游泳救生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学生学习游泳救生主要是为了就业;社会对游泳救生给予较高的关注。影响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缺乏资金,难以满足足够的教学专用器具;在校大学生对游泳救生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媒体的宣传和书刊的介绍,而学校却没有给予较高的宣传和关注,应加大学校对游泳救生课程的宣传,使更多想要学习游泳救生的学生们可以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教育和介绍。参与游泳救生培训的学生应在培训前加强游泳技能的练习,首先要做到熟练掌握游泳技能的基础上,在去参报游泳救生课程的培训,如此才能灵活和有效的掌握游泳救生所要求的标准动作。
参考文献:
[1] 茅勇.浙江省高校水上救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4):73-76.
[2] 方千华,梅雪雄.国内外大众游泳救生员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3):62-64.
[3] 施纯志,黄辉杰,朱志萍.厦门市静水救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游泳.2008(04):46-49.
摘 要 对沈阳城市学院参加救生培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对救生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程度不深入,而且还有少数学生对游泳救生不是很了解;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学习游泳救生的目的是为了就业需要,同时了解游泳救生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和书刊。通过调查游泳救生课程在沈阳城市学院开展的可行性,进而为我院开设游泳救生课提出有益的参考,并为今后我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 游泳 救生课程
一、引言
我国游泳救生员行业开始的不是很早,但经过各级部门领导、教练员、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游泳救生员行业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在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展起来。沈阳城市学院的游泳课程一直以教学效果好、学生就业率高而闻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喜爱。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的目的,就是想依托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面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对游泳救生员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道德修炼的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游泳救生员的知识、技术和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有较强优势:辽宁是东北三省的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社会综合经济也排在三省之首,沈阳是辽宁的省会,沈阳城市学院又是本地影响力比较强的学校之一,所以开设游泳救生员课具有示范性。一是有较好的物质保证,如场馆、场地等。二是有良好的师资条件。三是有开展这项运动的管理机制。因此,沈阳城市学院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增设游泳救生员这部分内容,在学生中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
(一)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是使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有效的途径
一方面游泳是深受我国人民大众喜爱且普及程度非常高的一项体育活动,另一方面,游泳也是一项危险性比较高的运动,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近年来,我国游泳溺水伤亡事故呈逐年增加之势。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因溺水而死亡者达11万人之多,占青少年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这跟游泳场所缺乏安全管理,救生力量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沈阳城市学院是影响力较高的专业体育院校,设置游泳救生员课,不但可能也是可行的。高校是知识人才密集的场所,具有知识和文化层次的显现性。在高校开展能从侧面向社会证明其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价值,而不致使社会认识向往“引进”的文体项目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的曲折;另外,高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辐射各种因素和影响力。游泳救生员现在高校生根发芽,就能以其快速的增长速度向社会传播,最终使这种健康、有益的运动成为一种普及性运动。
(二)沈阳城市学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增设游泳救生课程
目前,沈阳城市学院仍保持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侧重于体能锻炼,技能教学,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重竞技运动项目的传授,部分项目存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更新不及时现象。其结果导致:不能满足沈阳城市学院学生多层次锻炼要求;不能持久的调动学生锻炼的热情;不能全面的贯彻“体育”精神,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最终影响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贯彻。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我国的游泳活动在社会上逐渐开展起来。现全国有两千多家业余游泳救生员馆,练习人数达800多万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游泳救生员已经在民间开展的如火如荼。因此,在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总之,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员课程不仅能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使高校体育向着终身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促进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强健的身体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三、结论
沈阳城市学院在校大学生对游泳救生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学生学习游泳救生主要是为了就业;社会对游泳救生给予较高的关注。影响沈阳城市学院开设游泳救生课程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缺乏资金,难以满足足够的教学专用器具;在校大学生对游泳救生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媒体的宣传和书刊的介绍,而学校却没有给予较高的宣传和关注,应加大学校对游泳救生课程的宣传,使更多想要学习游泳救生的学生们可以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教育和介绍。参与游泳救生培训的学生应在培训前加强游泳技能的练习,首先要做到熟练掌握游泳技能的基础上,在去参报游泳救生课程的培训,如此才能灵活和有效的掌握游泳救生所要求的标准动作。
参考文献:
[1] 茅勇.浙江省高校水上救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4):73-76.
[2] 方千华,梅雪雄.国内外大众游泳救生员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3):62-64.
[3] 施纯志,黄辉杰,朱志萍.厦门市静水救生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游泳.2008(0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