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人喜爱荷花,也发展出与此相关的荷文化,并与中国君子文化相结合,是高洁、清廉、单纯等美好人品的象征。“清荷雅韵套组”不仅体现于造型装饰等外在形象上,也通过对文化的注重来实现作品意境内涵的完整表达。作品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以圣洁的荷花来净化心灵,获得一种清灵剔透的禅意人生,进而升华出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
  关键词  清荷雅韵;花器;荷文化;创新
   紫砂壶作为一种泡茶器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功能优势,比如泥料的透气性、吸附性,造型结构的适配性等,无疑都是其锦上添花的功效特征。紫砂壶原为粗陶器皿,以实用为核心价值,然而随着制壶技法的不断提升,以及文人雅士对于其文化承载力的不懈推动,它的人文价值也被世人所挖掘和认可,无论是制壶艺人本身,还是赏壶收藏之人,都对紫砂壶的造型装饰等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花器,是宜兴紫砂壶造型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个分支。目前,紫砂壶造型大致有圆器、筋纹器和花器之分,尤其是花器更能体现出紫砂艺术非凡的表现力。虽然史料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就是一件花器,然而真正走入常规设计并登堂入室、为世人所认可的,应为清代初期陈鸣远对花器的全面创新与呈现。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均能通过紫砂艺术语言来予以人文化的呈现,使得紫砂壶的艺术通道更加广阔而丰富。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敏锐观察投射到花器紫砂壶的创作中,为这门手艺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与光器、筋纹器造型一样,创作一件完整花器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我们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如何展开创新、如何融入自己风格等,都需要进行重点构思。作品“清荷雅韵套组”(见图1)以壶与杯组合的形式,大胆设计出一幅立体的青荷莲心盛夏花鸟画,作品整体风格鲜明,形式上突显清新典雅的特征,艺术氛围和人文主题一目了然,突出对意境的呈现。现便就此谈一谈它的创作思路。
  1  尊重传统,提升品位
   自古以来,无数紫砂花器艺人为这一造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最终使之成为了一个完善的体系。花器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其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标准,而不是一味地从自然中提取现成的元素。也就是说,花器造型看似题材丰富、信手拈来,其实更考验制壶艺人的综合创作能力。当代紫砂花器巨匠蒋蓉大师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十分优秀的典范,她一生都忠于花器创作,醉心于大自然,如荷花、石榴、牡丹、芒果等,经她的巧手制作便成为一件件可用又可赏的花器精品。
   “清荷雅韵套组”同样以荷花、荷叶为题材,作品力求展示自身艺术风格,但无论如何,壶、杯、托的形制和装饰都十分尊重紫砂造型的规律,它们以实用为基础,以审美为原则,突出对文化品位的融合,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双修,以此提升品位。
  2  大开思路,巧妙创新
   荷,在紫砂花器中是一个常见且作品种类、数量均巨丰的创作题材,这也充分说明了這是一个被大众所青睐的壶艺表现方向。“清荷雅韵套组”对主题的表现方式同样是在造型和装饰上下功夫,整件作品给人以立体花鸟画的视觉审美感受,而这也是作品大开思路、巧妙创新的关键所在。
   艺术是相通的,书画艺术在紫砂壶上的表现方式也十分丰富,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发挥想象使之变得立体,呈现出类似于浅浮雕的装饰特征。书画艺术讲究临摹,但临和摹是两回事,体现在紫砂作品上则是其与紫砂前辈或其他艺人所创作的花器须存在区别。“清荷雅韵套组”从其它荷题材作品中汲取结构、气韵上的特征,于细微处加深接触,但整体并不刻意去“摹”,而是讲究在此基础上的“临”,充分提炼出其对意境的重视。
   整件作品由一把主壶、两只口杯和两个杯托共5件组成,主壶饱满圆润,壶钮是一个弯折且完整的荷花蓬,调配成墨绿色,更显生动有趣。壶身上贴塑盛开的荷花或花骨朵以及铺开的荷叶,形象逼真、比例协调,荷花柄亦作墨绿色,趣味盎然。总体而言,这样的装饰立体而个性鲜明,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画面欣然跃于眼前;两只口杯设计成花瓣状,犹如一朵盛开的五瓣花朵,热情而奔放,杯底绘制一朵绿柄红叶的荷花,以线条勾勒出惟妙惟肖的形态,愈显繁花似锦之美感;与此同时,杯托设计成一张铺开的荷叶状,边缘微卷,好似清风拂过,静中寓动,虽造型简约,却恰到好处,且与口杯、与整体意境相得益彰,将创新意味淋漓呈现。总体而言,“清荷雅韵套组”实现了主体与辅件、造型与装饰的统一协调,细节生动、思路流畅,营造出唯美的艺术气息。
  3  注重文化,意境到位
   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文化二字始终贯穿其中,并被历代手艺人充分演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了紫砂艺术的人文价值,而随着时代发展,世人对紫砂作品的文化含量也愈加重视,可以说,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的艺术才有实际的传承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荷花,也发展出了与此相关的荷文化,并与中国君子文化相结合,是高洁、清廉、单纯等美好人品的象征。“清荷雅韵套组”不仅体现于造型装饰等外在形象上,也通过对文化的注重来实现作品意境内涵的完整表达,作品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以圣洁的荷花来净化心灵,获得一种清灵剔透的禅意人生,进而升华出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作品造型及装饰中无处不在的荷花及荷叶等,便是从艺术的角度,以具象的形式,带给人们另一条体会世界、品味世界的通道。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器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始终是壶艺演绎的主线。经过历代紫砂艺人智慧与心血的付出,紫砂壶已形成日趋完善的器型体系。而花器是一类最能体现艺人技艺水平及艺术表现力的器型,紫砂“瑞竹清风壶”就是一件以竹为意象元素的紫砂花器作品,其把传统题材作了不同的演绎,在器象架构时没有受传统花器繁复结构规制的束缚,而是用代表性元素来凸显竹的生态特征,力求形体的简约和实用,同时注重细节的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吉金·盉”将青铜元素与传统紫砂文化巧妙结合,既突出四方之纯、刚、内敛、浑厚之意味,同时表现紫砂之文人气息;既秉承青铜器敦厚凝重的造型特点,又不局限于表现其沉穆古拙之气,将对历史、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见解巧妙融入作品中,虚实相映、气息丰盈。无论构思、泥料、工艺还是雕刻,都具有独特的唯一性,是一次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创作尝试。  关键词 吉金·盉;青铜文化;提梁式三足盉   紫砂壶的发展经历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创作始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及民族性格等作为重要的内核,以人文精神烘托高雅脱俗的艺术气质。竹是紫砂壶创作中的经典主题之一,此件“虚怀若竹套组”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时产生了创新之美,实现了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的融合。  关键词 紫砂壶;虚怀若竹;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艺术特征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瓷茶壶中的经典之作,它有力证明了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品不受时代审美眼光变化的制约,这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中华传统吉祥文化中“龙”与“凤”的研究,并在紫砂壶艺创作中运用,“龙凤呈祥壶”造型的外观形态,充分营造出了“龙飞凤舞”圆满幸福、财通运达的吉祥氛围,同时在层次分明、节奏感律动的结构中,内在升腾的蓬勃气质又孕育出了高远广阔、意味深长的艺术神韵,让人们在品赏时感到回味无穷。  关键词 龙凤呈祥壶;主题创意;造型形态;艺术神韵   龙与凤,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吉祥文化中的两大基本因子,深深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文人和工匠的传承下,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世界艺术殿堂上闪耀着专属于它的光彩,耀眼夺目,如今它逐渐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它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本文以紫砂壶“福运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审美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福运提梁;造型设计;文化意境   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涌现出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有的湮灭于历史
期刊
摘 要 宜興紫砂壶从北宋发展至今,形成了完善的造型艺术体系,以独特的材质和精美的造型为人著称,深受人们喜爱。其中,紫砂光器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呈现出简约质朴的造型,既有面的变化又有线的变化,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简约而不简单,是紫砂艺术“本色美”的代表。紫砂壶“永乐提梁”初创于明代,与明式家具简洁空灵的风格相契合,本文以紫砂壶“永乐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美和艺术美。  关键词 紫砂壶;永乐提梁;造型
期刊
摘 要 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下阶段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的稳步发展与科技创新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工业产业经济等方面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新材料孵化器——宜兴陶誉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丁蜀鎮产业和孵化器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面对平均
期刊
摘 要 当代陶瓷茶具的设计在合乎实用与审美兼备的基础上,也不乏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通过介绍茶、禅、器的关系,分析市场售卖的陶瓷创新点,探究蕴含于当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文化内涵表达,即历久弥新的禅意体现,富含寓意的文化概念,因用制宜的择器文化及相映成趣的茶席美学。  关键词 当代陶瓷茶具;文化;器物   茶具是历史上最为丰富的饮具,是凝结了设计者与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艺术品兼实用器物,古代亦称之为茗器
期刊
韩 琴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  汝瓷地理标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  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就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史上,汝官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北宋被列为五大
期刊
“曼生瓢提壶”(见图1)高18.3 cm,口径6.7 cm,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由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陈曼生(1768—1822)设计并撰铭,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制作,陈曼生之友郭麐(号频迦)书刻。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落款“曼铭频迦书”。   之所以名为“曼生瓢提壶”,是因为它是陈曼生在“瓢形壶”和“提梁壶”的基础上提炼、创新而成,堪称传世曼生壶之经典款型。而陈曼生这个名字本身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