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在课内 “功”在课外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b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和能力。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打破了以往品德课的概念,学生德育的场所从小课堂走进了大社会,时间也不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而是提出了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的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内容展示不多,但包含的课程资源却可无限挖掘。因此学生的课前资料收集是课程资源补充的好途径,也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但现状是学生不重视,课前收集资料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完成,效益不大。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前收集品德课程资料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因此,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与主题不符
  【案例1】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林则徐的资料,以及抵御西方外来侵略,虎门销烟的事。课上:
  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林则徐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收集的资料。
  生1: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学生拿着一张满满当当的纸读起来)
  生2:老师,我跟他收集的资料一样的。
  师:那林则徐此生有哪些事迹?你又收集到哪些信息呢?
  生3:林则徐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受命赴广东禁烟。在虎门当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震中外……(该同学读了长长的一大段,其他同学听得云里雾里)
  上课前,教师布置了资料收集作业。课堂内,学生拿出了所谓的整大张资料,似乎完成了课外收集资料的作业。但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找了什么内容的资料,更不清楚和教材有多大的关联。虽然有课前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学习,但收集到的资料与主题关系不大,效果并不明显。
  2.寻找途径单一
  【案例2】在上《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时,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身边的交通工具。课上:
  师: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最早的火车和飞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发明者是谁?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和了解到的?
  生1:当然是电脑啦!(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赞同)
  师:电脑还真是好助手啊,那还有其他途径吗?
  生2:书也可以嘛。
  师:说得对,那你是从哪些书里查阅到的呢?
  生2:嗯……(学生没有具体查阅过书籍,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从哪些书可以收集到本课的资料)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家庭,网络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与青睐。一说要收集信息,网络就成了学生的首选。尽管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只需动手输入关键词,大段的资料便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殊不知,网络搜索也存在着“信息饱和”现象。对于整理、分析信息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阅读、辨析这些信息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及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网络搜索所带来的便利性,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局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成果形式单调
  【案例3】这是学校组织教研的一节试教课《炎黄子孙》。老师先通过导入课题了解炎黄子孙的传说这一环节。课堂中老师问道:“炎传说中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炎帝,黄指的是黄帝。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呢!你知道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因为准备过了,所以显得特别“自信”,小手如林。老师赶紧请学生来回答。“我收集到的是炎帝的故事。相传炎帝…… ”学生拿着从网上下载的密密麻麻一页文字资料,照本宣科地读起来,疙疙瘩瘩的,显然对资料不是很熟悉。再请一位,还是被资料中的一些难读字或一些拗口的句子给难住了。几个学生读得磕磕巴巴,听讲同学个个无精打采。四十分钟,想要交流的同学很多,但很多同学来不及交流。最后老师请一位相对比较优秀的孩子来汇报,“我收集到的是黄帝的故事。传说他……”总算比较流利了,可孩子的有些汇报根本与本课内容无关。学生的听课效果明显不高,课堂也变得沉闷起来,时间就在沉寂中过去了。
  原本这节课内容有趣、生动,学生乐意去学。但学生资料收集的时候,选择了最方便的电脑搜索,打印出一张张资料,应付交差。因此造成了收集资料成果形式单一,不够丰富。人手一张资料,收集成果只有文字,让课程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也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出现以上种种现象,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我们没有领会贯彻课标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未给予重视和关注。不管在收集资料途径,整理资料方法上,还是在资料汇报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为收集材料而收集的形式主义。
  二、提高学生课程资料收集有效性的策略
  1.按图索骥,明确要求
  为了便于引导学生有效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料,根据品德课程内容的不同,其课程资料的收集方法和途径也有所不同。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归纳整合了以下的收集方法、途径及具体要求。
  平时教学,只要依据内容类别,学生可以自己明确收集途径和方法,达到相关的资料要求。教师也避免了每一节课上重复要求学生可以收集哪些资料,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收集等。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不同,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适时调整资料收集的要求。   2.依据难度,形式灵活
  (1)教师示范收集。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初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杂,但主题比较明确,所以我们围绕主题并提炼出典型事例或缩小范围,就会有助于学生收集与裁剪资料。
  【案例4】执教《悲愤的吼声》,教师可以事先“下水”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因为理清资料的重点,心中的底气就足了。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收集细菌战、南京大屠杀、奴化教育等与文本相关的资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自学课文15~16页,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和老师的补充材料,想一想,确定哪一个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感受帝国主义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在资料上找一找、画一画和主题有关的资料,如触目惊心的数据、血淋淋的事例、凄惨的描述等,进行简单记录。
  这节课从资料收集、充分展示来说,这位老师已经潜意识中向学生渗透品德课程资料收集的各种有效方法,以及展示成果的形式。如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名人访问、录像播放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调查、探究等,来体验和感受品德课程的魅力。
  (2)师生互补收集。《我与家乡》这类教材实践性较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类内容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教师可做到收放自如。
  (3)生生合作收集。《我与社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真正体现了品德课程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的理念。如“热闹非凡的市场”“走进大工厂”等。对于这一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
  这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上了品德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宝贵资料和经历,让他们心生自豪感。本课中,学生是主导者,自由发言,展示合作成果,教师则充当欣赏者的角色。在交流中,学生的体验感受可谓弥足珍贵。
  (4)家长协助收集。可在假期或双休日,家庭出游、旅行等形势下进行。如《我来做个小导游》,关于杭州的名胜古迹,由家长带领学生,在游玩之前或之后收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在课上拿出了照片介绍,因为他们有目的地了解身边的人文景观、生活的环境,收集了大量的材料:有上城区的“河坊街”“元宝街”“吴山广场”,有下城区的“小营巷”“百井坊巷”,拱墅区的“信义坊”“卖鱼桥”,西湖区的“北山街”,等等。通过社区延伸性的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学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重新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正确的判断,实现自我评价,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品德课程提倡“轻知识、重体验”。通过教材梳理,目标整合概括方法,再结合“教师示范收集”“师生互补收集”“生生合作收集”“家长协助收集”等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教材作用,做到始终关注学生的课前、课堂、课后体验,并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多元评价,形成能力
  教师就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适当评价,让学生逐渐明白可以这样收集,可以选择更多的呈现方式,收获更多调查体会。教师还应指导细节。正确的指导评价,正是教给了学生某一种资料收集、实践探究的能力,并且逐渐形成这种能力。
  总之,资料收集是品德课程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逐步养成了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了有效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在体验、实践中形成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更大空间发挥品德课程的特色,作为教师,更要善于挖掘师生之间、社会之中的各种资源,对教材进行质疑和分析,敏锐地捕捉生活信息,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品德课程的活动中去。当然,“无论在类型上,还是方法上,抑或内容方面,实践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进而决定了它的生成本性,它不会机械地固守某个既定的程序”。笔者的研究还在继续中,今后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丰富的案例来反思、研究。让我们的品德课程彰显无穷的魅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马 丽.提升边界的渗透度:教育的实践性诉求[J]. 教育研究,2012(6).
  [2] 杨会良,王胜霞,张朝伟.后喻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1(10):19.
  [3]邬冬星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渊小学)
其他文献
湖南省吉首市第八小学自推进“四步促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方式、课堂结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做法使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管理者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专业的进一步转型和成长。  《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校正是本着这一信念,在课改中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引领教师主动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为此,本篇论文简要论述在幼教过程中怎样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包括道德方面、智力方面、体育方面、美术方面以及劳动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幼教;道德;智力;体育;美术;劳动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要培养一个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耐心。而这个过程的开始需要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教育。小学科学课程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价值观创造了最佳课堂。本文对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他们生态环境价值观的措施,以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态环境;价值观;培养      一、引言    当前,世界各国都重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
挫折教育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干扰,并难以克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在进行“挫折教育”,但在幼儿教育中还是少有人问津的。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幼儿形成坚强意志是有益的。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如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这样既强化了他的意志又锻炼了他克服困难的能力。
2012年7月16—18日,教育局在湖南省常宁一中举办了全市新课程高效课堂培训,邀请了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主讲,高人指路,自己领悟;常品常得,幽默风趣。现将个人培训心得体会整理汇报如下,以期能对同行抛砖引玉。  一、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圈内名家众说纷纭,但在魏书生先生看来,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他寄语盘锦市教育局后
摘要: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实验探究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例,谈如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独
《幼儿百科辞典》对“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个人主动地从多方面探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这里指的寻求答案,但是寻求答案,首先要有问题。在有问题的基础上,去从事探索活动就更加有目的。因此,探索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探索活动中的“质疑”即是探索活动展开中的“发现问题”。  但是仅仅有幼儿的“质疑”是不够的。在幼儿想找蚂蚁却又找不到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质疑”促使幼儿思考,由此
2010年3月23日上午,海南省举行首期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辅导员认证培训开班仪式。全国少工委、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相关领导,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令德等出席仪式。  据介绍,2004年8月31日,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和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在海南建立了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推广,培训了近3万名团干部和学校教师。此次,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工作是首次在海南省开展。  全
海口8月6日电记者从海口市教育局获悉,海口市已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2008年计划资助300名特困生上大学,其中最高一次性可获得6000元资助,以保证海口市学生不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   刚刚出台的《海口市2008年资助特困大学新生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2008年将资助被第一批(含提前批)全国重点院校录取的优秀特困大学新生150名,每人一次性资助6000元;资助被第二批(含提前批)高等院校录取
在幼儿园,几乎每班都会有一两个令人闹心的孩子,他们或者上课动个不停,或者稍不如意就撒泼,在面对孩子上述行为时,我们往往习惯采用批评、训斥或听之任之等手段,殊不知,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孩子更加我行我素,那么,是不是这些孩子真的“孺子不可教”?本学期我与班上两名教师对此类孩子进行了对“症”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1)研究对象情况简介。小宇,男,四岁半,性格较内向、急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