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真鲁迅”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ng0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倪墨炎先生的遗著《真假鲁迅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是一部用心之作。作者提出“還我真鲁迅”的口号,坚决反对在鲁迅研究领域中一度出现的“假、大、空、霸”的学风。他的学术成果应予珍视,他终其一生孜孜矻矻为鲁迅研究工作付出的努力是值得欢迎的。
  但《真假鲁迅辨》也偶有疏失之处。
  倪墨炎先生认真严肃地将是否尊重历史和尊重鲁迅原著提到“真”和“伪”的高度,那么,在引用鲁迅作品的时候,就应该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疏忽,更不能对原著擅加增删修改。很可惜,《真假鲁迅辨》在这方面留下了遗憾。
  例一:《论〈两地书〉的成书与出版》一文提到:“在《两地书》的第三十三封信(即1925年6月29日鲁迅致许广平信)之末,有一附注:‘期间当缺往来信札数封,不知确数。’”这里,鲁迅的原文“其间”被改为“期间”。
  例二:同上文,“在第三十四封信(即1925年7月9日鲁迅致许广平信)之末注有:‘期间当缺往来信札约五六封。’”这里,鲁迅的原文“其间”又被改为“期间”,鲁迅的原文“约共五六封”,引文缺“共”字。
  例三:同上文,引鲁迅《两地书·序言》:“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期间,含沙射影者都逐渐自己没入更黑暗的处所去了,而好意的朋友也已有两个不在人间,就是漱园和柔石。”这里,鲁迅的原文“其间”又被改为“期间”。
  《真假鲁迅辨》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鲁迅、许广平《两地书》原著中的“其间”改为“期间”,看来这不是偶然的笔误。现在书报杂志上误用“期间”二字的人不少,如果我们无端将鲁迅先生列入这支“合唱队”,是对先生的大不敬—鲁迅先生怎么会写出这样的病句来呢?
  看来花点笔墨对这问题进行探讨,是有好处的。
  “其”是个文言虚词,可作代词,代表他、她和它。也有“那个、那样”的义项(如“不厌其烦”、“若无其事”)。“其间”即其中、那中间”,也可以表示“那个时期中、那段时间里”。“其间”可以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这是“其”作为代词的词性决定的。“期”指“预定的时日、一段时间”,它没有“那个、那样”的义项,不可作代词,因此“期间”一词就不能像“其间”那样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我们在使用“期间”这一词语时,一定得在它前面添加修饰语,如“这期间”“在此期间”“农忙期间”“春节期间”,等等。鲁迅在《两地书》的《序言》和信札的附注里多次使用“其间”二字,遣词用字是准确无误,完全合乎规范的。《真假鲁迅辨》将“其间”改为“期间”,恰恰是反正为误,误导读者。—如果一些语文知识欠缺的中小学生,读了被错改的鲁迅文章,起而仿效,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又,《关于〈惜花四律〉作者是谁的争议》一文引鲁迅原诗也有差错。第二首“剧怜常逐柳棉飘,金屋何时贮阿娇”两句中,“柳棉”应作“柳绵”(按,“柳绵”即柳絮,柳树种子所带的白色绒毛。改成“柳棉”就说不通了)。同诗“祗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桨轻摇”两句中,“祗”应为“衹”(只),“归塞雁”后的标点句号应为逗号。第三首“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最相思”两句中,“最相思”应作“始相思”(按,书中所附《周作人日记》中抄录的《惜花四律》全诗影印件可证。《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一版所收《惜花四律》字句与上述影印件相同)。
  《真假鲁迅辨》如有重版之日,原书所引鲁迅先生著述的地方,盼能一一订正。“还我真鲁迅”,这应该是已经长眠地下的倪墨炎先生和我们的共同心愿。
其他文献
《布封:鸟的世界》(全五册)  [法]布 封著 [法]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等绘 孙银英 李方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十八世纪木板雕刻绘画艺术的极致展现,值得收藏一辈子的世界鸟类图鉴。  作为十八世纪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耗费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三十六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 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
期刊
《天有二日?》  卜 键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  著名清史专家卜键深度解读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本书从乾隆六十年开始,在整整五年的时间跨度中描摹宦情、勾勒人物,军国大事、两朝帝王以及许多朝廷大员涵括其中,而着力点仍在于禅让的三年。禅让的三年,所有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三个人:弘历、和珅、颙琰。这是大清王朝唯一一次禅让,也是一个政治结构复杂的时期,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禅让,是弘历暮年浓
期刊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 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本书是余华从一九八六年至今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珍藏版,是余华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短篇小说全编。包括《鲜血梅花》《十八岁出门远行》《爱情故事》《黄昏里的男孩》等二十一篇。由余华亲自编选。  余华在本部作品中,对命运的叩问、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无限怜悯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在一种黑色幽默里,有洞穿世事的苍凉透出纸背
期刊
《貌相集:影像札记及其他》,作为对文化名人的传记式书写,各篇均以镜头为原点。镜头下的人,或端庄,或微笑,或面带岁月的伤痛,或眉宇间性情毕露,为全篇的铺叙定下基调。由于被摄者是文化人士,他们和普通读者的见面总是经由思想、文字、作品,真容难见而又为人们所想见;较之文字、语言,传主生命的品质有时在镜头下有更真切的表现;传主的文化成就使他们的音容笑貌别具特殊的显现时代本质的力量;而年寿之高,以及由于不少人
期刊
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尔(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具有某种“大写的形式”,反映出拍摄对象的本质或者本真的状态。梅普尔索普尔的摄影集《某些人》(Certain People)因此包含双重意义:既指某类特定的人,也指人物身上自信、有把握,清楚明确的特质。  只要稍加训练,任何摄影师都可以选定某类人,并诱导出拍摄对象身上的自信。但在桑塔格看来,梅普尔索普尔从未打算
期刊
“何为好诗”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由此大家对于文学中最复杂的文本的鉴赏、判辩、批评常常会引起很多的疑问、出入甚至矛盾,这个问题的来源和发展不但关乎大众的审美能力,更牵涉到一个民族对诗的创作能力。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历士多德开始,就已开始有对文化等级与层次的思考。海德格尔对于这种思考作过一番总结。他认为人的文化最基本的可分两类:一类是知识性关联下的智慧性文化,一类是算计性关联下的技艺性文化。(
期刊
前卫派与科技  记得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写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虽不能确定具体年代,大约是西欧式现代社会开始前的事了。阿拉伯的富豪为了装饰宅邸,从中国和欧洲请来有名的画家,并把一间大房间相对的两面墙壁给他们一比高低。当问及要花多少时间的时候,中国人说要三个月,而欧洲人却说随时都可以。富豪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决定等上三个月。终于到了约定的日子,三个人和随从站到了墙壁前。中国画
期刊
一、谁在牵动命运的丝线?  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展区收藏着一组名为“命运三女神”的雕塑残片—克洛索(Κλωθ?)、拉克西丝(Λ?χεσι?)和阿特洛波斯(?τροπο?)三姐妹。克洛索被称为“命运的纺线者”,据说她负责将生命线缠到纺锤上;拉克西丝则是命运的决策者,她负责用尺来丈量丝线的长度;而阿特洛波斯是命运的终结者,也就是剪断生命线的人。这三位“女神”原本是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东面人字形山墙上的雕塑
期刊
经董乐山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刘迺元先生。认识他,才知道“迺”是“乃”的异体字。  大约在一九九○年秋天,董乐山打来电话:“我这里来了一个朋友,想认识你,你现在有空来一下吗?”我说,好的。我们相距很近,从金台西路报社到团结湖公园,不到两公里,骑上车,直奔他家。  走进董家,一位个子高大的先生站起来迎接我。说“站起来”其实不准确,他艰难地支撑着站起来,我伸出手去握,握住的却是指头弯曲、手掌变形的手。两手
期刊
余国藩教授  余国藩教授(Anthony C. Yu, 1938-2015)于后辈学者常表现出长者之爱,我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多年前,从余英时老师口中,初次获悉他的大名。英时师对他的西方学问推崇备至,又对他的《西游记》英译赞不绝口。由于英时师罕见如此称誉一位学者,所以我对“余国藩”这三个字,便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英时师和他虽属同姓,并无同宗之谊;但两老相知相得,情同手足。  记得英时师举了一段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