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M对人胎儿胸腺细胞的增殖效应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y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PWM单独作用及与其它刺激因子或辅佐细胞共同作用,对胎儿胸腺细胞增殖的影响。据比重不同将胎儿胸腺细胞分为Thy-L(比重≤1.074)和Thy-H(比重>1.074)两个亚群。用抗-CD3,抗-CD4,抗-CD8单抗加补体杀伤法分别去除CD3+,CD4+和CD8+胸腺细胞。结果表明:PWM可单独诱导胎儿胸腺细胞增殖,对Thy-L亚群的促增殖作用显著,但对Thy-H亚群无影响,CD3-细胞对PWM几无反应,除CD4+细胞后胎儿胸腺细胞增殖能力大大降低,而除CD8+细胞后胸腺细胞增殖能力仍很强;IL-2、PHA、ConA、PMA和辅佐细胞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PWM诱导的增殖作用,其中PMA的协同作用最强,U细胞辅佐作用次之,A23187无明显协同作用;CPZ对PWM诱导的胎儿胸腺细胞的增殖仅有弱抑制效应,H7几乎无抑制效应。此结果对了解胎儿胸腺细胞功能、发育及活化途径有一定意义。

其他文献
应用PCR技术检测HCV RNA,输血后肝炎且抗-C100-3阳性者阳性率为95%(19/20);输血后肝炎而抗-C100-3阴性者阳性率为86.7%(13/15);非输血后肝炎而抗-C100-3阳性者阳性率仅20%(1/5);非输血后肝炎而抗-C100-3阴性者阳性率仅18.2%(2/11)。对克隆的5′-NC端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中国株与已公布的美、日、台湾等序列的同源性都很高,可达98
期刊
本文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8~1992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为统计对象。选取了附有引文的490篇论文为样本,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篇为单位,分别对其引文的数量、语种、类型、年代分布、半衰期,刊自引量及核心期刊分布等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871篇,文献发表3年引用率达最大值,引文半衰期为4.5年。期刊是本学科论文的主要引文源,
利用体外基因扩增技术(PCR)和DNA重组技术,扩增克隆了人源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CS3伞毛抗原的结构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克隆的DNA片段长度为604核苷酸对(bp)。在该序列中含有单个开放阅读框架,并具有—10区和—35区启动子序列以及核糖体结合位点。根据核苷酸序列推导,CS3结构基因编码168个氨基酸。其中前15个氨基酸为可能的信号肽部分。在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中,疏水氨基酸约占46
期刊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免疫胶体金试验中,证实CB8、de7、cc6、DD4识别的抗原表位重复出现于鞭毛蛋白上,单抗与已知菌株的反应特性显示,4株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表明鞭毛蛋白的属共同抗原具有多种表位的特性。用上述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共同抗原单抗测定证实鞭毛蛋白共同抗原表位广泛分布于属内,而在属外出现的频率很低,且不受鞭毛位相改变的影响,表现出其属特异的保守性,这些特性不同于常规O、H抗原分布特征。
用羊轮状病毒Lc40株(G10型)和猴轮状病毒SA11株(G3型)混合感染MA-104细胞,在无外界选择压力条件下,由第一代培养物随意挑取286个子代空斑克隆。根据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进行基因型分析,其中Lc40亲本株126个(44.1%),SA11亲本株115个(40.2%),基因重配株45个(15.7%),呈现20种重配基因型。两亲本株某些基因片段的重配频率为0.35%~2.80%
本文报道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组织中HBcAg和HBsAg分布的动态演变,结合血清HBeAg和HBV DNA的演变探讨其病毒学意义。HBcAg、HBeAg和HBV DNA全阳性反映HBV高复制相,全阴性为非复制相,不一致为两相之间的过渡型(低复制相)。肝细胞内HBcAg由核浆型为主演变为核型或浆型为主乃至阴性意味着HBV从高复制相转入低复制相乃至非复制相,同时伴有血
本文报告了我国登革Ⅱ型病毒3个分离株(04、05和43株)包膜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并通过美国MACAW微机程序对3株之间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分别与其它Ⅱ型毒株进行比较,发现04、05和43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76%~95.96%,它们之间无明显差别。氨基酸类似性为92.12%~94.30%,氨基酸类似性略低于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通过变化的核苷酸在三联密码中
在体外建立的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MTEC1)及其培养上清(MTEC1-SN)与裸鼠骨髓(BM)细胞共同培养,通过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FACS分析其细胞表面标志表明,MTEC1及MTEC1-SN均有诱导促进Thy·1-CD4-CD8-的BM细胞表达Thy·1,CD4及CD8分子的作用。在培养或共育三天时,MTEC1—SN可促进BM细胞分化形成CD4+Thy·1-,CD4-Thy·1+细胞群及部分CD