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1】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角的认识》时,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的许多角:牛角、羊角、鹿角……接着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这些角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热闹。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角,谁来说一说这个角是什么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后,接着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了一个“(”问:“你们看一看这个方形它有几个角?”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片段2】在一节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公开课中,伴着上课的铃声,执教老师手拿着精美的动物卡片,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师:谁能找出这些动物的排列规律,下课后老师就把这些动物卡片送给他。
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气氛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兴奋也达到了最高点,因为他们可以拿到动物卡片了,场面一度失控。
【片段3】有位教师在教完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
【评析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食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中去创设情境,但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上面的三个片段。
片段1中,教师为了联系学生生活,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且提问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答非所问,漫无边际,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片段2中,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物质奖励的手段,虽然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给我们留下不少的思考。物质奖励在我们的赛课、示范课、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它的影子,如夺红旗、小红花、小文具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这样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吗?这样的课堂,会不会给学生形成一个思想品质的误导,学习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求…··学习的积极性应从学生的知识内需来引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情境教学更符合我们教学的需要。 片段3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有效地生活化
北京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针对“相对”“相交”的位置关系,是这样教学的。
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表示欢迎。
2、研究鼓掌的动作。①鼓掌动作看起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②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③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板书:相对)④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⑤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再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板书:“相交”)
3、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问题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再研究鼓掌的动作中由,再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再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案例评析】在分析教材时我们发现,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
二、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立足点。如教学“数的整除”课末,一位教师出示“5”,要求学好是“5”的倍数的学生起立;接着出示“3”,凡学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也起立;然后出示“2”,凡学号能被“2”整除的学生全部起立;最后,教师对余下的学生进行提问:“现在,老师出示一个什么数,它是你们学号的约数:学生异口同声回答:“1”。至此,全班学生都已起立,正值下课铃响,在师生互道再见后结束全课。这样的游戏,检验、巩固了知识,学生乐不知倦,流连忘返,课堂教学韵味无穷。
三、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教师可找素材适当渗透: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加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式,情景创设只是一个手段,它要服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重点,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应用味”。因此努力提高各种情景创设的效度,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片段2】在一节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公开课中,伴着上课的铃声,执教老师手拿着精美的动物卡片,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师:谁能找出这些动物的排列规律,下课后老师就把这些动物卡片送给他。
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气氛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兴奋也达到了最高点,因为他们可以拿到动物卡片了,场面一度失控。
【片段3】有位教师在教完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
【评析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食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中去创设情境,但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上面的三个片段。
片段1中,教师为了联系学生生活,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且提问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答非所问,漫无边际,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片段2中,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物质奖励的手段,虽然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给我们留下不少的思考。物质奖励在我们的赛课、示范课、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它的影子,如夺红旗、小红花、小文具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这样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吗?这样的课堂,会不会给学生形成一个思想品质的误导,学习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求…··学习的积极性应从学生的知识内需来引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情境教学更符合我们教学的需要。 片段3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有效地生活化
北京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针对“相对”“相交”的位置关系,是这样教学的。
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表示欢迎。
2、研究鼓掌的动作。①鼓掌动作看起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②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③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板书:相对)④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⑤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再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板书:“相交”)
3、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问题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再研究鼓掌的动作中由,再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再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案例评析】在分析教材时我们发现,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
二、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立足点。如教学“数的整除”课末,一位教师出示“5”,要求学好是“5”的倍数的学生起立;接着出示“3”,凡学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也起立;然后出示“2”,凡学号能被“2”整除的学生全部起立;最后,教师对余下的学生进行提问:“现在,老师出示一个什么数,它是你们学号的约数:学生异口同声回答:“1”。至此,全班学生都已起立,正值下课铃响,在师生互道再见后结束全课。这样的游戏,检验、巩固了知识,学生乐不知倦,流连忘返,课堂教学韵味无穷。
三、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教师可找素材适当渗透: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加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式,情景创设只是一个手段,它要服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重点,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应用味”。因此努力提高各种情景创设的效度,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